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村莊類型及其區域分佈

贺雪峰: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中國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且經濟發展不平衡,這就決定了中國鄉村社會的差異。不計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僅以人口密集的漢族居住區為例,中國鄉村社會就有十分不同的村莊類型,且這種類型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徵,大致說來,有兩種不同的區域因素對鄉村社會性質具有影響,並因此決定了村莊的不同類型,這兩種不同的區域因素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東中西部農村與南中北方農村的差異。

過去十年,我及所在學術團隊重點研究中國存在的南中北方農村區域差異,我們發現,中國農村可以依據村莊結構的差異劃分為南方農村、北方農村和中部地區的農村。南方農村村莊結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聚族而居,宗族結構比較完整,宗族力量比較強大,一個村莊也往往就是一個宗族,村莊與宗族同構,從而形成了團結型的村莊結構。比較典型的南方農村如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江西、湘南、鄂東南、浙東南地區。

與南方農村不同,華北地區村莊大多是分裂的結構,一個村莊內存在著眾多“門子”、“門派”等小親族結構,即使同一祖先而來的村民也大多以五服為限,分裂為互不相關的不同“門子”、“門派”。村莊內眾多分裂結構之間相互競爭,形成了華北農村特定的治理狀況。華北農村的村莊結構因此呈分裂狀,是分裂的村莊結構,我們稱之為分裂型村莊。不僅華北地區的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皖北、蘇北農村多為分裂型村莊,而且西北地區的陝西關中等地也大多是分裂型村莊。華北、西北地區可以稱為北方農村,我們因此說北方農村多為分裂型村莊。

以長江流域為典型的中部地區農村,村莊內缺少強有力的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行動結構,農民往往以戶為單位行動,甚至兄弟分家之後也缺少責任連帶關係,村莊內部高度原子化,這樣的村莊內不僅缺少宗族結構而且缺少具有行動力的小親族結構的地區,就是原子化程度很高的農村,我們稱其為分散型村莊。地處中國中部的長江流域,農村大多為分散型村莊結構,典型如雲貴、川渝、湖北大部、安徽大部、江浙、湘中湘北。此外,東北地區開發時期比較晚,建村時間比較短,其村莊結構與長江流域極為相似,因此也被我們劃入中部分散型村莊中。

中國村莊社會結構的差異具有顯著的區域特徵,這是與歷史、地理、種植結構、戰爭以及開發時期等等有關的。無論如何,從村莊社會結構維度可以將中國農村劃分為南方農村、北方農村和中部農村三大區域。

在村莊結構的維度以外,經濟發展水平也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這個區域差異的典型表現不是南中北而是東中西的差異,即總體來講,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快,市場化程度比較高,是人口流入地區,而中西部農村經濟發展比較慢,人口大量從農村流出,農村自給自足的經濟仍然佔有相當比重。因此,從經濟發達程度可以大致將中國農村分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東部地區數量不大,但地位重要,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津京唐地區,以及山東、遼寧、福建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大都以農業為主,屬於傳統農業型地區,除了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大中城市近郊農村,都屬於中西部地區。

從經濟發展程度上劃分東中西部,落實到村莊層面,就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結構,即在村莊內部會出現因為村民收入差異而來的分層的差異。總體來講,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發達,農民收入比較高,但也因為經濟發展比較快,獲取收入機會多,村莊中有一些村民通過辦廠經商成為年收入百萬甚至千萬億萬元的老闆,大部分村民的收入來自務工收入,另外加上外來人口租房的不多的租金收入。這樣,在東部沿海地區,村莊內普遍出現了兩個差異越來越大但都共同生活在村莊中的村民群體,一是人數比較少、能量比較大的老闆群體、富人群體,二是人數比較多、收入有限的一般村民群體。

與東部地區不同,因為經濟發展比較緩慢,中西部農業型地區大量農民都已離開村莊,進入城市或東部沿海地區務工經商,農村出現了空心化趨勢。中西部農業型地區也有農民通過辦廠經商致富,但這些辦廠經商致富的農民大都是在村莊之外的城鎮發展,村內根本沒有發展的機會。致富之後,有能力進入城市生活,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脫離自己的家鄉進入城市,而與家鄉村莊缺少有機聯繫。中西部地區農業型村莊的一般農戶大都存在“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家計模式,即家庭中的年輕人進城務工經商,年齡比較大者留村務農。在已經形成全國勞動力市場的情況下面,外出務工收入相差不大,按人均分的土地使留村務農收入也相差不大。農戶之間的收入差距主要來自不同家庭週期中勞動力佔家庭人口比重的差異。因此,除極少數身體智力殘疾引起的貧困以外,一般農戶收入相差很少。

