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通話能作為國語?

普通話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員的官話,因為北京做過多朝首都,官話也就更接近北京話。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蘇南地區,也因為南京做過多朝首都,有點接近官話。

為什麼普通話能作為國語?

“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他在1906年寫的《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成三類,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他還註明: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當時人們又稱“普通話”為“藍青官話”。這是因為元代以來,北京一直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應考、做官、經商的人很多,他們也逐漸學會了北京話,但夾雜著地方口音,人們就用“藍青”比喻它(“藍青”比喻不純粹)。開始,這種話只能在官場使用,所以稱“官話”。後來,會說官話的人越來越多,稱官話不合適了,於是民國初年改名為“國語”。

為什麼普通話能作為國語?

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範,確定標準。“這種事實上已經逐漸形成的漢民族共同語是什麼呢?這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為簡便起見,這種民族共同語也可以就叫普通話。”

為什麼普通話能作為國語?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