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夏革命烈士紀念館

江夏革命烈士紀念館,是紙坊難得的一個紅色地標。它北距江夏體育館約2000米,南離滬渝高速約3000米左右,身邊就是青龍山地鐵小鎮。

走進江夏革命烈士紀念館

紀念館於2000年開始籌建,總投資為160餘萬元。這棟兩層仿古建築,佔地2000平方米,屹立於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紀念館三面環山,風景秀麗。東北方約200米處就是新四軍首任政治委員項英烈士的塑像。紀念館館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題寫。展館裡的布展內容據說由柯希樹先生設計,翔實生動,因此,這裡也是武漢市革命傳統和“國防雙擁”的教育基地,常年有大批遊客到訪。

紀念館前面的水塘邊還有幾門退役的高炮,一架退役的戰鬥機。每逢節假日,這裡總有孩子們興高采烈地爬上爬下,大呼小叫,要麼模擬炮手,旋轉炮臺,瞄準目標,“咚咚咚”地開火,要麼坐進飛機駕駛艙,幻想一次遨遊……

進入21世紀後,鑑於江夏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地方紅色文化急需傳承的實際,區委區政府決定對十幾年前的革命烈士博物館實施改擴建。工程於2017年由區民政局進行招標,項目編號為ZJJKG-2017-213A(3578)。招標內容包括江夏革命烈士紀念館、賀勝橋北伐陣亡將士陵園的改擴建、裝飾裝修、安裝工程、陳列布展與施工;房屋外立面維修、主樓廣場改造及周邊道路改造;空調、消防等。總投資約995萬元。青龍山下的革命紀念館在改擴建好後有布展面積1000 平方米。

經過公開競標,浙江省裝飾有限公司獲得這一改擴建工程的資格,陳碎石負責了這一項目的具體設計與施工,於2018年春順利完工,並在春季開館迎賓。

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布展內容由彭敦運設計,涉及了江夏籍烈士和在江夏犧牲的革命烈士三百多人。

踏入烈士紀念館,自動播放器就響起悲壯激昂的《江夏魂》。這首歌由彭敦運作詞,盛景興作曲、演唱並伴奏。歌詞為:

狂飆起,

旌旗奮,

江波捲起千堆雪,

夏瀾映日紅。

不信天,

不靠帝,

熱汗碧血破煉獄,

鐮斧鑄成燈。

走進歷史登高望,

驚天地,

泣鬼神,

大江湧國魂!

江夏區原為“江夏縣”,1913年5月才改稱“武昌縣”,管轄範圍包括今江夏、武昌、洪山、青山等區,幅員遼闊。

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江夏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曾三度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第一次是1911年10月,這裡打響了“首義第一槍”,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國民政府和中共中央都遷到武漢之時;第三次是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之前。

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誕生過武漢共產主義小組(國內6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之一);是湖北地區“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主陣地和兩次“國共合作”的大舞臺。抗日戰爭中,江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救亡運動,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成為新四軍五師戰略包圍武漢的一塊要地。1949年5月,在共產黨的積極推動下,國民黨第十九兵團司令張軫率部在金口起義,為華中重鎮武漢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手中贏得了先機。

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曾走出過惲代英、項英、李求實、朱勉之、唐義貞、黃負生、葛達、葛震寰、左豪……等一大批無產階級的革命英雄,更留下過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董必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

正是這些偉人和英雄在這裡傳播馬克思主義,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深入基層,組織工農運動,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武裝鬥爭,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才贏得了今天的新中國,翻開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大美樂章。

走進江夏革命烈士紀念館

在紀念館的最前端是“序廳”,這裡屹立著項英、惲代英、李求實、李碩勳、唐義貞、朱勉之、葛達等7位烈士的銅雕,給人深深的震撼。

展館共分《武昌首義》《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建黨》《北伐》《血雨腥風》《抗日》和《迎接解放》7個展室,最後是尾廳。

《武昌首義》展室的前言云: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下午7時許,湖北新軍工程營革命黨代表熊秉坤,在江夏縣城關(今武昌)打響了推翻滿清王朝的第一槍(史稱“武昌首義”)並贏得勝利。革命黨人在經歷南方多達幾十次的起義失敗後,這一次終於取得了成功。

武昌首義的勝利,終結了統治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武漢也因此上升為全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中心。

江夏人熊秉坤吹響的集結號,改寫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震驚了世界。

走進江夏革命烈士紀念館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展室主要展示辛亥革命後,反動軍閥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當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後,為了復辟帝制,袁世凱親自發表“尊孔令”,以“尊孔祭天”為手段,積極投靠帝國主義,剛剛誕生的民主共和政體搖搖欲墜。然而此時,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經逐漸深入人心,民族資產階級更是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