也就是說,在全國廣大中西部地區的村莊中,一方面,真正高收入的群體很小,這個群體的主要收入是從村莊以外的城市獲得的,他們的主要居住地、生活地和收入來源都與村莊極少關係,他們的收入與生活世界都不在村莊,對村莊治理不關心,很少會對村莊治理和村民生活產生影響。他們是從村莊中產生出來的,但他們現在已是富人、城市人,已成為村莊中的外人,或者與村民生活無關的成功人士。絕大多數的一般村民收入差異不大,村莊中的村民收入呈現出高度劃一的狀態。這個意義上講,當前全國中西部農業型地區的村莊中,農戶之間缺少分化,是低度分化的。這樣的村莊,我們稱為低度分化村莊。

相對來講,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因為整個地區已經融入到城市帶中,成為城市帶的一個部分。這些沿海地區村莊往往辦有企業,大量來自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工來到這些企業就業。經濟發展和融入城市帶不僅極大地改善了村莊基礎設施條件,而且使之前農民自住的住房變得有價,農民因此花費力氣建設了很好的住房。也因為經濟發展,村莊有各種各樣辦廠經商的機會,一部分村民通過辦廠經商致富。他們仍然生活在村莊中,參與到村級治理裡面,因為他們所獲收入與村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樣,在村莊中就有了一個數量不大能量很強的老闆群體。在當前階段,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減緩,創業機會驟減,一般農民再通過辦廠經商來致富的機會顯著減少,村莊絕大多數村民成為了主要依靠出賣勞動力獲得收入的務工群體,這樣,村莊開始形成兩個明顯分化且越來越固化的群體或階層,一是富人群體,一是一般村民群體。在有些東部沿海地區,富人群體與一般村民群體因為收入差距大,而越來越在品位、消費、娛樂、認同、甚至信仰等等方面區隔開來,從而形成了高度分化的村莊分層。

還有相當一部分東部地區農村,村莊內的經濟分化已經開始,但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未大到不可比擬,或者富人群體與一般村民之間仍然有著較大互動空間,在村莊象徵爭奪等等方面,富人群體與一般村民仍然沒有決出勝負,富人繼續求異,以擺脫一般村民的追趕,而一般村民在場面消費上向富人看齊以求同,村莊內的消費競爭十分激烈。這樣的村莊分化,我們可以稱之為中度分化。

這樣,我們就以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將中國不同區域的村莊劃分為三種類型:低度分化村莊,中度分化村莊,高度分化村莊。中西部農村大多為低度分化村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則有更多中高度分化的村莊。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一個不同類型村莊主要分佈區域的表格:


經濟社會分化分化

中、高度分化

低度分化

社會結構

團結型

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

贛、桂、瓊、廣東非珠地區、湘南、鄂東南

分裂型

京津唐、魯

華北、西北

分散型

長三角

長江流域、東北

大體說來,依據村莊經濟社會分化程度和村莊社會結構,大致可以劃分出六種不同類型村莊及其分佈主要地區,分別是:1、經濟社會分化程度高的團結型村莊,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福建沿海、浙東南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達,村莊宗族組織或者宗族認同比較強;2、經濟社會分化比較高的分裂型村莊,主要分佈在華北的津京唐地區和山東沿海地區;3、經濟社會分化程度比較高的分散型村莊,主要分佈在長三角地區;4、村莊經濟社會分化程度比較低的團結型村莊,主要分佈在江西、廣西、瓊、廣東非珠地區、海南、湘南、鄂東南地區;5、經濟社會分化程度比較低的分裂型村莊,主要分佈在華北和西北農村地區;6、經濟社會分化程度比較低的分散型村莊,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

因為村莊結構的差異,各種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政策和制度落地就會有相當不同的實踐過程、機制和後果。又因為不同類型村莊的分佈具有顯著區域特徵,就必然會產生鄉村治理的區域差異。不同人返回不同區域的家鄉也會看到十分不同的改變。鄉村治理正是在不同的村莊結構上進行的,研究村莊結構及其上各項政策、制度落地的實踐,就是要研究鄉村治理的社會基礎。沒有對地域遼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中國不同區域農村的深入理解,我們就很難真正理解中國的鄉村治理,就無法真正建立好的社會科學理論,也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2015年8月11日上午

贺雪峰: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贺雪峰: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