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語文寫作素材之時事熱點類

“傳統與現實”、“自制力與個人發展”、“對與好”、“量力而行與盡力而為”……以上這些命題作文都是各區考試熱點話題。


“XX與XX”這樣的出題模式是需要關注的,這樣的命題作文也是考查同學們對於事物間關係的辯證思考。為了提升同學們對於此類題目的敏感度,本期專欄華知君用兩個事例探討“生活與藝術”、“藝術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希望培養同學們的思維慣性。

社會熱點

1、夜光自行車道

在荷蘭的Nuenen省——也就是梵高的故鄉,有一條世界上第一個靠太陽能發電的自行車道。長達一公里的自行車道上佈滿了超過5萬顆塗滿特殊漆料的石頭,白天吸收太陽光能,晚上綻放美麗星光,是名符其實的“星光大道”。

這條星光大道由荷蘭的Roosegaarde工作室設計,為了紀念梵高,車道命名為Van Gogh-Roosegaarde。這條夢幻車道全年都對外開放且不收費,它屬於全長超過335公里的梵高自行車步道的一部分,每一條步道都曾有梵高的蹤跡,訴說著他的生平及作畫的靈感。騎行者們節能減碳腳踏車愛地球的同時,也置身於藝術的美好享受之中。

Roosegaared 還打算將夜光道路帶到日本,用於設計禪宗花園的道路,讓夜景更具詩意和意境。同時他還在改進熒光塗料技術,使其在夜裡更加明亮,甚至發出不同的顏色。如果用於替代路燈,則可以減少很多光汙染。

2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音樂家

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諾獎給他的頒獎詞為:“他在偉大的美式歌謠的傳統下,創造了全新的詩意表達。”

很多人都問:“鮑勃·迪倫寫的東西算文學嗎?”在獲獎感言中,冷靜的迪倫直面了這個質疑,以同樣為舞臺寫作的莎士比亞為例做了類比:“當他在寫《哈姆雷特》時候,他一定在想這些問題,’誰適合演這些角色?’’這段要怎麼在舞臺上展現出來?’’故事背景真的應該設在丹麥嗎?’……我打賭莎士比亞最不可能思考的問題就是:’這是文學嗎?’”

《他是誰?探究真實的鮑勃•迪倫》的譯者餘淼認為,簡單將鮑勃•迪倫理解為一個搖滾歌手是很片面的,看過他的作品就會發現他所表現出來的文學才華,以及深藏其中對社會以及文化的敏銳觀察。“鮑勃•迪倫的歌詞創作,是對美國詩歌文學的繼承與發揚,而他作為一名歌手,所吸納的詩歌及音樂的類型也就更為多樣和自由,這也就相應地拓展了詩歌創作天地。”

上述事件評論

1、是生活還是藝術?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曾經因為一邊走路一邊抬頭仰望燦爛的星空,沒有注意到腳下,“撲通”一聲不慎墜井。這次事故是如此嚴重,以至於兩千年後,人們依舊會用這個故事舉例,提醒大家走路要多留神。可是天空如此美麗,一味低頭豈不錯過星夜美景?如今,科技的力量讓喜歡仰望天空的人們在腳下也可以看到神秘夢幻的“星空”了。

自行車道Van Gogh-Roosegaarde用科技向偉大的畫家梵高致敬,其廣告宣傳語裡是:在這裡,歷史與未來相遇。觀者不禁發問:這個自行車道究竟是藝術還是生活車道?答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藉由此車道看清一個問題——在多元化的當代,藝術與日常事物貌似已然失去了明確的邊界,我們在生活中找尋藝術,在藝術中實現生活的多樣與便捷。

2、 藝術之間沒有界限

鮑勃•迪倫最廣為人知的一首歌《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是“滾石”雜誌評選的史上最經典500首單曲排名首位的作品。這首歌也超越了歌曲的意義,無論對於現代搖滾樂的發展,還是西方整整一個時代的流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上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運動中,迪倫高唱的“Like A Rolling Stone”和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自傳小說《在路上》(On The Road)的書名一起,成為那個時代嬉皮士們的精神語錄和生活指南。

除了是音樂與文學巨匠,鮑勃·迪倫近30年來一直潛心繪畫與雕塑,並活躍在當今視覺藝術界。

我們常說“文史不分家”,春秋戰國時期“詩樂舞不分家”。藝術間實質不存在壁壘,就像是寫出《蘭亭集序》的王羲之,我們在關注他書法家身份的同時,仍舊說他是優秀的文學家。 同樣的,擁有多個藝術身份的鮑勃•迪倫顯然不應當被質疑,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最強的發聲與回應。

作文相關主題

辯證看待事物、當代生活方式、當代生活多元化等主題。

總結

“傳統與現實”、“自制力與個人發展”、“對與好”、“量力而行與盡力而為”……“A與B”,這一類的作文題目最終的落腳點基本為,“A+B是最好的選擇”。本期專欄中的兩個事例意在說明,與其費力區分生活與藝術,以及藝術各門類間的差別,不如打破事物間的所謂隔膜使其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