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五臺山菩薩頂

忻州五臺山菩薩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菩薩頂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山的靈鷲峰上,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具有皇宮特色,是五臺山最大的-寺院,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山西省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於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此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臺山,住宿於菩薩頂,賜菩薩頂大-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等,均須向大-進貢。

全寺佔地四十五畝,順山就勢而築殿宇,佈局嚴謹。寺前有石階一百零八級。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築。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又,寺內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東禪院碑亭內,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寬一公尺,上刻漢、滿、蒙、藏四種文字。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

菩薩頂的極盛時期是在清代。清順治十三年將這裡改為-廟,康熙皇帝曾賜菩薩頂大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統統向大-進貢。其中原因,據說與康熙皇帝在五臺山的一段風流韻事有關。康熙皇帝有一次遊五臺山,路過營坊街,見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長得象梅花一樣俊俏,康熙夜宿皇城(在五臺山專為之修建的皇宮),情動於衷,吟詠成詩一首:“騎駿馬,過皇莊,遇一女子碾黃梁。玉指杆頭託,金蓮裙底忙。輕起笤,慢簸揚,回道輒步整容妝。汗流粉面花含露,塵指娥眉柳帶霜。可惜這般風流女,嫁與誰家田舍郎?”康熙詩稿置於書案之上,內侍太監發現,猜知帝意,夜訪梅枝,召宿皇城。後來梅枝懷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處,猜知帝意,夜訪梅枝,召宿皇城。後來梅枝懷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處,稱“當朝一品”。梅枝亦-為妃子,住在菩薩頂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死後,續代的大-承襲了全部特權,橫徵暴斂,漁肉鄉民僧眾,人皆切齒痛恨。雍正元年,任翰林院檢討的五臺縣蔣坊村人鄭禧,到陝北和晉西北調查災情,慰問災民,順便回家省親,下訪民情後,和五臺縣知縣陸長華一起上疏了大-的罪惡。雍正皇帝旨令欽差查辦,大-畏罪自殺,遂撤回了提督印。到1918年,十三世0派住菩薩頂的大-羅桑巴桑,愛國愛教,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在六年一任中三次連任。羅桑巴桑擁護中國0和人民政府的領導,是中國佛教協會的發起人之一,曾任常務理事,還是山西省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一九五四年圓寂於北京。

沿一百零八級石階登高,按照佛家的說法,就把人間的一百零八種煩惱踩在腳下了。置身牌樓下,手撫門柱,回身四望,遠處的山,山上的雲,近處的清水河,雄壯多姿的寺廟建築群,都收入眼中,深感“靈峰勝境”四個字點得妙。這裡,是很好的登高覽勝的觀景點。一九四八年春,黨中央機關從延安開赴河北省西柏坡,途中路過五臺山,陳毅同志作詩道:“本不遊五臺,迂道時日緊,至今有餘歡,曾踏菩薩頂。”

菩薩頂現在佔地面積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餘間,佈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且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建築。全寺建築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個部分。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著鐘樓、鼓樓、禪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偉;配殿位居兩側,左右對稱。全寺建築的佈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壯觀恢宏,加之紅柱紅牆,金色琉璃瓦,更顯得金碧輝煌,富貴豪華。其形態,其氣魄,一點也不遜於皇家宮室,真是一派佛國仙境的景象。

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佈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教色彩。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後部供著毗盧佛、、阿彌陀怫和藥師佛,前面則供著-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內的文殊像,與一般佛教寺廟(青廟)內的文殊菩薩像不同,它是按-教的經典規定製作的;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兩側牆壁上,還掛著唐卡——繪在布上的藏畫。另外,大雄寶殿、文殊殿的柱頭上,還掛著桃形小匾,上寫梵文咒語。這些,都是-教寺廟建築裝飾中所獨有的。

菩薩頂位於顯通寺西北方的靈夢峰上,是五臺山最大、最完整的-寺院,佔地45畝,殿堂樓房430多間。一向以它宏偉的建築和壯觀的佛像雕塑,受到人們的重視。菩薩頂相傳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創建於北魏時期,最初取名真容院,也稱文殊寺。明朝永樂以後,蒙藏佛教教徒進駐五臺山,大-就居住於菩薩頂。清朝康熙、乾隆幾次朝拜五臺,也都在這座寺廟裡居宿。菩薩頂盤踞山頭,地勢較高,加上這裡殿宇雲集,佈局嚴整,因此顯得雄偉壯觀。山門前的108級石階,暗指山西舊屬的108個縣。遊人參觀菩薩頂時,往往在這些石階上俯視臺懷鎮全景,留影逗留。山門內,分佈著天王殿、鐘鼓樓、菩薩頂、大雄寶殿等主要寺廟建築,這些建築的屋頂,都用三彩琉璃瓦覆蓋,顯得五彩繽紛。雖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依然色澤如新。東禪院當中的碑亭,聳立著兩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御碑高達六米。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的碑文,簡述了菩薩頂的歷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臺山時的經歷,書法字體流利,氣勢不凡。菩薩頂現存建築,全都是清代所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參照皇宮官制式,顯得富麗堂皇,尤其雕刻藝術,最值得珍視。

從清代-教傳入五臺山開始,每年農曆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場、辦法會,菩薩頂當然是中心,其它青廟也大開廟門,迎接各地的香客遊人。六月十四日,全山的-們頭戴各種臉譜面具,身空各種服飾,念著0經,跳著金剛舞,在菩薩頂“鎮魔”;十五日,又在羅侯寺“跳神”,並出來繞街轉道。前頭駕著彌勒菩薩像,接著大-坐八抬大轎,二-騎高頭大馬,其餘僧眾,敲鑼開道,擊鼓鳴號,吹奏廟堂音樂,熱鬧異常。當地群眾和外地遊人如潮水般湧著,爭相觀看。這個古廟會,後世在內容形式上雖有所改變,但一直流傳到現在。據說,五臺山的六月古廟會是由西藏傳來的。唐時,西藏出了一個叫郎達爾瑪的藏王。他鑑於前代藏王極端崇信佛教,一切朝政都請高僧決斷,所有行政制度都以經律為準,引起臣民不滿的教訓,於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實行滅法政策,臻使藏地寺院關閉,僧人外逃。於是,在藏-中便流傳著這樣一個故:郎達爾瑪藏王滅法,持戒-僅留下四人,他們商定了一個舉辦舞會讓藏王出來觀看,乘機殺死他的辦法。六月十五日,由剩下的四個受比丘戒的-帶領,和沒受戒的眾一起,頭戴各種面具,在卻瑪贊樓臺下跳舞,藏王在樓上觀看。拉龍巴拉丹計預先在袍袖裡藏了弓箭,把騎的白馬染成黑色。舞蹈進入熱潮,藏王看得出神,突然一箭飛來,射中了他的喉頭。急忙上馬而逃。黑馬橫渡過雅魯藏布江,經江水一洗,又變成了白色。藏王手下的人不見了大黑馬,也就不再追趕。拉龍巴拉丹計安然逃往外地,在一個山洞裡坐化。受戒-夠五人才能傳戒,現在剩下三個了,就請了兩名漢人和尚,又組成五眾僧團往下傳戒。為紀念這兩名漢僧,-們原來用黃線縫製法衣,從此改用藍線縫製。為了紀念拉龍巴拉丹計挺身,凡-廟都在每年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舉辦盛大的法令。這個傳說,反映了漢藏僧人友好往來的悠久歷史。

忻州:五台山菩萨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