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又到一年清明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據說,今年的清明節還是有雨,你的清明節將會怎麼過?我願邀您依窗聽雨,去古人的詩詞中感受詩意的清明,把日子過成詩,你可樂意?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鬼節之一,是祭祀和掃墓的日子,也是踏青的好時候,因此也叫踏青節。自古以來,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放風箏、植樹、插柳、戴柳、射柳、掃墓、鬥雞、蠶花會、吃冷食等習俗。一起去看看詩人們都是怎麼過清明節的呢。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高翥《清明日對酒》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在大家都在忙著掃墓的時候,宋代詩人高翥卻在飲酒,“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活著時有酒就應當飲,有福就應該享。人死之後,兒女們到墳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過陰間呢?這說得太對了,所以父母還健在的時候要常回家看看,多多孝順,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留遺憾,人死後,即使表現得再怎麼孝順也是枉然,甚至有的只是做給別人看的“面子工程”、“假孝順”,引人唏噓。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吳文英《風入松》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宋代詩人吳文英聽著悽風苦雨之聲,獨自寂寞地過著清明。滿懷憂愁地掩埋好遍地的落花起草葬花之銘。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的經典片段,“感花傷己,葬花詞吟”,何等悽美。“一絲柳、一寸柔情”,如今“樓前綠暗分攜路”,佳人卻已不在,“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還留有佳人芳香氣息的鞦韆也無人蕩,何等淒涼,真是把人看哭了。生離死別真的是人生最難的修行,讓人痛斷腸,所以,一定要且行且珍惜。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王禹偁《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詩人宋代王禹偁在清明節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自嘲像荒山野廟的和尚,那如何打發著這寂寞的時光呢,“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潛心讀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今,在根本無法靜下心來讀書的時代,不如趁著清明節安安靜靜地讀書吧,像詩人一樣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清明時節杏花春雨,雨霧朦朧,在靜美的清明節,宋代詩人陸游不僅倚窗聽雨,還書寫品茶,“矮紙斜行閒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別有一番情調。這樣雅緻的生活不正是把日子過成了詩了麼?看來,我還跟陸游想到一塊去了,聽雨吟詩作畫品茶,還有比這更讓人愜意的事麼?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清明時節掃墓是免不了的,“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這淒涼悲慘的場面讓人痛到心碎,說多了都是淚啊。詩人白居易在這清明節思念家鄉,在外漂泊的遊子誰又不是如此呢?逝去的親人再難相見,活著的人一定要找點空閒、找點時間,常聚聚,常團圓,工作再多也忙不完,錢再多也賺不完,唯有人走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豔杏澆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傾城。”清明時節百花爭豔、美景如畫,怎可辜負了這大好時光,和宋代詩人柳永一起去踏青吧。“人豔冶、遞逢迎。”美女如雲,人比黃花瘦的景象隨處可見,面對景美人更美的景象,不如和詩人一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洗去一身的疲憊,好好和家人一起享受歡樂時光,人生得意須盡歡,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麼大,一定要去看看,不負春光,不負韶華。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清明節怎麼過 依窗聽雨把日子過成詩

清明之日,桐始華。一年之計在於春,春來不喜,春幕不悲。賞過了春光,緬懷了先人,更要好好好珍惜當下,活在當下,不讓人生再多留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