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豆粕人”將會被淘汰?(操作乾貨系列五)

哪些“豆粕人”將會被淘汰?(操作乾貨系列五)

一個短而有內涵的小故事

昨天去接一位大哥出獄,他當初是因為走私罪被抓,在裡面死活不肯透露最後一批貨藏在哪裡,結果被重判了二十年。今天終於出來了。

出獄之後一言不發,大哥帶我來到郊區,仔細辨認了一天找到了當初埋貨的地方,我倆挖了半天挖出了一個特大號的大箱子。大哥看著大箱子全身都顫抖了,緊緊抓著我的手說:這批貨一出手我們就有錢了,這幾年的苦也沒白受,以後就能有好日子過了!

我倆流著幸福的淚水打開了箱子:滿滿一箱子摩托羅拉BP機……

自2004年大豆價格風波以來,國內豆粕又風風雨雨的走過了14個年頭,“豆粕人”發現國內油廠已經加大了投入研發力度,尤其對頭寸管理、套保工具、風險控制等操作日益成熟,特別是2014年後,豆粕基差定價模式替代了很大部分的現貨銷售, “豆粕人”自此開始承擔來自國際貿易的風險。

哪些“豆粕人”將會被淘汰?(操作乾貨系列五)

“豆粕人”的兩個主力群體,一是飼料企業:原料(豆粕)的採購成本,直接影響企業的整體利潤與戰略前景,如何在同行中脫穎而出,原料的採購水平至關重要。相較之下“豆粕人”中的另一群體-豆粕貿易商的路卻更為難行,大型飼料集團以其量的優勢直接與壓榨企業採購,部分集團企業開始擴張豆粕貿易,集團企業在其管理,包括實體體量、資金、人才、信息等方面都比貿易企業更具優勢,面臨這種嚴峻的形勢,有些貿易商發出:“豆粕貿易是越來越難做了,五年後不知還有沒有我們?”的感慨!

解決問題首先要正視問題。近年來我國每年80%以上的大豆來自於進口,豆粕價格受美豆影響密切,美豆除具有商品屬性外,其金融屬性更不容小覷,因此其價格變化受供需影響外,還與國際政治、經濟、貨幣、貿易政策、資本運作等密切關聯。 “豆粕人”經常發現實體需求不好,可是大豆和豆粕價格卻飛速上漲,其實就是除了供需影響外,其他變量因素在起反應。

基差合同的發展加劇了“豆粕人”的洗牌,對“豆粕人”在頭寸管理、全局規劃、操作方式、風險防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還是有許多“豆粕人”沉湎於原來的現貨盈利模式中,

習慣性根據自己持有的頭寸和眼前得失來判斷行情。往往因眼前供應大、價格低、就認為後面就還會跌,而忽略其價值,錯失低位點價機會;而當價格高漲後,看到市場一處繁榮,又再忽略掉其潛在風險,在追漲殺跌中,每每喟談:怎麼看得好好的,轉眼就變了!

說真的真不是這世界變化快,豆粕從現貨向基差的轉換,給了“豆粕人”十幾年的時間,只是只有很少的企業肯抽出時間、積累經驗、一步一個腳印的打造出自己的操作系統;而更多的人卻以忙碌為藉口,繼續掩耳盜鈴。

未來已來,“豆粕人”捫心自問:赤手空拳還能不能打天下!

公司由三種人組成:

為公司賺錢的人(銷售);

為公司花錢的人(研發、後勤、採購);

為公司管錢的人(財務)

哪些“豆粕人”將會被淘汰?(操作乾貨系列五)

很多“豆粕人”企業都在想:為公司賺錢的人越多越好,放眼望去眾企業在招聘、培養銷售精英上全力以赴,可是話說難聽一點,如果你的採購與研發跟不上,採購來的全是高價貨,賣完買都買不回,豈不是賣得越多虧得越慘?

好的研發,能為採購提供戰略支撐,降低原料採購成本與風險;好的後勤能讓企業的大小事件無後顧之憂;好的財務絕不僅僅是記得清賬,而是能發現企業潛在風險,規劃企業投資前景;好的採購就像戰爭中的決策者,他的任務是調兵遣將、前攻後退、左擊右衛,將操作中的有利形勢與不利情況,都能妥善佈局與安排,以保證企業以最低的成本,獲得穩定、有足夠動能的前行。

哪些“豆粕人”將會被淘汰?(操作乾貨系列五)

因此“豆粕人”,停留在最初的年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年代變了、趨勢變了,你還在沉浸在原來的時代。如果你發現你的企業還僅僅是“銷售”強國,請動用所能補齊其他短板(研發、後勤、採購、財務),在這裡我們為“豆粕人”吹響前行的號角,讓我們做與時俱進的新一代“豆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