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5月27日,江小弟來到羅泉古鎮,走過平坦的青石板,穿過幽深的茶馬古道、古樸的硃紅色大門……可以看到,這裡的修繕工作正有序地進行著。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修繕保護 有序進行

“叮噹”“叮噹”!珠溪河沿岸敲打石頭的聲音格外清晰,陽光正好,小鎮風清。

為還千年古鎮風貌,幾年前,羅泉鎮開始啟動古鎮修復工作,經過大量前期籌備,工程於今年1月正式開工。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河道改造工程

“目前,從鐵佛到羅泉的景區連接線、河道治理、汙水管網等工程已經開始實施。接下來,城隍廟與鹽神廟的修復、綠道及景觀項目、景區管網項目等,也將陸續開工。此外,我們還將在珠溪河兩旁設遊步道和騎行道,方便大家觀景。”針對古鎮目前的建設情況,羅泉鎮鎮長李亞輝介紹道。

走進古鎮五里長街,兩旁古建築林立,散發著濃郁的古樸氣息。有的宅院大門緊閉,等待著施工;有的正在進行修繕工作,工人幹得熱火朝天;有的基礎修繕工作已經完成,只等著最後布展。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古鎮一角

這裡,有建造於清代的胡家書院,是羅泉會議預備召開地,由羅泉會議組織者之一胡範渠建立。書院建築面積900平方米,藏身一條由木板搭建的巷子深處,5月初,書院開始進行修繕工作,一些破損的地方被補上,逐見初始模樣。

五里長街上,還有花香滿園的劉家大院(繡樓)、香氣瀰漫的燒酒坊等文物保護點,其中13處在十餘天前正式掛牌,成為羅泉文化的見證。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戲臺

羅泉鎮文化站站長肖映貴告訴江小弟:“如今,羅泉古鎮仍然保留著3.2萬平方米的古建築,這些建築的修建時間,集中於明代、清代和民國三個時期,修繕完工後,一定會展現出更多古文化風貌,吸引更多遊客。”

子來橋上,展示著四張古鎮修繕完成後的效果圖:小鎮的四合院,掩映在綠蔭之中;街上的青石路,乾淨整潔;珠溪河中,戴著草帽的船家正划著小船,載客人遊河;夜色來臨時,紅燈籠高掛,光亮倒映河流中,別有一番趣味。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未修繕時的子來橋

走過古街 感受古貌

“我們希望儘量還原羅泉古鎮最初的模樣,而不是建造一座中式現代小鎮。”肖映貴表示。

除了正在修繕的院子,一些暫未進行修復的古老院子被歲月刻下了深深的痕跡。街道兩旁,高高的舊木門痕跡斑斑,泥巴和竹條糊成的窗戶有輕微破損;房屋上,青瓦鋪頂,簷角上翹,還有精緻的鏤空雕飾,大有恢弘之勢;往遠處延伸的嘉興巷,悠長幽深,這是一條茶馬古道,當地人說,當年的商人,正是牽著騾馬,揹著行李,往來於此……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鹽神廟

在這裡,吸引遊客的一個遊覽點,是位於古鎮老街起點的鹽神廟,兩把大鎖,將這間大院與外界暫時隔絕。只有旁邊一塊石碑上,可簡單瞭解鹽神廟的大概:鹽商們為祈神,保佑鹽業發達,方便集合,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籌資修建鹽神廟。鹽神廟座東向西,四合院佈局,佔地面積1275平方米,建築面積1191平方米,由山門、戲臺、耳樓、側房、院壩、大殿等組成。廟宇高低錯落,緊密協調,建築工藝精良,具有鮮明的宮廟特色。

從鹽神廟往前,來到橫跨珠溪河的子來橋。這座橋建於明洪武四年,橋頭兩方分別有獅子、龍頭、貔貅。

橋頭是城隍廟,廟宇關閉著,門外面立著一塊石碑,上書:“抗戰陣亡將士碑”,已經有78年的歷史了。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城隍廟門口

