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林業行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紀實

綠染城鄉滿目春

初夏時節,穿行在通渭大地上,一座座青山鋪上綠毯,一灣灣林木綠意盎然,一片片果園連成綠海,一個個村莊掩映在蔥蘢之中,一條條公路恰似綠帶蜿蜒飄逸著綠的神韻 ……城鄉處處都能感受到綠色的脈動和氣息,疑是人在畫中走,滿眼秀色入畫來。

這是一幅通渭縣遵循“綠色、健康、生態、文化、宜居、宜業”理念,以推進特色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大力實施“生態固本”戰略,咬定青山不放鬆,念好“山”字經,做足“林”字文,深入實施林業行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著力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產業體系和生態文化體系造就的美麗畫卷。

“要把造林綠化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持續打好一場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推進城鄉生態文明一體化步伐,全面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文明示範區,以鬱鬱蔥蔥的姿態邁向新時代。”通渭縣把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綠一域,更要綠全局;綠一時,更要綠萬世。近年來,通渭縣按照“區域統籌,集中連片,綜合整治,綠景兼收”和“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東南面川暖乾旱區採取側柏、刺槐、檸條混交,在西北面高寒陰溼區採取雲杉、山毛桃混交,其它區域以適生鄉土樹種刺槐、速柳、山毛桃為主,並根據不同地域立地條件,大力發展蘋果、花椒、金銀花產業,科學規劃佈局,確保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常年有蔭”的造林綠化效果。

通渭縣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40萬通渭人民的生態之夢、綠色之夢、發展之夢、富強之夢,正深深植根在蒼茫的群山中。2015年以來,全縣共完成造林封育36萬畝,完成面山綠化3.767萬畝、綠色長廊建設行道樹栽植1273.7公里、全民義務植樹1120萬株,森林覆蓋率有效增加,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

“我在縣城居住30多年了,以前,南北兩山都荒著,縣城裡也只有在農家莊前屋後才能見到幾棵樹;近幾年樹栽得越來越多,現在兩面山上樹木已經成林,公園裡、廣場上、道路上處處都能見到花草樹木,眼看著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心情都特別愉快。”通渭縣西關村居民張萬祥頗有感慨地說。

通渭縣把實施造林綠化工程項目作為增加國土綠化面積、綠化美化人居環境、推動生態植被恢復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建設。2015年以來,全縣實施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重點林業工程27.98萬畝,其中退耕還林工程16.65萬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人工造林0.11萬畝,三北防護林工程10.32萬畝,中央財政造林補貼項目人工造林0.3萬畝,中幼林撫育項目0.6萬畝。

與此同時,結合國土綠化,全面落實全民義務植樹。按照適齡公民每人每年義務植樹10株的要求,積極組織全縣幹部群眾,大力推進城鄉面山、通道工程、房前屋後以及村旁、路旁、田旁、渠旁“四旁”綠化活動,美化綠化村鎮和道路沿線。2015年以來累計完成面山綠化2.79萬畝、行道樹栽植960公里,栽植雲杉、刺槐、速柳等各類苗木247萬餘株,新建義務植樹基地52個,累計完成義務植樹758萬餘株。

林業,是通渭縣農村的最大優勢,也是精準脫貧的潛在優勢。近年來,通渭縣加大林業精準扶貧工作力度,狠抓林業產業扶貧,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培植特色,形成規模,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有力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

通渭縣依託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在新景、雞川、隴川、常河、李店等適宜區域大力推廣栽植蘋果樹、核桃樹、花椒樹、金銀花,既完成了國土綠化,又打造出精品富民產業。全縣累計栽植金銀花3萬多畝,截至2017年底,發展林果面積15.2萬畝,掛果3.1萬畝,2017年果品總產量達6.05萬噸,總產值達3.25億元,果園經營戶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2018年新建果品基地32726.9畝、花椒基地76945.1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