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一場全馬比賽,兩項華人紀錄。

12月3日舉行的加州國際馬拉松(CIM),不僅創下中國業餘女子SB(詳見本號《加州馬拉松2:42!劉子楊跑出中國業餘女子年度最快》一文),同時也打破北美華人馬拉松紀錄。

來自硅谷的34歲華人軟件工程師苟良,在比賽中跑出2:34:18的亮麗成績,平均每公里配速3分40秒。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這比他半年前創造的前PB 2:42:45快接近8分半鐘,也將由Robin(Guannan)Li保持的北美華人紀錄2:36:53(今年3月加州Modesto馬拉松),縮短超過兩分半鐘。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這位新科“北美華人一哥”,其實真正的連續跑齡只有一年多,參賽次數也非常有限。

不過,他幾乎每次上陣,都能做到一擊必中——大幅刷新PB,外加超額完成目標:

  • 2013年6月舊金山首馬3:35;

  • 2015年只練三週,二跑舊金山3:22;

  • 2016年12月首戰CIM,大幅進步到2:51(賽前目標2:55);

  • 2017年5月“山到海灘”馬拉松2:42(賽前目標2:45);

  • 2017年12月再戰CIM,2:34(賽前目標2:36)。

苟良還有一樣過人本事:後程不僅基本不掉速,而且每次都能達成後半比前半快的負分段(negative splits):

  • 2013年舊金山3:35:07,前半1:53:47,後半1:41:20;

  • 2016年CIM 2:51:08,前半1:26:07,後半1:25:01;

  • 2017年CIM 2:34:18,前半1:17:18,後半1:17:00。

以下是他為CIM制定的每一英里配速計劃,左邊藍白相間為第一目標2:36,中間紅白相間為第二目標2:35,右邊綠白相間是比賽實際配速。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從上表可以看出,他實行力極強:相比賽前計劃,每英里實際配速要麼分秒不差,要麼相差無幾。

在諸多田徑項目中,被公認最為路途遙遠、結果最難預料的馬拉松,為何一到苟良腳下就變得如此可控?

咱們還是先從他的人生經歷說起吧。

從足球迷到跑步控

苟良1983年6月出生於四川東北部城市巴中轄下的平昌縣。學生時代他的最愛不是跑步,而是足球——上高中時就開始踢;跑步卻是從沒練過。

2007年從北京人民大學信息系碩士畢業後,他遠赴美國留學,在東部百年名校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SU)攻讀人機交互和信息可視化專業博士學位。

學成後他定居加州,先任職於IBM Almaden研究院,目前在VISA研究院從事深度學習在金融大數據的應用研究。

苟良對足球的熱愛,一直保持到工作之後。

他曾在灣區最好的華裔球隊“霸聯”踢後腰位置(因為體能強悍)。球隊有專業教練指導,每週六都有比賽,征戰過以酷愛足球著稱的墨西哥族裔的聯賽。

不過,踢球也有一大缺點:非常耗費時間,而且自己沒法控制,往往會與家人的需要發生衝突。

2012年,苟良在新加盟的公司,結識兩個朋友維哥和飛哥。他在去年CIM報告中寫道:

“那時候,三個男人上班之餘總是寂寞的。每天下午茶扯淡閒聊,最後搞出一個下午跑山這麼一個消磨精力的東西……每天下午陪兩個哥哥苦逼地跑公司周圍的trail。”

跑了三個多月,他已經有能力和兩位大哥邊跑邊聊,一路談笑風生。

於是他報名2013年夏天的舊金山馬拉松,憑藉踢球的底子和跟兩位大佬跑山的訓練(估計周跑量48公里左右),他首馬跑出3:35的不俗成績。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後來兩個好友離開老東家各奔東西,他的跑步事業因此擱淺。家裡老二出生後,他又掛靴告別綠茵場。

