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你,最让人心疼


有人总结过中国人活得憋屈的原因,归结成“中国人的八大委屈”:

都不容易

你喜欢就好,随便吧

别管我了

忍一忍就过去了

别伤和气

那好吧

可以,没问题,再晚我也会做完

习惯就好

对号入座,你一定被这几条戳中过。

“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似乎成为我们处世哲学里必备的一条核心价值观。这不,最新一期《奇葩大会》蒋方舟分享自己“讨好型人格”的一番话,让朋友圈沸腾了,看来,平时受委屈的人真的很多。

讨好型人格的你,最让人心疼

讨好型人格的你,最让人心疼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你肯定见过,或者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总被评价为“这人不错”,但其实你知道自己并不想这样;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请求,却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心思敏感,常常不自觉去猜测对方的想法,担心被人讨厌……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人不会和别人起冲突,不会吵架,不会任性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求。

蒋方舟在最新一期《奇葩大会》里讲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是从争吵开始的。她说,她直到去年才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讨好型人格,起因就是,有个朋友问她,有没有跟任何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就是可以和这个人争吵,敢暴露自己不堪的那面。蒋方舟用这个标准来打量一下自己,发现自己没有和任何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因为她不会和别人产生任何的冲突。

她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举了好几个例子,认为自己过于注意别人的反应,迎合别人的期待,在很多时候没有原则和底线,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时候,明明自己已经不愉快了,但不会表达出来。她甚至产生了怀疑,怀疑自己以前的二十多年,是不是活得正确。

句句戳心。

讨好型人格的你,最让人心疼

鱼娘自己也是这样,做一件事之前要考虑好方方面面的人是不是满意,自己说的话会不会让人们心里不舒服,对于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会断然拒绝,而是都行都行,可以可以。佛系的不得了。

鱼娘认识的一个女孩,工作几年了,典型的软妹子,公司年终评选优秀员工,本来她最有希望获奖的,但是被另一个同事用手段挤下去了,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事情不去撕破脸也要吐槽死了吧,但是她在跟我们讲这件事的时候,一直在说是自己做的不够好,还在替那位同事辩护,她陷入了不正常的自我批评境地。

遇到不公待遇的时候一味讨好别人,是对自己的生命价值的不尊重。

讨好型人格,内心太敏感

很多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活的很累,他们自己也都知道讨好会丧失自我,会令他变软弱。但是尽管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在生活中习惯性讨好。

因为,这些人内心特别敏感,可以体察到别人细微的心思,并随时准备奉献自己、成全别人。

他们自己好像没有需求,满足别人的需求就是他们最大的“需求”。

他们好像不会吵架,和别人起冲突,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别人和自己起了冲突,往往也是最先道歉的那个人,维持“表面和平”。

讨好者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生气,我生气了是不是显得自己特没理,特小气?

悲观的看,讨好者们如果不经历心理咨询或者遭受数次致命的伤害,是不会走出讨好的困境的。

讨好型人格的你,最让人心疼

讨好别人,因为没有安全感

童年时期,有严厉的父母、老师的人有可能成长为讨好者,比如一言不合就打人的爸爸,情绪容易失控的妈妈,还有喜欢体罚的老师。为了达到长辈的要求,自己总是战战兢兢,小孩子力量薄弱,只能靠着听话顺从才能得到一丝肯定。

讨好型人格的你,最让人心疼

而且,如果一个人从小在发生冲突后受到委屈和不理解,那么他就有可能形成“不要起冲突,那样不好”的印象,比如遭受过家庭暴力或者校园暴力,但是周遭人不是帮助他,反而是嘲笑,那么这种悲剧就会促使他竭尽全力避免冲突,这样就不会受到伤害了。

多么令人心疼。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人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因为他害怕让别人失望;出现了矛盾,下意识地就会去道歉妥协;他们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不会鉴定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还是过分的,把自己缩在一个壳里面,才有一点安全感。

讨好人,是为了自己被肯定

讨好别人看起来是利他,其实还是为了自己。

只有我满足了别人的需求,他们才会说我好,才会认可我,而且我对他们这么好,他们也应该对我好——这种信念根深蒂固。

如果你有讨好型人格的男/女朋友或者配偶,可能更有体会。这样的人没有自我,从根上就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也不认为自己配得到爱。他们不会直截了当的说自己想让你陪他,却采取一些特别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我在你难过的时候第一时间来陪你,那么你也要在我难过的第一时间来找我。

讨好型人格的你,最让人心疼

或者,如果别人没get到讨好者的意图,他就会感觉受到深深的伤害,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忍受那么多,别人却一点点回馈都没有。这样就会更加焦虑,更加否定自己,更加沮丧。

想摆脱讨好型人格,我该怎么办

我们说现在很多人都是巨婴,讨好者也是,他内心还没长大,总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是弱者。

那么,摆脱困境的第一步就是告诉自己,我是个200斤的成年人了,该对自己负责了。

别人没有我,照样活得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该生活的轨迹,即使我不帮他,他也不会过得很差。

而且,跟别人索求关注和爱,注定是痛苦的。像一个乞丐,只能靠别人的施舍过活,多惨。

但是童年的缺失,现在无法弥补,那就不要在今天继续创造缺憾,适当的放过自己。如果自己都不爱自己,那就真没人会爱你了。

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把自己平时感觉到不开心的事情写下来,看看哪些是可以不做的。试着拒绝,试着说不,你会知道拒绝别人也没那么可怕,别人也许是无心的一句,却在你心里烙下痕迹,傻不傻?

跟健身一样,想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做,没人逼你。

讨好型人格的你,最让人心疼

我们可以听听蒋方舟的发言,因为这不只是针对“讨好型人格”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他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