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半島文化和民族相同,為什麼分裂為不同國家?

郭氏阿杰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跟大家普及一個概念,所謂的最初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他們真的如同我們以為的那樣是一個統一而沒有差異的民族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即使是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阿拉伯人沒有迅速對外擴張之前,生活在這片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也是有不小的差異的。因為地理環境分割的差異,所以與其把此時的阿拉伯人比作漢族,將他們比喻成更廣義中華民族更加準確,北方阿拉伯人的概念和南方阿拉伯人的概念就類似於藏族和漢族的概念。


北方的阿拉伯人大半是生活在半島西部希賈茲和中部納季德的遊牧人群,他們往往被稱為歸化的阿拉伯人,被人認為是以實瑪利的後裔阿德南的子孫,他們的語言正是《古蘭經》的語言,即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阿拉伯語。而南方的阿拉伯人大多是生活在半島南部的也門,哈達拉毛,沿海一帶的定居人群,他們被稱為地道的阿拉伯人,被認為是蓋哈丹的子孫,他們的語言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閃族語,賽博伊語,和希爾木葉語,與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語很像。



而即便伊斯蘭教把阿拉伯半島統一後,這兩種人群間的差異也並未消失。倭馬亞王朝初期的哈里發往往會通過與南方阿拉伯人政治團體與或者北方阿拉伯人政治團體結盟的方式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兩個族群的衝突在帝國的和平年代變得尤其顯著。說到這裡大家想必能明白了,雖說都被稱為阿拉伯人,但北方阿拉伯人和南方阿拉伯人之間還是有不小的差異的。之所以沒能統一,例如中國歷史上藏族政權和漢族政權也有對立存在的時刻對吧。

除了語言,文化,生活方式帶來的差異之外,日後兩個族群的宗教派別的信仰差異也加劇了這種分裂。

在19世紀初時,遜尼派主要分佈在阿拉伯半島的西部和北部,和今天沙特阿拉伯的國家範圍相似,什葉派主流十二伊瑪目派主要分佈在海灣一帶的巴林和哈薩,什葉派分支栽德派主要分佈在也門內陸。宗教派別的差異帶來了不同政治團體的對抗。

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就是歐美國家上個世紀在背後的操控。想要統一整個阿拉伯世界,將阿拉伯人凝聚成一個團體的理念與政權不是沒有出現過,但最終還是在歐美國家霸權主義的打擊下沒有獲得成功。大家仔細看一看海灣戰爭中的派系,會明白更多。


南風過境與夏夜流星

你只是問半島吧。並不是整個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半島(Jazirat Al-Arab)國家: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巴林、科威特、約旦、伊拉克 說明:其中“科威特、約旦、伊拉克”部分國土在半島上,其中“巴林”為半島附屬島國。

實際上,即使文化相同,民族相同,你有讀過書的哈,你看中國的歷史,三國、唐末、五代十國。不都是能分裂嗎。其原因是政權的割據。但阿拉伯世界,或阿拉伯半島其複雜性超出你我想象。且我們中國人——漢人基本上不明白什麼叫教派衝突。都是伊斯蘭教,但各自下面有好多分支,分支再有分支,基本上是不和及對立的。超複雜。還有外國勢力的侵入,如印度,英國人撤走後就留下宗教衝突,讓印度分裂為N個國家。阿拉伯半島的情況尤其類似印度,只是比印度要複雜一點。好了就解釋到這兒。細節的自選到網上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