2015年初,由於體重達到創紀錄的80公斤,他決定重拾鍛鍊,方法是進健身房擼鐵練肌肉:每天40分鐘無氧力量,加20分鐘有氧跑步;同時控制碳水攝入,主要吃沙拉和蛋白質。

當年底,他體重降至72.5公斤,馬甲線開始顯現。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2015年7月,苟良第二次跑舊金山馬拉松。那次他拿的是別人的號碼,賽前四周才到手。

比賽前他的主要訓練,是29、32、24公里三個強度長距離。效果還不錯:平均配速從5:04提高到4:48/km,心率則從170bmp以上下降近10個點。

結果他以3:22完賽,將PB提高13分鐘。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2016年初,他和前面提到的兩位好友之一維哥再次成為同事,“又被拉到跑馬這條正道上來”,並重新回到兩年前加入的BURN大家庭。

這個舊金山灣區著名華裔跑團沒有英文全稱,中文暱稱為“燒燒”、“黑燒會”。成立於2014年的它,如今已壯大到千人規模。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雖然迄今仍未收取會員費,但BURN一直在熱心服務跑團成員,包括定期組織講座和訓練,組隊參加當地比賽,同時提供啦啦隊、補給和配速員等等。

BURN不僅聲勢浩大,整體水平也相當驚人:2016年CIM,近150名成員參賽,其中過半達到波士頓馬拉松報名資格(BQ)。

今年CIM共有135人參賽,124人有成績(93男,31女),平均成績3:34;67人(54%)BQ,18人(15%)破3,四人進2:45!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據苟良指出,灣區其他族裔如印度、墨西哥、韓裔都沒有這樣的跑步氣氛;日裔雖然有很厲害的個體,但並無類似跑團組織。在他看來,這一現象應該和中國國內的馬拉松熱有關。

在“黑燒會”,他認識了一堆新朋友,聽說諸多跑者故事,心想要不自己也認真訓練一下,看看到底能跑成什麼樣子?

那時他的目標,只不過是當年要跑到3:05——波馬達標而已。

他發現跑步有一大優點:基本不影響家庭生活,可以很早起床出去跑,不像踢球只能在白天進行。

現在苟良工作日6點起床,6點半開車出門,7點到公司,在附近山上跑一個半小時左右;8點半跑完,再洗澡、更衣上班。

他一週七練;“休息就是跑慢點。讓我完全休息,我會感覺這一天好像少了點什麼。”苟良笑著告訴筆者。

決戰CIM:前20邁緊跟女子精英

以下是苟良的2017年CIM戰記,改編自他發表在簡書上的詳細報告。

此次上陣之前,苟良打印出一張列有兩個目標成績的配速腕帶:

A)2:36,為追上華人前紀錄,平均配速3:41/km;

A+)2:35,狀態好時可以更進取些,平均配速3:40/km。

他向筆者解釋說,腕帶上的每英里配速之所以略有波動,是因為製作腕帶的網站http://findmymarathon.com/paceband-coursebased.php 會根據賽道起伏作出微調,以求精確到秒。

前往起點的大巴上,當今“北美華人一姐”的劉子楊得知苟良的目標後,建議說:“你不一定非要副分割。天氣這麼好,你前面可以盡力一些。”他聽了有些心動。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抵達起點後,兩人一起慢跑熱身。

早晨7點比賽發槍時,苟良感覺氣溫適宜,空氣清冽。

順著最開始的小下坡,他輕鬆加速到3:25/km——為方便中國跑友,筆者將英里配速都折算成公里配速。

第一英里配速達到3:38/km,比計劃快3秒,平均心率卻只有136bpm。這讓他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完全熱身開來?

