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治奶瘡

 

蒲公英治奶瘡

蒲公英

有一戶人家的小姐勿然得了奶瘡,又紅又腫,疼得坐立不安。在封建禮教下,羞於開口,不願讓別人知道,一直強忍著。終於被其母發現了,以為她有越軌之事,罵道:“不要臉的東西才害這種見不得人的病,給爹媽丟人啊!”小姐聽出母親話中有話,對自已犯了疑心,又羞又氣,可又無法說清。於是心一橫,趁夜深人靜,獨自出走,來到江邊,投江自盡。

  正巧,江邊有一條漁船,船上有個姓蒲的老漁夫和他的女兒趁著月光撒網捕魚。見有人投江,漁家姑娘識水性,忙跳入江中把小姐救起。問其原由,小姐把患乳瘡的事告訴了姑娘,姑娘告訴了老漁翁。老漁翁想了想說:“明天你給她挖點藥去。”

  第二天,漁家姑娘按老漁翁的指點,從山上挖回一種有鋸齒長葉、長著白絨球似的野草,熬成藥湯,給小姐喝了。過了些日子,小姐的病就好了。

  家裡的人,聽說小姐投江自盡,他父母知道冤屈了女兒,又悔又急,忙派人到處尋找,一直找到漁船上。小姐哭別漁家父女,老漁夫讓小姐把剩下的藥草帶著,囑咐他如再犯病時煎著吃。小姐給老漁夫磕了三個頭,回家去了。

  後來小姐叫人把藥草栽到花園,為了紀念漁家父女,因為只知老漁夫姓蒲,尊稱:蒲公,姑娘叫英子,她給這種藥取名叫“蒲公英”。從此,蒲公英治奶瘡就傳開了。



蒲公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不僅是好吃的野菜,也是中醫裡面常用的一味中草藥,其味苦甘,性寒,無毒,歸肝、胃經,可保肝利膽,善於清肝、胃熱,去火消炎。凡肝中鬱熱所見的急躁易怒、口苦口乾口臭、咽喉疼痛、小便短赤等,均可加用蒲公英。

蒲公英“補脾和胃,瀉火”。有胃火,亦可以用蒲公英!甚至有人認為,蒲公英清胃熱的功能勝過白虎湯,效用好於黃連。而且,蒲公英清胃熱卻又不傷胃氣。

視頻加載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