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你順利過稿的結對設計方法,原來這麼易懂!

這次我們通過簡譯 O’Reilly 系列的《Pair Design – Better Together》一書的部分內容,一起初步認識一下 Gretchen Anderson 和 Christopher Noessel 在設計諮詢公司 Cooper 裡用到的結對設計方法。本篇文章內容可能較長,需要有一些心理預期。

一、為什麼需要結對設計?

作為一個交互設計師,你是否有過自己覺得很好的設計,結果彙報時沒有被買賬?或者,你隨著項目深化,發現輸出結果跟規劃差別有點大?又譬如你為交互細節花了很多時間,可最後發現都是無關緊要的細節,而核心問題反而沒有處理好?排除設計能力水平,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你的設計是一個人在做設計。

一個人設計為什麼會帶來這些問題?交互設計師在項目中需要面對客戶或需求方、業務、用戶等等利益相關人,當你持續糾結在不同複雜問題上時,某些關鍵設計點就很容易被忽略了。只有一個人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也容易出現一直忙於處理不同人的意見的情況,導致沒有時間處理真正的設計問題。有時你會沉迷於自己的一個方案中,你覺得很完美,其實是缺少其他人幫你指出裡面的矛盾和問題。

這種時候,我們就可以嘗試一下結對設計這種方法了。結對編程可能有設計師瞭解過,結對設計很少聽說。而且段子裡都說,設計師都不喜歡被指點江山,兩個或多個交互設計師又該如何進行結對的呢?

二、結對設計應該怎麼做?

1. 結對 = 坐一起 + 分角色

結對設計的方式有很多種,但無論哪種方式,結對的基礎是交互設計師坐在一起緊密合作。這種合作不是流水線式的上下游合作,也不是定期相互檢查進度的反饋關係的監督式合作。結對設計需要兩個或多個設計師真正坐到一起,同時用兩個腦袋合作處理同一個問題。這樣做不僅是為了降低溝通成本、減少文檔編寫,更是為了解決之前提及的一個人獨自設計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但這也意味著,異地合作的情況下結對設計的效果有可能會變得沒那麼有效。

設計師坐一起了,那結對設計的第二件事就是「分角色」。對於結對設計,角色明確分工是這種合作方式變得有效的核心部分。原書作者所在的 Cooper 公司將結對的交互設計師的角色分為生產者和綜合者(為了讓大家有個更形象的理解,此處原文為 Generator 和 Synthesizer,直譯是發動機和合成器,是這兩種角色的形象比喻。也有人將兩種角色翻譯為主導者和協同者)。

2. 生產者(Gen) – 快速清晰的設計創意發散與表達

主要負責生產點子的角色,作為生產者需要有大膽的創造力。生產者應該不受束縛地發散符合需求的點子,以最快最清晰的方式給綜合者製作展示並描述出不同的創意方案。這些創意不需要十分完整或系統性的考慮,甚至可以是簡單地在白板或者紙面上畫下來的半成品提案。

因此,生產者要有足夠的設計儲備,需要熟悉產品領域的趨勢和領域內的優秀例子,隨時可以根據問題畫出不同的設計解決提案。

3. 綜合者(Synth) – 理性綜合的方案評估和質疑

主要負責分析需求、驗證方案、把控方案大方向和進度的角色。綜合者需要和生產者一起討論設計方案的優缺點,併為生產者提供方案反饋。綜合者也通常負責將設計結果文檔化,以便與開發或項目利益相關人溝通分享這些設計結論。綜合者要能夠撰寫設計方案描述、解釋設計理念和設計背後的理由。綜合者還需要有辯證分析的能力,使討論關注在設計方案的批判和迭代上。

綜合者需要以細節導向,把整個產品系統的大方向、利益相關人關係和用戶需求牢牢記住,以引導生產者進行正確方向的設計。綜合者需要能隨時拿出產品設計基本原則、啟發式分析方法以及商業思維去評判方案,因此他們需要有可用性、心理學和商業實踐等領域知識。

4. 角色交換 – 活躍思維的可選步驟

有些團隊在使用結對設計方法時,允許設計師在不同項目切換時,或者在項目進入不同設計階段時交換角色。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讓氛圍變得活躍,產出更多的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必須記住自己當前角色的職責,避免所有人同時成為生產者,為各自方案而競爭。也需要避免同時成為綜合者,導致存在的問題沒人提出解決方案。

能讓你順利過稿的結對設計方法,原來這麼易懂!

那能不能只有一個設計師,把飾演兩個角色當做任務一樣去分步進行設計呢?恐怕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因為人存在自我的確認性偏差,容易對自己提出的方案抱有偏見,需要克服這個偏差去批判自己的方案是十分困難的。

一句話總結,結對設計就是兩個或多個設計師坐在一起,分別是生產者、綜合者兩種不同的身份角色的思考角度工作,共同解決相同的設計問題。

三、在不同設計階段的結對設計工作

1. 調研階段

在這個階段,結對的兩個角色都應集中關注領域、利益相關人關係、用戶的詳細需求和使用目標,所以他們的工作會比較相似。但可以根據不同人特點,其中一人可以更關注於詳細的、文字上的記錄,而另一人可以通過圖形化的方式梳理組織關係、產品流程等需要可視化的內容。

能讓你順利過稿的結對設計方法,原來這麼易懂!

2. 分析和定位階段

綜合者在這個階段作為主導者,需要根據調研階段的結果確立項目的整體方向、梳理項目的關鍵問題、建立初步的人物角色(Personas)和場景(Scenarios)等。這個階段生產者則參與到這些工作之中,保持兩者間的信息同步和觀點的一致。

能讓你順利過稿的結對設計方法,原來這麼易懂!

