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是人类真相的一部分”: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回归之旅|渡过

(一)

“疯狂是人类真相的一部分”: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回归之旅|渡过

这里比想象中宽松、和谐。随意进出的大门,让我卸下了戒备。没有那些所谓精神病院奇观的东西。一位女病人正顶着略为夸张的妆容在厨房准备这天的晚饭,会五国语言的男病人也正安静地坐着晒太阳,就在他坐的地方,曾经有位病人用粉笔在地上用 C 语言写了一段程序。

在后来的日子里,陈顺水成为我在这里最好的朋友。

在我们见面的第一个小时,他就告诉我,“我不觉得所有的疯狂都是不好的,我的一些疯狂帮我建立了我的生命体系”,我后来告诉他,福柯和他说过差不多的话,福柯觉得,不应该把疯狂看成一种疾病,疯狂是人类真相的一部分,就像死亡也是人类在时间领域的真相一样。

陈顺水是一个在 24 岁时就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他现在已经 47 岁了。我坐在他的房间里,他告诉我,他的目标是,未来他能控制自己,想出院的时候就出院。

同屋的室友,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的王大哥,嗤笑一声,他或许觉得,陈顺水过于自信了。过去的 20 几年里,陈顺水在精神病院进进出出,他始终无法完全控制自己,有一次甚至就是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亲戚朋友欢聚一堂,他突然就指着电视里的人物开始骂起来。

王大哥和陈顺水同住了 11 年,比起精神分裂的陈顺水,王会用更接近理性世界的逻辑劝告他,别冲动,要学会忍。

几年前,当两个人还穿着病号服在另一个病房住时,陈顺水打过一个护士。他告诉我这个故事的时候,房间里的气氛莫名兴奋起来,陈顺水开始向我展示他的肌肉。用他的话说,护士在病房里“欺负”一个病人,他看不惯,就对护士出了手。结果可想而知,接下来的三天他都被约束在床上。

陈顺水最喜欢的书是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读完那本书,他得出的结论是“正义需要两次证明”。

“疯狂是人类真相的一部分”: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回归之旅|渡过

陈顺水的枕边书

王大哥认可他的正义,但并不认可他的方式。如果是他,他更愿意为了长久的自由放弃这些个人化的情绪。

在大柳树采访的日子里,一些病人向我袒露自己的面貌与心扉。这是一个有医生、有护士、有各种各样病人的场所,这个场域里充满了不同角色在立场、欲望和权利之间的拉扯张力。

有人告诉我他在这里过得很好、睡眠充足;有人告诉我想回家却回不去;有人告诉我自己有了喜欢的人;有人对着忽闪忽闪的电视信号告诉我中兴快不行了;有人也跟我说,这里的人不过是都在自私地为自己活着。

(二)

精神科医生曾奇峰说精神分裂症的自救,是整个人类寻求自救的一部分,而且一定是最惨烈、最辉煌的一部分。

他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父亲,并不再羞于承认自己是一个精神病人。他向我强调自己作为精神病人的主体性,比如他会坐在宿舍外的凳子上,打开 iPad 大声放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试图给理性世界的人造成一些冲击,“我们是存在的,他们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陈顺水是一个普通又典型的精神病人,他反复经历的磨难和治愈,很多人也在经历。

药物让他迟钝、无精打采,但拒绝药物他就有陷入疯狂的风险。二十多年过来,目前他遇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药物利培酮,这种药只是偶尔会让他做一些奇怪的梦,或者半夜醒来口干舌燥。

“疯狂是人类真相的一部分”: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回归之旅|渡过

王大哥刚用iPad看完《北京女子图鉴》

四年前的某个晚上,陈顺水用 iPad 对着宿舍外的几棵柳树拍了一张漆黑的照片,发上Facebook,他为这张图片配上了文字——“光明的起点”。

美国南加州大学古尔德法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艾琳·R·萨克斯, 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成功的自救者。