隨著有些小爬升的第2英里結束,他再看跑表,配速也就6分整,仍比目標快(3:43/km vs 3:49/km),心率也只有156。

於是他決定調整策略,只關注腕帶的2:35一側,同時在前方尋找和自己目標配速相近的女子精英集群,打算跟跑到半程再發力——他對自己的後半程信心十足。

他很快鎖定目標:三個節奏差不多的女生,從此穩穩跟住,一路波瀾不驚。每英里配速都能比腕帶上的快一兩秒,心率還能保持在馬拉松配速對應的165bpm以下。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跟在女生後面跑,還有意外收穫:不僅可以踩著她們的步點,而且跑來不會那麼單調——她們的跑姿也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

連去年讓他覺得有點難對付的連綿起伏坡道,現在他跑起來都毫不費力,還能領先那些女子精英幾個身位登頂。

他認為這應該是得益於備戰期間自己所有的放鬆跑都在山坡上進行,以及規律性的重複衝坡訓練。

掠過帶下坡的急彎來到第10英里,一簇熟悉的紅色歡呼跳躍著迎接苟良——他是BURN啦啦隊等到的第一個隊友。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他和她們輕快擊掌,腳下沒有絲毫放慢。後援團的加油助威,讓他這一英里飆出全程最快的5:41(3:31/km)配速。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巡航模式抵達半程點時,計時器顯示1:17:18。他心裡清楚以今天的狀態,第一目標2:36已經不在話下,第二目標2:35也有望一拼,只要平均配速不低於3:39/km。

此時三位女子精英已經掉了兩個,前方只剩132號一人,比他早8秒通過半程。

16英里處,又有一支BURN啦啦隊在等著他。守在那裡的chunman大哥遠遠地迎面跑過來,高喊:“早到了一分鐘啊!”

“嗯,快了點!”苟良回應道。“我去讓她們準備好!”chunman掉頭飛奔,通知前面的啦啦隊趕緊拍照。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苟良照例和她們一一擊掌。和去年一樣,雞血效應讓他完全興奮起來,第17、18邁也都跑到3:33/km。

驚心動魄的最後4公里

到達20英里時,他開始略感疲倦,吃下第七個能量膠(已經感到噁心)。但在此處啦啦隊的助威下,他還略略加速,終於超過132號女生(24歲的她最終以2:36:45完賽)。

“然而,即使狀態好的時候,也要對最後6邁(10公里)心存敬畏。整個比賽最驚心動魄的部分,發生在23.6邁(38公里)之後。”苟良寫道。

38公里處也守著一支BURN啦啦隊,他用微笑和加速和她們互動時,左大腿後側輕微抽搐幾下。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這讓從不抽筋的他心裡一驚,意識到自己以前沒遭遇過肌肉痙攣,只是因為沒有達到極限。

好在通過稍微降速,苟良化險為夷。這一英里也沒怎麼掉速,正好是全程平均的3:40/km。

不料沒過多久,第二個考驗接踵而來:他的右腹忽然陣陣作痛——CIM訓練週期只出現過一次的岔氣!

他腦子裡閃過無數個念頭:“還要不要sub235?”“最差跑到236的話,還有多少餘裕?”……

他努力堅持,但只能將3:40/km配速強撐一百多米,腹痛就到了影響呼吸的地步,連視線都開始變得模糊。

他不得不降速,一邊盤算出如果要保2:36底線,配速必須守住4:02/km以內。

配速從3:40降到3:43,再降到3:53。此時腹痛有所減輕,他又能調整呼吸,兩眼死死盯著前面的三個人。

“那時候,我心裡只有一個信念:咬住他們,我就能夠撐過去,因為我已經不能計算配速,也不想看配速。”

最痛苦的25邁,是全程唯一掉出6分的一英里。其實也不算太慢:3:44/km。

以下是苟良對最後2.2公里的精彩記述:

“我知道,我快勝利了。

我知道,我能夠戰勝這疼痛。


我知道,我能夠跑到sub235。


這個時候,我不關心腹部的疼痛、大腿的抽搐。我只有一個想法:sub235,sub235,sub235……


漸漸聽到空氣中熱烈呼喊聲和強有力的音樂,也彷彿記得xun姐在街邊叫過我的名字,只是一切都變得虛幻和模糊。

對速度的渴望還是壓制住了身體的一切感觀,彷彿身體的感知系統已經完全關閉,我只是在強大的信念下往前奔跑。


我超過了老者,超過的時候,我說:‘good job!'其實也是對自己講的。然後又超過黑mm,還有金髮小哥。


我能感覺到他們的掙扎,只是在疼痛刺激下,我的爆發顯得格外強大。552(3:38/km)!我又把配速pick up回來了,疼痛也不能阻止我對速度的渴望。


抹過那個通向終點的拐彎,我盡情地衝刺,振臂,過線,停表!