走過一條長長的古街道,江小弟來到半掩著門的萬壽宮。萬壽宮始建於清代,建築面積710平方米。此時,一名女子正在院子中,手拿竹枝做成的掃帚,進行清掃。跨過門檻,推開木門,伴隨著“吱呀”的陳舊木門聲音,一片綠蔭掩映下的院子呈現在眼前。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修繕萬壽宮

緩步前行,江小弟走在佈滿了青苔的石梯上,沐浴在院子的古文化中。轉身,石梯對面是木頭搭建的戲樓。白色的牆壁,紅色的樑柱,依稀可以想象當年小生花旦在這裡唱戲的身影。

根植傳統 連接世界

作為土生土長的羅泉人,肖映貴表示:“我已經55歲了,從小在羅泉古鎮生活,長大後在這裡工作。客家文化、鹽文化,賦予了這塊土地深厚的歷史底蘊。”

古鎮上有很多客家茶館,老人們常常坐在裡面,用客家話講述古鎮輝煌的昨天。每到下午,五里長街兩旁的茶館就坐滿了喝茶、玩牌的老人。據說,這裡有不少已經年逾九旬的老人,在羅泉鄉下,更有年過百歲的老人,偶爾在路上碰到,他們戴著帽子,手拿羽扇,十分休閒自得。

從小在鹽廠長大的肖映貴,對鹽文化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小時候,騎在牛背上偷鹽,在裝鹽的大車上玩耍,煮鹽鍋豆子、鹽鍋苞谷、鹽鍋紅薯等,都是我美好的童年回憶。作為這次修繕工作的參與者之一,我感到十分榮幸。”他說。

肖映貴表示,如今,鹽廠倒閉了,鹽井被穀草塞住了,他很遺憾。懷念時,他會去看看容納鹽水的桶,如果有機會,將鹽業文化打造成一大旅遊亮點,應該是不錯的。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羅泉古鎮文化,肖映貴專程寫了一本書《羅泉》,詳細記載了羅泉八大景觀等古蹟,以及小吃、風俗等文化遺產。並積極挖掘整理保護點,進行歷史文化遺產申報。他申報的禹王公村,已經成為國家級傳統村落。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羅泉繡樓

“在羅泉古鎮,還有著許多傳統手工藝。若是你來得合適,還能夠聽到東街‘鐺鐺’的打鐵聲音!”他接著說道。

打鐵鋪位於河東街一座橋的旁邊,傳統的彈棉花店、老照相館等則位於古街上。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寧靜的小鎮

在下街,一家雜貨鋪外,寫著前往各地的旅遊時間表,以及旅行團報名電話。聽說,一些悠閒的古鎮人,常常通過這個渠道,走向各地,見識世界。

步行在青石臺階上,偶爾路過一家裁縫鋪,還能遇見年輕的傳承人正在認真趕製衣服。再往前,豆腐店中,老闆熱情地招呼往來遊客,訴說羅泉古鎮的歷史。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裁縫鋪

對於外地遊人而言,到這裡不品嚐一番美食,必定是一個遺憾。

最令人嚮往的小吃當屬羅泉豆腐宴了。各種各樣的吃法:豆腐包子、豆腐羹、豆花、煎豆腐、豆腐湯等,煎炸煮蒸,應有盡有,吃得客人眉開眼笑。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羅泉豆腐

從內江來羅泉遊玩的朱女士表示:“早就聽說羅泉豆腐很好吃,今天第一次來,肯定要帶兩瓶豆腐乳回去,朋友也喜歡吃。”

穿越千年!內江這個古鎮將重返明清“模樣”

▲遊客正在買豆腐

張先生來到這裡,不僅品嚐了鮮嫩可口的豆腐,看到正在修繕的書院和河道治理工程,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現在,鄉村振興戰略正在大力實施,進行旅遊開發時,要保護古鎮原有風味,做到修舊如舊。我覺得這樣的修繕工作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