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出品

陳小波說:做任何事情,出手重、用情深,雜音不聽、得失不問,極少瞻前顧後、不會輕言放棄……

陳小波:

“新華典藏”執行主編

新華社微電影《紅色氣質》及微紀錄片《國家相冊》圖片主編及講述人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副主席

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導師

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

著作:《中國攝影家》叢書(十本)

《他們為什麼要攝影》(紀實卷、新聞卷)

《攝影,感受中國》(英文)

《影觀達茂》叢書(八本);

策展:為國內外藝術節策展百餘個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07年,布達拉宮。從右至左:陳小波、李潔軍、邱焰、傅擁軍、何龍盛

中國攝影人記錄著大江大河、國人悲歡,陳小波記錄著中國攝影人。

不過,她的每一個身份,都離不開攝影。

__

___ 從一無所知到金像獎:

_____跋涉三十年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運動會比賽場上的陳小波(右)

許多攝影人自小興趣強烈天賦異稟,又或者美術功底深厚,陳小波兩者皆非。

1979年,趕上恢復高考,原本在農村插隊的陳小波考上了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新華社攝影部。

2009年,當年學習文學的女孩,贏得了中國攝影界個人成就最高榮譽——金像獎。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07年,陳小波主編《中國攝影家研究叢書》(十本)

做攝影30年,她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紮紮實實地做。每一件都留下痕跡、有的成為重要的文化事件。陳小波說:“我做任何事情,出手重、用情深,得失不問、雜音不聽,極少瞻前顧後、不會輕言放棄……”30年來,她積攢了足夠多有用的東西,能幫助人的“本領”,最終成為中國攝影者最需要的那種人。

陳小波能和眾多個性獨特、思想獨立的攝影人相處相知,如陝西攝影家胡武功所言:“她是一個不屑張揚、但卻是外柔內剛的人,一個溫情、包容而又有堅定主見的女人……”那些或友好或嚴厲,或沉悶或有趣,或溫厚或強烈,或大開大合、或枝節蔓生的攝影者,無一例外地選擇信任她。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08年,在侯登科紀念會上,從左至右:李媚、陳小波、王文瀾、程鐵良、木子

在陳小波訪談錄《他們為什麼要攝影》中,出現了46位被訪者。在陳小波心裡,這些攝影者就是她的兄弟姐妹,他們一起遭遇國家鉅變和攝影覺醒,共同走過中國攝影三十年。

四十餘篇訪談進行時空有些亂:有的在鄉間油燈下,有的在博物館,有的在小小旅舍,有的又在大酒店;有的就在陳小波或對方的辦公室,有的就在同行的路上,還有的在飛機上、火車上,或索性就在網絡上……許多訪談不是一次完成的,持續好幾年。有的訪談光錄音就好多個小時,有時候提綱寫了80—100個問題,有時候一個沒有,張嘴就問,還有的乾脆就是一堆大小不一的紙片整理而成。而更多的訪談,陳小波與攝影者一直進行了20年——從她認識攝影者的那時就開始了。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06年冬,陳小波抱著熟睡的女兒採訪攝影家楊延康

陳小波選擇的被訪者道路是她認可的,他們讀大書、想大事、行走大路,不被短暫的、熱鬧的,虛幻的,表面的,名利的東西所誘惑,有能力用相機表達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思考,明辨是非,對人間苦樂有著深刻的理解。

“作為一個攝影者,獨立思考,獨立行走,發出獨立和有良知的聲音”,陳小波說在萬千攝影者中為誰做訪談,給誰做展覽、做書,這個標準是選擇的第一要素。

“我們最厭惡的照片就是:拍風光,破壞自然;拍人文,欺辱百姓的照片。”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00年盛夏,陳小波在新疆和田採訪時與孩子們在一起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11年,陳小波在西藏採訪

既然和攝影者是兄弟姐妹,陳小波從不迴避生於四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攝影者的侷限,源於歷史原因以及文化和教育方面的缺失。她常常舉《美國國家地理》的例子,那個著名雜誌有很多攝影師並非專職攝影者,他們都具備社會學、人類學、環境學、植物學、動物學等其他學科的深厚功底,作品深度令一般攝影師難以望其項背。

陳小波說:我自己,以及中國攝影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__

___ 不再是功夫和茶的展覽:

_____ 國人在歷史變革中的生存智慧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13年,首屆北京國際攝影周,新華社舉辦重要展覽《北京記憶》,陳小波為執行策展人

自2004年開始策展,至今陳小波已經在國內外做了近百個展覽,是中國重要的策展人之一。

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她在國外做數個重量級的展覽:《觀看中國》(日本札幌)《圖像證史》(美國紐約、洛杉磯)、《中國、從五十年代到現在》(比利時歐羅巴利亞藝術節)、《中國的文明與道路》、《一條從歷史深處走出來的路》、《回眸與凝望--中法關係五十年》(法國巴黎)。

