全球地熱“領跑者”

地熱作為能源大家族的後起之秀,目前已在我國開始起跑。《國家地熱能十三五規劃》出臺後,有關地熱能的發展目標、重點工程以及實施路徑漸趨明確。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也是地熱利用大國,地熱直接利用長期以來位居全球前列。當前我國正處於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階段,將地熱產業的未來發展規劃好不僅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對世界地熱發展同樣也具有重要意義。

地熱利用的主要途徑是直接利用和發電。關於地熱未來的利用結構,IEA對做過系統的預測和展望。地熱直接利用方面,IEA預測到2035年、2040年全球地熱直接利用裝機容量為500GWT和650GWT。目前我國、美國等地熱直接利用大國的裝機利用係數多在0.2-0.3之間,個別國家達到0.5,亦即地熱直接利用大國每年的實際利用量相當於各自裝機滿負荷運行的20-30%,個別國家達到50%。直接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地熱供熱或製冷,受季節性影響成分較大,所以利用係數不是特別高。考慮到今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的加強以及相關各國發展措施的跟進,預計今後地熱直接利用係數會有不同程度增長。按照0.5的係數以及預測的裝機容量,到2035年和2040年全球地熱直接利用規模預計在2.7和3.5億噸標煤。

關於發電存在較大變數。IEA分現有政策、新政策以及可持續發展三個情景預測全球未來地熱發電。現有政策情景下到2035年和2040年全球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33和41GW,發電量達到240和280TWH,相當於0.7和0.9億噸標煤;新政策情景下到2035年和2040年裝機容量分別達到40和51GW,發電量分別達到270和350TWH,相當於0.8和1億噸標煤;可持續發展情景下,到2035和2040年裝機容量分別達到60GW和82GW,發電量分別達到430和560TWH,相當於1.3和1.7億噸標煤。按照IEA最高情景測算,到2040年全球地熱包括直接利用和發電在內的利用規模相當於5.2億噸標煤。

國家《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給出我國2020年的地熱發展目標,到2020 年地熱能年利用量 7000 萬噸標準煤,地熱能供暖年利用量 4000 萬噸標準煤。2020年之後中長期地熱發展目標可參見我國地質調查局於2016年發佈的地熱能利用方案,該方案提出到2030年地熱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佔比達到3%。國家《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提出了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發展目標,具體規劃是到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煤以內,到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煤以內。按照60億噸標煤和3%的比例測算,中長期地熱利用方案意味著到2030年我國地熱利用規模將接近2億噸。將這一目標與2035年前後全球地熱利用目標對比,我國地熱利用將佔全球地熱利用的50%。

事實上我國一直在領跑全球地熱,直接利用規模幾乎高出緊隨其後的美國的1倍,只是地熱發電長期停滯不前。就近中期發展趨勢看,地熱在供暖和製冷領域的應用將會有持續穩定的增長。到2015年末,我國地熱供暖面積接近5億平方米,新出臺的地熱發展規劃明確了到2020年供暖面積將增加至16億平方米的發展目標。按照當前的增長趨勢推算下去,預計到2035年前後我國地熱供暖製冷面積將接近50億平方米。我國當前的城鎮化水平大致在50%,今後依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隨著地熱供暖分界線南移,地熱供暖和製冷有穩定的市場增長潛力。中深層地熱供暖雖受資源分佈限制,但淺層地熱已經突破了這一限制。《關於加快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促進北方採暖地區燃煤減量替代的通知》要求相關地區各級發展改革、運行、國土、環保、住建、水利、能源、節能等相關部門要把淺層地熱能利用作為燃煤減量替代、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全城鄉能源基礎設施、推進供熱(冷)等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工作的重要內容。關於高溫地熱發電,國內相關機構和企業一直在努力推進,發電裝機容量穩定增長,按照規劃到2020年裝機容量將達到530MW。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熱發電的上網電價政策還不明確,部分地區的礦權管理還沒有理順。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正在採取有效措施予以協調和管理。中低溫發電方面,國內一些企業生產的關鍵設備和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此外,乾熱巖的勘查在青海和海南等地也取得重要進展。按照業內專家估計,到2035年前後乾熱巖發電將進入商業化運營階段,屆時地熱發電將邁上新臺階。

我國的能源轉型有自己的特色,可再生能源必須多管齊下方能實現預期目標。在此形勢下,地熱的發展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發展空間巨大。據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 2015 年調查評價結果, 全國 336 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開採資源量摺合 7 億噸標準煤;全國水熱型地熱資源量摺合 1.25 萬億噸標準 煤,年可開採資源量摺合 19 億噸標準煤;埋深在 3000-10000 米的乾熱巖資源量摺合 856 萬億噸標準煤。地熱較之其他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潔環保、供應持續穩定,不受季節變化影響的優勢,但劣勢在於能量密度較低,初投資高、投資回收期長,影響投資者積極性。地熱產業發達國家經驗證明,只要政策導向明確,措施得力,利好地熱產業發展的科學發展模式完全可以形成。近年關於地熱能的發展,中央和地方出臺了系列政策予以扶持,地熱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正在步入正軌,特別是地熱發展五年規劃的出臺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按此形勢發展下去,我國的地熱利用規模將持續增長,結構日益合理指日可待,我國將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熱大國,領跑世界地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