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張振玉翻譯的《蘇東坡傳》挑幾根刺

文/大江

奔著蘇東坡如雷貫耳的名氣,林語堂幽默風趣的文氣,買了一本《蘇東坡傳》。回來一看,怎麼還有個“張振玉 譯”呢?敢情這本書的原版不是中文呀。林語堂先生中文功夫了得,為什麼不自己翻譯呢?

沒用的少說,先看吧。

我怎麼發現書中看不到林大師的幽默,卻讀到一些澀酸呢?

和一朋友談起這事,朋友說一個語言大師是全能的,可以以不同面目示人的。再說,蘇東坡是誰呀?古代的大文人,總得用適合表現他的語言來寫吧,所謂內容決定形式哪。

這個有道理,但總覺得不對味。於是上網查了一下。評價總體是好的。

豆瓣上有篇文章,題目是《張振玉譯的〈蘇東坡傳〉好爛!》。一看,也是說感覺太水了。

一、歐式句法,讀來不順。   

比如第9頁:“蘇東坡去世一年,在當權的群小尚未把長江以北拱手送與來自窮沙大漠的他們那異國的君王,一件歷史上的大事發生了。”   

這裡的“他們那”三字讀來很怪,估計是英語中的所謂“同位語”。但是放在這裡又有什麼必要呢?這裡的“他們”指的是誰呢?是指“當權的群小”?如果譯者覺得這裡必須要加上“他們”以使讀者覺得那些人早有賣國求榮之嫌,那麼也應該譯作“他們的”——而不是“他們那”——才好。   

另外,第一個逗號後面的“在”字,於後文中無著落。這是一句病句。應該在“君王”後面加上“的時候”才能夠讓句子讀得通順。

二、文白雜糅,語義反覆。   

比如第7頁:“對國運危害之烈,再沒有如庸妄之輩大權在握,獨斷獨行時之甚的了。”   

其中的“時之甚的了”,我怎麼讀也讀不通,又是“之”,又是“的了”。文白雜糅,讀之如同吃糠咽菜。

三、生造名詞,語彙貧乏。   

同樣是第7頁:“在愚痴的童子帝王統治之下”。

中文裡面有“童子帝王”的這個意思,但只說“幼主”,哪來什麼“童子帝王”?如果“child emperor”可以“童子帝王”譯之的話,那麼也就無怪乎國人將“童子雞”翻譯成“immature chicken”了。

……

還有幾點,算了不摘錄了。能找到同盟軍就行。下面我列舉一些翻譯不如人意的地方。

21頁:“在當年,也和如今一樣,四川的居民都耽溺於論爭,酷愛雄辯的文章。甚至在中等社會,談論之時都引經據典,富有妙語佳趣……”

這裡的兩個“在”都可以刪去,加上只能顯得累贅。書中不少的“在”相當可惡。

70頁:“一天,幾個朋友同他到一個寺院裡的澡堂會。”

這個句子實在拗口,實在不符合我們的語言習慣。要麼是“幾個朋友同他來到一個寺院裡的澡堂”,要麼是“幾個朋友同他到一個寺院裡的澡堂會合”,令人費解。

75頁:“他又說,在順乎古代傳統之時,切勿師先王之法,但僅師先王之意,政策無論如何不相同,但皆以人民之利益為依歸。”

這句中的第一個“但”既和後面的“僅”意思重複,又與第二個“但”形成干擾,換成“唯”是不是順暢些。

76頁:王安石接著說:“陛下如今御臨一個地大民多的國家。國家昇平百年之久,全國才智之士如此之多,竟無賢德才智之臣佐陛下以為善政?其故恐在陛下無明確之政策與用人不專故耳。今日雖有非常之才,一如當年輔佐堯舜之賢臣,如受小人之阻撓,亦必棄職而罷。”

這一段文白夾雜,了無趣味。

86頁:“考生人人知道,他們的前途是全繫於能做這個修正本的應聲蟲與否而定。”

這句是真的拗口。組織成“考生人人知道,他們的前途全繫於這個修正本。”有多幹淨。

再不濟也可以寫成“考生人人知道,他們有無前途取決於願不願做這個修正本的應聲蟲。”

89頁:“那場政爭的悲劇之發生,就由於一個人個性上的缺點,他不能接受忠言,他不願承認自己犯錯。”

第一個逗號前的“那場政爭的悲劇之發生”,實在讓人憋氣,寫成“那場政爭悲劇的發生”多順口啊。

書我還沒有看完,估計還會有扎心的地方,後面再整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