2012年,陳小波、劉宇在美國洛杉磯大學做新華社《圖像證史》展,朗目高鼻的數位中國問題研究學者追著他們要拷照片。這些研究者說:“終於看到一個展覽,一個能回答西方人對中國諸多疑問的展覽。你們這個展覽回答了:中國人在災難不斷的幾十年中是怎麼活過來的?”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17年12月,朱憲民、王玉文展覽《兄弟》在北京世紀壇開幕。陳小波為策展人

陳小波策展的這些展覽試圖通常通過中國人生存的狀態來折射當代中國社會的沿革與變遷。她想用這些展覽告訴西方人中國幾十年來走過的路,告訴他們苦中作樂、隨遇而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這些中國生存智慧如何滲透在中國人的骨髓裡。溫和的展覽並不影響誠摯與堅定立場,雖然沒有政治表述,但這些展覽卻持續、清晰地表達了中國特殊的歷史環境以及中國的要素與稟賦。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09年,比利時歐羅巴利亞藝術節,《中國,從五十年代到現在》

每次展覽,西方觀者都會有很多提問:“為什麼我們在過去很多展覽中看不到真實的中國?”“《圖像證史》這樣的展覽才是我們最想看的展覽,但為什麼這樣的展覽如此少?”“中國做展覽的人是官員還是研究者?”“為什麼中國幾十年的展覽都是舞獅子、紅燈籠?”“為什麼照片裡出現的人沒名沒姓?”“為什麼……”“為什麼……”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15年,北京國際攝影周,新華社展覽《中國的文明與道路》,陳小波為執行策展人

到底應該要給別人看什麼樣的中國、什麼樣的展覽?

中國的記錄及文獻攝影展,是否能更好找到歷史真相和歷史敘述的關聯?

三千年之中國之現在,我們有幸遇見一次,我們有必須發言的迫切義務,但是我們應該怎樣發言?

我們需要有怎樣的常識、耐心和胸懷才能回答西方人提出的種種的問題?

誰能把中國的真正的好東西源源不斷的帶出去,讓西方人不至長時間迷惑在紅燈籠、舞獅、唐裝、功夫、茶等簡單的唐人街符號裡?

中國策展人怎樣錘鍊自己溝通的誠意,拿出更有專業水準、更有文化深度的展覽?怎樣錘鍊自己的世界眼光、如何找到可以通用的國際語境,說大家能聽懂的話?要通過什麼樣的努力把宣傳的意味降到最低,把中國真正的好東西源源不斷地拿出來?

如何做讓西方人尊重中國的文化與文明、而不是嫌棄中國的文化與文明的展覽……

陳小波仍在為這些問題苦思冥想。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13年6月,新華社展覽《凝視與回眸——中法關係展》在巴黎開幕。陳小波為執行策展人

__

___ 召集攝影實驗:

_____ 鏡頭該指向人類共同的困境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13年,陳小波在寧夏西海固上圈組做影像實驗活動,與攝影家們在農民炕頭選照片

真正立足土厚水深的大地,真正關注人的命運、生存、情感的攝影者,都被陳小波引為同道中人。

對於攝影,面對上億攝影人制造出來的攝影產品,陳小波和她的同道不曾停止過憂慮:這樣的拍攝是為自然與人類所作的最好最切實的證詞嗎?除了對人類生存方式多樣性的努力呈現,攝影的鋒芒還需要走多遠,才能指向人類共同面對的疑難與困境?

帶著這些憂慮和對攝影的信念,2012年初冬,陳小波和王徵、藏策、吳平關、吳硯華等發起“隱沒地”影像實驗,讓被列入生態移民計劃的村民,和攝影家一起創作,記錄即將遠離的家園。2013年,《隱沒地》攝影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幕,共展出2600幅攝影作品,當日,厚達700多頁同名文本出版。對一個僅有二十戶人家的小小村莊的飽滿而節制、充滿情感的記錄,成為當年中國攝影界重要的文化事件。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她召集近百位民族學者、人類學者、作家、詩人、攝影者參加了項目,耗時3年,8本圖書。分別講一個男人和馬的故事、七位女人的故事、一群孩子的故事、兩個會唱歌的老人,有一本書專門描摹草原的冬季、另一本書只寫土豆與達茂人的命運糾葛……這個強大團隊用八本書描摹了一幅完整而深刻的蒙古群像。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16年,陳小波總編《影觀達茂》叢書(八本)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14年,內蒙古達茂旗牧民巴拉圖蘇和家中。陳小波(左五)和《馬王巴拉圖蘇和》團隊合影

原本可以做成“大美XX”模板類的風景宣傳手冊,陳小波和她的團隊硬是做出了磅礴的人類學、民族誌的氣勢。《2016年視覺人類學學科發展報告》稱“影觀達茂”叢書是“2016年最值得關注的重磅人類學著作”。“以民族影像志的方式,記錄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知識圖景,對於視覺人類學在地化實踐以及民族文化攝影都具有重要意義。”

