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教會孩子分享,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比起教會孩子分享,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我現在還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

上小學時,某天,家裡來人做客。

客人家的孩子“相中”了我特別喜歡的書包,跑過來對我媽說:“阿姨,我想要這個書包。”

當時我也在場,有一種很不祥的預感,空氣凝固一般,我眼巴巴望著我媽,希望她能做出正確選擇。

結果,我媽很爽快的說:“這個書包就送給你吧。”

比起教會孩子分享,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我內心的怒火“噌”一下燒了起來,立馬把書包奪了過來:“不好,我為什麼要給你?”

沒想到我媽繼續補刀:“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

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除此之外,可能還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你是大的,要讓著小的。”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告訴孩子要謙讓,不要太自私,要懂得分享,似乎這樣才是一個孩子該擁有的優良品德。

比起教會孩子分享,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可是被迫的無私、分享,對於孩子而言不是一個雙贏選擇,而是一個零和劇本,而這個劇本,通常是以犧牲自我需求而結尾。

只會讓孩子的自我邊界被侵犯,從而不會維護自身利益。

那父母要怎麼做,才能在“自私”與否的問題上,更好的引導孩子?

這裡的自私,其實指的是界限:我必須有捍衛自己界限的能力。

只有真正被尊重過界限的人,才有力量捍衛自己的界限。

一個總被父母侵犯界限的孩子,他的邊界意識已經嚴重被破壞,以後有人侵犯他,他也習以為常。

比起教會孩子分享,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一個4歲的小女孩非常喜歡公共遊樂區的一隻玩具熊,另一個2歲的小女孩也很喜歡,她們就爭起來。

4歲女孩的媽媽立刻說,妹妹喜歡,你不能搶,你必須要分享,你跟妹妹道歉!

不久後,即使這個2歲的孩子被她的媽媽轉移了注意力,這場要求道歉的道德批判會還沒結束。

4歲的孩子非常委屈,大哭不止,同時懷裡緊緊抱著那個玩具熊,再不想玩兒其他的玩具了。

一個不被尊重物權的孩子,一個沒有屬於過“我”的東西的孩子,你讓她如何分享呢?

她懷裡沒有東西是她的了,她還需要分享什麼呢?

比起教會孩子分享,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這個場景可能也反映了我們的焦慮,不能讓別人說我教子無方,所以我必須要道德正確。

但當一個孩子說:這是我的。父母需要先學會尊重他,不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

即使這是個公共玩具,也應該按照先到先得原則,我玩兒好了再給你。

尊重孩子的“自私”,尊重他自由使用自己物品的權利。

比起教會孩子分享,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除了物權的界限,還有情感的界限:孩子悲傷不已,你喝令他不許哭,感覺的界限:我覺得你冷,你就冷,學習的界限:我不監督你,你永遠不會學……

可以說,父母在哪些方面入侵,孩子那些方面的能力就會出現退化。

就像一個嚴苛的老闆,總在你工作時找茬,你的工作必然會做的一塌糊塗。

一個孩子只有先被父母尊重,才能到了社會為自己的利益有禮有節地去爭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