萨克斯教授出生在美丽的迈阿密,成长在一个幸福、殷实的家庭,她的大半生都在和精神分裂症进行搏斗。

但这并不妨碍她同样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除了是一个关注精神病人权利的法学教授以外,萨克斯还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精神病学兼职教授。她还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曾经她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丈夫说,她身上的一些品质,包括聪慧、热情,远远超过了她的精神疾病。虽然为了获得这些,萨克斯经历了漫长又痛苦的和自己的战争。

即便到现在,萨克斯也仍然面临不定期陷入疯狂的状态,但最重要的是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陈顺水告诉过我差不多的话,他并不遗憾自己这一生与精神疾病相伴。他错过了一些,但没有完全错过(这也是他的爱情观)。一些对普通人来说重要的东西,对他来说也依然重要,比如一些好朋友、一份工作、一些意义。他感受到身边的病友因为互相陪伴和理解,产生了一些好的变化,他们不追求康复,只追求找到自己的生活。

“疯狂是人类真相的一部分”: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回归之旅|渡过

(三)

每一个弱势群体都有一部自己的抗争史,试图打破理性世界秩序下的偏见。但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还没有过这样的机会。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工业发展相伴而生的疾病。在工业世界,疯癫毫无价值,最终它呈现为被隔离、被管理。

大多数时候,人们把患病的人看成是疯子、不可控制的、无法医治的。

在 18 世纪末,疯狂被确定为一种精神疾病,“有理性的人让医生去对付疯狂”,法律赋予了一个人(监护人,或者是医生)对另一个人的全部控制权。

在中国,很多精神病人都没办法真正回到社会,精神病院有一道“旋转门”——住院——回家——再次发病入院,有一些病人只有靠死亡这种方式才能真正离开精神病院。

维权并不是医生的职责,但张医生把病人当成和他命运共同体的朋友,他们彼此映照,“我们就算痛,也想要痛并快乐着的活下去。”

看起来已经出院的病人,回到家之后需要面对药物的不确定性、外界环境的刺激,以及一些不可预知和抗拒的因素,每一个都有可能激发疯狂。

在中国的精神病康复领域,农疗和工疗从 1990 年代开始被尝试,旨在作为一种保持病人社会能力的康复方式。在大柳树,病人们就自己养过兔子、孔雀、鸡等动物。这里的病人还在附近的小工厂集体工作过,现在,他们有一间自己的餐具包装车间,病人们每天定时上班,包装筷子。

“疯狂是人类真相的一部分”: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回归之旅|渡过

陈顺水就在餐具包装车间工作,在这里,他不被限制自由,工作台上摆了一个 iPad,他翻墙在 YouTube 看节目,我在的时候,怕我无聊,他也用iPad为我放过周杰伦。累了,他就去外面的葡萄架下抽烟。

知道这个事实,让我有些吃惊。也就是说,无论是农疗、还是工疗,它可能有的效果都不如想象中大,只不过成为病人在院康复的生活方式。关于这一点,病人和医生的意见都惊人的一致。为了有更多自由,陈顺水配合了这种方式。

病人不掌握自主权,权利在监护人手里,所有亲密关系都需要再经历一次检验。

一位精神科医生提起了很久以前的“解锁”行动,为了防止病人“滋事”或者仅仅是掩盖“家丑”,家人把病人锁在房间,甚至笼子里——这些人往往终生用铁链锁在笼子里。

“疯狂是人类真相的一部分”: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回归之旅|渡过

陈顺水房间里的时钟

(四)

在所谓回归理性社会的方法,所谓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所谓疯狂的含义这些问题上,我迷惑不已。我把这几个问题抛向了中国最好的精神科医生之一,北医六院的姚贵忠,他从 1990 年代开始就以最前沿、先锋的姿态来探索精神病人回归社会的方法。

2004 年,姚贵忠的同事耿彤,在姚贵忠的热情与理念影响下,在病人康复基地附近的一个小区租了一套公寓,也开始自己的尝试。这套公寓有三个房间和一个客厅,耿彤带着三个病人住了进去,他睡在客厅的折叠床。