陳小波總說自己並不複雜也不深刻,喜歡常態,不樂見大悲大喜,在能力範圍之內做好分內事,不至於弄得自己蓬頭垢面,就好了。

話雖輕鬆,但是從追隨攝影人走遍千山萬水,到動輒涉及數百人的攝影實驗項目,無一不是見證離別變遷、需要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的道路。

__

___ 數分鐘講述百年故事:

_____ 用影像喚醒歷史記憶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16年5月,微電影《紅色氣質》拍攝現場。左為95歲瞿獨伊老人(瞿秋白獨女)

2007年開始,陳小波開始“口述新華”項目,為五十多位老攝影者做口述;2011年,又開始擔任“新華典藏”項目執行主編。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11年,陳小波為侯波先生做“新華典藏”

陳小波用很長時間與幾百萬張不朽的照片默然相對。陳小波說:“中國照片檔案館經過我的手、我的眼、我的心的照片起碼有三四百萬張。我形容自己的大腦已是一片肥沃土壤,任何一張好照片只要經過,就像一粒種子深深種在這片土壤上,不會跑掉。 ”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紅色氣質》人物群像

《紅色氣質》只有短短9分5秒,但背後是十幾次會議、幾十個小時的採訪、幾百個小時的製作、幾萬張照片的遴選,是團隊幾十位參與者的擔當、常識、積累。播出後,成為轟動新聞界和文化界的“現象級”作品,被稱為“融媒體時代正面報道的創新之作”。

2016年9月,新華社推出系列微紀錄片形態的全媒體欄目《國家相冊》。這個欄目聚集了新華社多部門的精幹力量,依託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以“歷史影像講述+視覺特效”的創新形式,聚焦中國近代歷史的各種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間,講述中國百年曆史和時代變遷。

中國照片檔案館的照片幾乎無所不包,《國家相冊》就是要讓這些意味深長的照片開口,講述家國時代。欄目每週五發片,至今已推出八十餘期。節目開播以來,在互聯網、電視臺、移動端、戶外屏幕、海外媒體終端等平臺同步傳播,全網累計瀏覽量已達20億次。

受眾普遍認為,《國家相冊》將歷史影像與時代故事有機結合,以一種獨有的溫暖方式展示中國鉅變和時代變遷,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引人入勝。“中國的宣傳如果都能做成這個樣子,該多好!”

《國家相冊》每週一期。陳小波的主要工作還是在照片的汪洋大海中梳理出背後的歷史與內在脈絡,並繼續擔任講述人角色。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2017年,《國家相冊》拍攝現場。右為總導演李柯勇

因為《國家相冊》,陳小波每週都要“到歷史深處走一遭”,別人看她選照片,過程枯燥、煩心、寂寥,冷板凳,遍尋不著。對陳小波而言,與老照片無言相對,卻是一件喜悅無比的事。於她,這是一個向歷史學習、向前輩致敬的重要過程。

拍攝這些照片的攝影者很多離開人世:石少華、鄭景康、齊觀山、陳正青、蔣齊生、葉華、鄭小箴、劉東鰲、鄒健東、袁克忠、李九齡、丁峻、唐茂林、袁苓、侯波、塔吉古勒……

陳小波說她現在常在心裡與前輩說這樣的話:

親愛的前輩

你們的勞動必須有人知曉

你們必須獲得敬重

如果你們知道

新華社現在在做《國家相冊》

天天有人翻動您們六、七十年前的照片

你們會欣慰嗎?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上圖為新華社《國家相冊》主創(從左至右):藝術指導郝遠征、後期製作曹曉麗、統籌馬逸群、總導演李柯勇、講述人陳小波、導演徐壯志、導演郝方甲、後期製作胡玥聰

“正是她們早期嚴格、規範的錘鍊,把我帶上一條正路。直到現在我還在跟著她們職業化的腳印前行。”

陳小波至今把徐、謝二位當成榜樣,雖然她們幾乎無法超越。她說,她們教會陳小波“坐正了,吃你夠得著的食物”;她們為陳小波打開了很多扇門也關上了很多扇窗;從她們那兒領受到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水準成為陳小波一生的定海神針……

而王苗、李媚二人從八十年代開始,為中國攝影界付出全部心血與智慧。她們提攜的人、做出的事,陳小波也認為自己永遠無法取代。有王苗、李媚在前面走,陳小波說她這輩子甘做攝影界“三姐”。

不久的將來,攝影界還會出現四姐、五姐、六姐……

· · ·


- 還有這個攝影大賽你可以看看 -

你已被全球通緝!

加入“第二屆全球華人旅拍大賽”

與100個國家的華人攝影師同臺交流

3萬個人大獎等你收入囊中

陳小波|一個圖片編輯能為中國攝影做什麼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