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春天,竹笋渐渐长大,变成苍劲挺拔的竹子。竹一节一节的,其叶宛如小小的雨滴,绿绿的像一片片晶营剔透的翡翠。在清气满院中,李树观察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笔墨清秀潇洒。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竹,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高洁、谦虚又傲立的君子形象。他们对竹充满赞美,留下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中国最早的竹情节可追溯到魏晋时期,之后,竹从文化意义演变到民俗的意象,例如“竹报平安”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李树以水墨表现竹的形象与气韵,其笔墨以书入画、骨法用笔,画竹“成竹在胸”,运笔用墨挥洒自如,表现出竹的神韵与气节。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观李树画中的竹,其竹竿的外形是一节一节的,中空外直,下粗上细,下短上长。其竹节节间相互错开,竹枝用笔如草书,灵活挺拔,竹干用笔则如篆书,圆润凝重。竹叶与楷书中的“撇”相似。他的叶子很有特色,叶茎部位较宽,到叶尖的地方慢慢变成尖形。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李树画中的竹叶组合,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主体部叶子较多,用重墨画出,次要部分在重墨中加些水分,略虚一些。他讲:“画竹讲究构图,讲究聚散关系。一幅画中竹叶的布局有聚有散,不可均匀对待。哪里为聚,哪里要散,哪里留白,都应在作画之前有所考虑,有所计划,正所谓胸有成竹。”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李树的山水画从印象出发,做出感性的瞬间捕捉,他删繁就简,舍去过多的细节,不做逼真描绘与刻画,在瞬间印象中,定格大的空间关系、结构和基本走势,并在总体结构框架确定后,进行意象关系的调整与确定,在“有意无意间”与“若即若离中”,完成点、线、墨色的铺陈、配置与布局,虽无细致精微的刻画,却因“点到为止”的虚实互补和黑白灰的平面构成关系使然,使画面在二维平面空间中,呈现平远、深远与高远交迭与互融的丰富特点,在繁简、疏密、远近、虚实、干湿、浓淡中,使北方的山川在以神写形、以虚实贯穿其中,韵致十足,而给人以想和审美满足。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李树以娴熟的技法,一任胸臆直抒,率性而为,勾点皴擦涂抹,形成“空疏美”与“黑密美”合一的绘画特点。在随意勾勒的空疏山川之中,衬以林木的黑密,几笔机具金石意味的树干、枝条极生动地分割有限空间,使之增加层次与变化,画面因而产生丰富的意韵与情调,枝条的勾勒,细看则见出草书的行笔美感,与随意的墨色浓淡相合,郁勃生机焕然发生,在千变万化中,笔笔贯通,脉络连结,笔接墨、墨接水、水接笔,画面空灵澄明,兴会淋漓。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近几年,李树十分注重写生,在写生中寻找新的感受与感觉,培养灵感与激情,并酝酿新作品的雏形。他坚持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孕育自己的艺术,其艺术因而充实、饱满、生动、鲜活。在“运造化于掌上,显万变之象与笔端”中,他得以用笔墨完成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他的艺术愈发在回归艺术自身的艺术本质中见出意义。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李树荣获“中国长城文化金奖”,被誉为“中国长城艺术家”荣誉称号。

佛教讲,圣人无我,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无我,即是无限之我,与天地同在,因而无处不在。李树站在第三者的客观角度上,对天地万物进行理性地关注,在书画中用心可鉴。天地间或有一个小我,而他的画里没有,他将自己的心性融入笔墨、尽情泼洒到作品的每一个角落。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李树国画作品 室内效果图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长城共享丨空灵澄明 兴会淋漓——李树画作

《竹石 》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