2:34:18!”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馬拉松進步神速的秘訣

苟良將自己馬拉松成績穩步提高的原因,總結為三大因素:

一、運動基礎。他的運動基礎來自於足球和健身:從高中開始踢球,直到幾年前基本每週都會踢比賽,週中也有規律地訓練。後來又開始健身,也是每週至少保持3天的訓練量。

二、科學訓練。加入BURN以後,他得以和BURN前輩交流跑步經驗,接觸到各種訓練方法,主要包括漢森(Hanson)馬拉松訓練法、高級馬拉松訓練法(Advanced Marathoning),和Brad Husdon訓練法。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按照科學的方法持續和系統地訓練,我的進步就特別明顯。”

三、臨場發揮。這一次CIM超出預期的成績,主要原因是根據理想的天氣狀況調整到較激進的比賽策略,以及緊跟女子精英集團,直到最後發力。

筆者請苟良為國內跑友提供訓練建議,他再次強調科學和系統訓練很重要,推薦《漢森馬拉松訓練》(Hansons Marathon Method)一書,因為它淺顯易懂,計劃簡單,容易跟進。

他指出,一週要有三個關鍵訓練項目,“這三個元素缺一不可”:

  • 速度訓練(間歇跑或乳酸閾值跑),例如用10K速度跑12組1000米或10組1200米;

  • 馬拉松配速訓練;

  • 長距離訓練。

“北美華人一哥”苟良:認真跑步一年多 加州馬拉松2:34!

再結合以力量和交叉訓練。他以自己為例:他體重較大——174cm,72kg,而以前跑到2:50的BURN成員都比較瘦。為了不受傷,他一直堅持核心及下肢力量訓練。

至於如何每次都能做到後半程更快、超額完成目標,苟良的秘訣是:

一、準確瞭解自己的訓練水平。在平時的訓練中,特別通過訓練後期的馬拉松配速跑,瞭解自己真正的比賽配速,並據此制定比賽目標。

二、採取正確比賽策略。事先了解賽道特點,特別是海拔的上升和下降,再製定每一英里的目標配速。

“我通常會採取保守出發,但整體努力程度均勻的策略,這樣後半程還有餘力。”

三、及時調整。最後根據天氣和自我感覺,適當對比賽目標作出調整。他通常會制定三個目標:A+,A,B,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在三個目標中調整。

筆者還想補充一點:他強大的意志力。只要讀過前面他的CIM戰記,相信你也會得出同樣結論。

明年4月,苟良將東征波士頓,迎來第一場大滿貫比賽。因為孩子還要上學,屆時他只能獨自前往,跑完即回。

一向厚積薄發的他,今後仍打算每年只跑兩場全馬:相對主場的CIM——因為它完美的天氣、賽道與地利人和;外加一場大滿貫。

“再過四五年把這些Majors跑完,我的PR基本也已經到頭了。”他笑著說。(注:美國跑界通常不說PB,而是說PR——個人紀錄)

目前每週100英里左右的跑量,他可能會再維持一年,明年下半年再考慮上推一個量級。

他認為按目前的訓練方法,自己還有提高餘地,所以不著急嘗試新訓練法,例如到科羅拉多州等高海拔地區訓練。

以前一度只敢想2:30的苟良,現在覺得這道大關已經近在咫尺,2:25也不再是遙不可及:“對我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比較終極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