三个人都是年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自有各自的幻听和妄想。每天,耿彤和他们坐公交车往返于公寓和康复基地之间,傍晚的时候,一起去超市购物,再回家一起做饭,“刀一直在厨房,我从来都不收起”,有问题的时候就吃药。耿彤希望这样一个实验可以对病人真正回到社会起作用,他不希望病人们永远徘徊在精神病院这个“旋转门”周围。

最终,三个病人以不同的方式和耿彤告了别。一个被父母接回家,另外两个不辞而别,有一个病人告诉他,“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姚贵忠大学毕业之后自己选了去精神科,老专家问他为什么选择精神科,姚贵忠说其他科他都尝试过了,答不上来为什么,就是很喜欢精神科。30年之后,姚贵忠获得了全国“全国十佳优秀精神科医生”,他在那个时候似乎终于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在《界面·正午》的采访中,姚贵忠说,“精神科医生,拥有上帝赋予的特权,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世界上任何其他行业都不可以与之比拟。病人敞开心扉,甚至内心很龌蹉的想法都告诉我。我在帮助病人,同时也在丰富我自己。”

于是我把我的问题发给姚贵忠,很久之后才得到他的回复,他说, “你的问题有意思,我们科决定开个研讨会讨论一下,你来吗?”

姚贵忠说过,不是每一棵树都要挺直地生长。

即便是最好的医生,也说不清楚精神疾病在当下这个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就是说,理性还没有办法解释非理性,但非理性却在理性的统治下陷入失语状态。

更激进的福柯则坚信,“任何精神病理学概念都不能为疯狂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与其说福柯在反精神病学,不如说福柯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避免这个社会走向理性的极端。

有一本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书,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记录,作者虽然承认自己杜撰了不少,但也不难看出,那些关于精神病人的奇观描写仍然能勾起大众的兴趣。那好像是可以超越平庸日常的某个出口,那些理性世界未能探索到的地方,有些非理性的人帮你先行了一步。也好像是对理性世界的某种宣泄和抗拒,疯狂成为人类探索和扩宽自己生命体验的某种已知途径。

在很多文学作品里,疯狂都具有某种浪漫的能力。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说,人是归功于自己的黑暗核心才有了自己的色彩。我把他说的黑暗核心理解为理性事物之外的部分。

比如陈顺水,他做了一个时间修改意见书,想要挑战现有的时间制度。在这个意见书里,他修改了现行时间的 24 小时制度,也修改了每个小时、每分钟、每秒的时常。

“疯狂是人类真相的一部分”: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回归之旅|渡过

陈顺水设计的时间修改意见书

修改时间制度,意味着什么,会有什么后果,我问过陈顺水很多次,可是我们也讨论不出个结果来。

或者说,时间本身意味着什么。这漫长的二十年、这个过程中的 1 年、1 个月,里面的一天,一个小时,对陈顺水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他总不断向我重复一句李宗盛的歌词,他认为这是他的人生写照“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时间修改意见书让他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如果下辈子也必须这么过的话,他也愿意。

他把这个意见书打印复印了上百份,放在衣柜里,遇见值得信任的人,他会毫不吝啬将其作为一个礼物送出去。不过,他的主治医生并没有得到这份礼物,他经过别人之手拿到这份意见书,将它和陈顺水的病历放在一起,意见书在此刻必须接受医生的审判(诊断),后者拿着陈顺水的这张人生成果,说这是一种思维障碍。

我想,我们在看待时间这个问题时,就是用的不同方式。

在马莉导演的纪录片《囚》的最后,一个年轻的精神病人不断追问身边的人,“你能解释吃是什么吗”,没有人能告诉他,他有些生气了。还有一个沮丧的老头,他在文革期间被打为黑五类,他一生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没有后代,早已为自己在理性世界被视为遗憾的一生下好了结论,“我的一生太平凡了,只有像我一样平凡的人,才能理解我的人生。”

一个早晨,陈顺水拜托外出的病友把他的时间修改意见书带到邮局,寄给了 NASA,这一天,他向太空探索者发去了他的意见。

为保护隐私,陈顺水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