面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以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為旗手的激進民主主義者,扛起了民主(舊稱“德先生”)和科學(舊稱“賽先生”)這兩面大旗,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中,以惲代英為代表的江夏知識分子,勇立潮頭,同封建復古主義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建黨》這個展室向公眾介紹了劉伯垂、董必武、包惠僧、陳潭秋、張國恩、鄭凱卿、趙子健這些奮鬥在反帝反封建前沿的武漢優秀知識分子,於1920年8月在武昌撫院街成立了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史實(當時全國這樣的黨組織只有6個,共產黨員也只有57名)。

《北伐》展室布展的主要內容是: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被推翻了,但卻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民主共和並未真正實現。軍閥之間連年混戰,各自為政,人民苦不堪言。

為了順應歷史潮流,南方的革命黨人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北伐戰爭”。

為了支持北伐,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湖北區委,由彭澤湘任書記,董必武等同志任委員。原中共武昌、漢口兩個地委均劃歸湖北區委直接領導。湖北區委的中心任務就是發動工農,擴大統一戰線,支援和迎接北伐軍。

武昌縣(江夏區前身)內的共產黨員和農會會員,響應武昌地委的號召,在各自黨支部和鄉農會的帶領下,大力支援北伐,打敗了軍閥吳佩孚,取得了賀勝橋戰役的重大勝利。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佔了武昌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空前高漲,武漢成了大革命的政治中心。

《血雨腥風》這個展室則告訴觀眾: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當天上海工人糾察隊犧牲120餘人,受傷180人,1000多名共產黨員和工人骨幹被捕。“四•一二”政變,標誌著大革命和國共合作的失敗。

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叛變革命,三鎮上百名共產黨員犧牲,數百人被捕。

武昌縣也被腥風血雨籠罩。

國民黨和土豪劣紳,紛紛組建“團防局”“清鄉團”,四處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武昌縣(江夏區前身)11個區的農協、128個鄉農協被破壞殆盡,100多人壯烈犧牲。

然而,中國共產黨和武昌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屈服。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從此,中國共產黨人拿起了槍桿子,走上了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抗日》展室講述了江夏人不屈不撓、勇於抗爭的故事。在艱難的八年全民族抗戰中,江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後繼,英勇奮戰,取得了輝煌戰績。初步統計,全民族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在江夏地區累計建立和恢復黨的基層組織40多個,發展黨員1250人;建立和恢復基層抗日民主政權幾十個;組建敵後游擊隊12支,共組織對敵戰鬥數百次,斃傷日軍數百人、俘虜48人,斃傷偽軍2000多人、俘虜300多人、策反4000餘人,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為此,江夏人民也付出了慘重的犧牲,犧牲的共產黨員、游擊隊官兵和革命群眾僅僅有記載的就有1594人,實際犧牲人數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慘遭屠殺!

走進江夏革命烈士紀念館

江夏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始終站在戰鬥的前沿。

在《迎接解放》這裡,觀眾可以看見,為了應對內戰的發生,黨中央做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重大戰略決策,決定分散在南方的幾個解放區集體撤退,加強黨在華東、華北的力量,力圖控制東北。1945年8月,中共鄂南中心縣委指示各區所屬幹部到梁子湖集中,準備北上。其後,江夏的黨政軍機關和黨政幹部轉移到中原解放區和其他解放區。

紀念館的“尾廳”指出,江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28年的英勇奮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於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奮鬥歷程中,江夏廣大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始終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護。黨在人民革命事業中的核心地位和領導作用具有深刻的社會基礎,是任何力量也無法動搖和改變的,這是取得革命勝利的最根本原因。

江夏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把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守共產主義的政治靈魂和精神追求,作為立身之本,虔誠而執著、堅定而深厚,練就金剛不壞之身。他們面對嚴重的白色恐怖毫不動搖,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堅貞不屈,面對死亡威脅視死如歸,經受住血與火的考驗和金錢美女的誘惑,威武不屈,大義凜然,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表現出忠於黨、忠於人民的高尚情操,不怕苦、不怕死的犧牲精神,凝聚成奪取革命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江夏的昨天,歷程輝煌;江夏的昨夜,星光燦爛。然而,昨天不僅僅是用來回憶的,它還是一個革新今天,創造明天的搖籃。

回望與紀念,不只是為了看昨日,也不只是為了紀念烈士,而是要重溫初心,從前輩那裡看自己;從自己這裡看後人,並期盼明天早晨那輪更加鮮紅的太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