3. 線框和草圖設計階段

生產者在這個階段需要對定位的設計問題提出一套或多套初步的解決方案。生產者需要向綜合者解釋他的設計,說出其中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綜合者則根據實際需求,根據已有的設計系統的限制條件等,去評估、測試,甚至挑戰質疑生產者提出的方案。通常綜合者還需要把控生產者在此階段的方案保真度,逐步推進方案深化。

在討論具體問題的時候,生產者要負責記錄下討論的關鍵內容,可以在設計圖上標註出來或者重新畫出討論後的設計方案,這些記錄有助於日後對需求方或者其他利益相關人複述設計思路。而綜合者則負責文檔編寫,為開發者和其他項目成員記錄、共享最終方案的決策點和背後的決策依據。

能讓你順利過稿的結對設計方法,原來這麼易懂!

4. 後續設計細化階段

交互設計完成之後,到產品推出之前還有很長的流程,涉及不同人的合作,包括視覺設計、工業設計、品牌設計等等非交互工作。在這個階段,綜合者需要負責製作產品的描述和說明文檔,而生產者則對視覺表達上的工作進行協作。這個階段通常需要低頭做實事,兩個角色可以分開獨處專心於自己部分的工作。但當有新的設計問題被提出時,他們就需要重新聚到一起,按上面所說的方式,解決新的問題,並以文檔的方式輸出。

能讓你順利過稿的結對設計方法,原來這麼易懂!

四、1+1=?結對設計是如何起到作用的

1. 結對設計為什麼能帶來更好的設計方案?

結對讓設計方案在過程中持續迭代:生產者不斷產生想法,綜合者對方案評估和測試,推進生產者優化設計。面對客戶或需求方時,設計師也能清楚指出已經被考慮到的不同情況和方案,並且說明各自的優缺點和決策依據。對創意的持續驗證迭代,也讓設計師更早地觸及需求的核心問題,避免在後期才發現方案走錯方向。

能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立場:因為結對的設計師擁有不同角色,所以他們可以分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看待問題。生產者關注在體驗細節,可以考慮一些微小的交互方案對需求或使用流程是否產生作用;而綜合者關注大局,如考慮到整個設計是否專注在商業目標上。

2. 結對設計為什麼能提高設計效率?

防止方案打架:相比各自設計,生產者和綜合者的角色區分使得不同方案在完善前都能得到共同的探索和驗證。方案不是「我的方案」和「你的方案」的 PK,而是一起提出的方案,有助於減少設計師因為對自己的方案的主觀偏見而去過分比較彼此的方案。

更早地對方案進行輸出:由於生產者要求持續有東西讓綜合者提供反饋,迫使新的設計創意都要快速持續地被輸出到可用於評估的程度。而且這些中途的輸出物,可以幫助設計師在出現方向性問題時,快速地回退之前的方案。

鼓勵設計師將設計依據描述出來:結對設計過程中,設計從低保真到完整方案的迭代過程中,生產者需要不斷地為綜合者描述他的設計和依據,以應對綜合者的提問或質疑。綜合者也需要不斷地根據生產者的方案思考並提出恰當的問題,所以團隊更不容易遺漏設計的核心需求或基礎假設。

有利於持續的方向修正:傳統設計方式隨著設計的深入,信息傳遞溝通的花銷是非常誇張的。在你需要講述一個問題的關鍵前,你可能需要先花很長時間向對方解釋產品戰略、人物角色和任務、使用流程、交互細節等等內容。這種花銷會影響到反饋的意願,也會因為需要解釋的內容過多導致設計產生問題的風險上升。當設計師在一起結對進行設計時,生產者和綜合者雙方這些信息是對等的不需要重新溝通的,並且設計方向也是共同持續地修正。而在和其他利益相關人溝通或會議時,由於有持續的設計過程輸出物、設計依據的說明也經過充分演練,溝通可以變得更加效率和更少出現問題了。

3. 從設計師和設計團隊的角度,結對設計的其他好處

設計師更快樂:結對設計產生的方案往往考慮更加充分,減少了設計過程中的混亂情況,方案質量也會上升,提升設計師的自信。另一方面,與長期對著屏幕獨自埋頭工作相比,充足的溝通交流機會也能明顯提升工作的體驗。

設計師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核心長處:結對設計可以讓各有長處的人結合一起,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譬如善於邏輯流程梳理但視覺方面較弱的設計師,就可以不用擔心因為自己的視覺表達能力而影響自己的方案。通過交換角色也能讓人得到互補能力的鍛鍊。

傳粉式的團隊交流機制:通過和不同人互相結對,可以讓團隊內不同期的人有更強的粘性和更多交流機會,並且像蜜蜂傳粉一樣使組織的價值觀得到組內傳播和統一。

五、更多關於結對設計

由於篇幅所限,《Pair Design》一書中包括使用案例、如何針對結對設計進行招聘等很多內容沒法完全展示,此外翻譯和主觀的歸納也難免存在疏漏或錯誤,拋磚引玉,建議大家閱讀原書,更好地去了解和運用這種合作設計方法。在實際的團隊環境中,結對設計並不一定能有那麼理想的運行條件。我們更應該把結對設計作為一種理念和參考,靈活地去運用,而不一定全部照搬。前文也提及到,結對設計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生產者和綜合者模式,還有領導者和支持者、跨職能交叉結對等結對形式,也可以擴充進行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