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武向平:大家下午好,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其實第一個報告一般都是叫跑龍套的,說的好聽點是拋磚引玉的,其實真正的大家是下面的三位,這三位是真正的天體物理學的大家。他們將與各位分享非常精彩的很專業的報告,我今天給大家講的是一個非常輕鬆的話題。特別是看到這麼多小朋友在這,給大家講一個認識我們的宇宙。

我們知道呢,每個人都想過宇宙,在你的腦子裡都有一個宇宙,那麼你們想象中的宇宙可能是什麼樣呢?也許你們想過宇宙是無限的,因為想到宇宙,宇宙就很大,所以第一個它可能無限的,有人想過宇宙可能是有母宇宙有子宇宙,我們是其中的一個宇宙;也有人想過我們是泡沫的宇宙,我們生活在其中一個泡泡裡,我們到不了別的地方去;還有人想過我們是數字的宇宙,是科學家們構造出來的假的宇宙;有人想過我們是多維的宇宙,雖然我們生活在其中一個,你還能通過一個煙囪跑到另一個宇宙裡去,這叫多維的宇宙;還有人想過鏡像的宇宙,你在這裡生活著,還有一個同樣的你在那邊生活著,這就是我們想象中的宇宙;大家還聽過平行的宇宙,宇宙是平行的發展著,我們今天在這裡生活,另一個你在那邊也平行的生活著,這叫平行的宇宙,但是這些宇宙呢都是我們概念的宇宙。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無限宇宙示意圖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子宇宙示意圖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泡沫宇宙示意圖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數字宇宙示意圖

今天我跟老師們和同學們分享的一個宇宙呢 ,是真實的宇宙,是天文學家今天觀測到的宇宙,是什麼樣子的。

首先我們看看,要介紹這個宇宙呢,就要有一個簡歷,要給宇宙寫一份簡歷,你會給宇宙要列出一些大家要經常要填的表,比如說你叫什麼名字啦?你年齡多大啦?有多高啦?家裡幾口人?你祖籍是哪兒等等,你會列出這樣一張表,這叫宇宙的簡歷,我們來介紹一下宇宙,宇宙要填一份簡歷會怎麼填?什麼叫宇宙呢?宇是上下四方,宙是古往今來,這是新華字典裡面定義的宇宙,這非常準確的反映宇宙的含義,那就是空間和時間。

所以我們講的宇宙就是空間和時間,宇宙也有年齡,你要填它幾歲了,宇宙今年年齡多大呢?是138億歲,這個數字對我們在座的朋友們來講特別的長,但是對於宇宙呢其實它很短,宇宙還是一個嬰兒,它還正在長大,既然長大它就有大小,所以宇宙從爆炸的那一點,到今天它的尺度大概有多大呢,你可以列一個數字出來,這個數字一共有26位數,單位是米,前面幾位數是天文學家測出來的,後面全是0 是不準確的,這個數字呢大概就反應了今天宇宙的大小,不過這個數字還在變。

宇宙有大小,宇宙也有重量,大家就問你多重啦你是不是要減肥啦?那我們的宇宙也有重量,宇宙的重量不是拿體重的絕對值描述的,我們拿密度來描述,每單位立方厘米裡面多少克物質來描述,這是它的密度。這個值非常非常小,0點後面你要數30個零才達到讀數字的地步,417克/立方厘米,這個值比空氣的密度低10的27次方,在座的小朋友大概不知道這個數,你就在1後面寫27個零,把今天的空氣密度除(1後面寫27個0)以後,這就是今天的宇宙平均的物質密度。它非常非常的低,所以宇宙不是一個胖子,是一個瘦子,而且這個密度還在變,它不斷的減肥,而且減肥得特別快,這是宇宙的體重大小。

同時宇宙也有家庭成員,就像同學們要填表要寫家裡有幾口人。宇宙中的成員有兩類,一類就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宇宙中大約有1000億個銀河系,每一個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又有恆星,大家看到天上有閃閃發光的星星,宇宙中星星有多少呢?每一個銀河系這樣的星系裡,大概平均有1000億顆星星,所以兩個數字一乘呢,就是宇宙中整個星星的數目,它是1後面寫22個零,所以這是宇宙中大概的星星的數量。

宇宙是怎麼來的呢?宇宙的出生地在哪兒?其實在座的小朋友在幼兒園就聽過這個名詞,就是大爆炸,宇宙138億年前發生大爆炸,這個大爆炸經過138億年的演化,就看到了今天這美麗的宇宙。我們有了這些閃閃發光的星星,首先讓我們感受一下這麼大一個宇宙,26位數組成的巨大的宇宙,大概有多大?用人去比大概有多大?給我們大家一個直觀的感受。我們知道,1米是我們最熟悉的距離,我們很多小朋友現在的大概高度是1米,我們都很熟悉,我們把這個尺度每次增加1000倍,一直增加到我們說的宇宙為止,大家可以數一數,我們增加了多少個1000倍,達到了我們的宇宙。

我們知道,1米乘1000就是1000米就是一公里,我們上海的高樓,就在我們浦東,被列在了(世界)第三位上,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高樓才828米,人類正在要建的是1000米,所以人類在地面建的最高的建築是一公里。一公里乘以1000就達到了1000公里,1000公里呢,你要畫一個圓在我們的國土上就這麼大,它仍然在我們中國的國土上,你還可以到達。

如果1000公里再乘以1000就是百萬公里,地球和月球的距離是38萬公里,乘以3,就是現在的百萬公里,我們就離開了我們的地球。再乘1000,10億公里是我們太陽系的大小,這裡講的都不是我們的宇宙,如果再乘1000就到1億公里,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數字了,這才進入到了太陽周圍的幾顆星星,可以看得見,再乘以1000我們就不再用公里表示了。如果用公里表示,這個數字太大了,於是我們用光年,就是光在一年走的距離,我們把它用作距離的單位。100光年就是剛才我們乘了1000,這個時候乘了6次的1000達到100光年,這時有更多的星星我們看得見了,圍繞著太陽。如果我們再乘1000,進入到10萬光年的時候,才進入到銀河系,銀河系大小的尺度,大概比10萬光年大一點點,這就是我們的銀河系。

但這仍然不是我們講的宇宙,我們這個時候還要再把它增加1000倍,等一下就把銀河系縮小1000倍,我們知道銀河系就看不見了,就變成一個小點了,這個時候我們才進入了我們的宇宙,所以我們的銀河系就是在這個圖裡最中心的小白點,那是我們的銀河系,這裡的每一個小點都是一個銀河系。

我們知道我們的宇宙就是拿銀河系這樣的星系組成的,給大家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所有宇宙當中的物質,就像組成銀河系的物質不是均勻的。宇宙中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不是到處都有的,有些時候它喜歡匯聚成一個集團,有些時候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這是宇宙中的第一感覺,物質不是均勻的,所有銀河系這樣的成員喜歡群居,喜歡抱成團聚在一起,就像我們上海是大城市一樣,我們大家都喜歡到大城市來,所以很少有星星願意在宇宙中孤零零待著的。

我們要研究這麼大的宇宙,藉助的肯定是我們的設備,就是天文望遠鏡,而你眼睛所能看到的宇宙其實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一個人的眼睛再好,1.5(國際視力標準)的眼睛,你所看到所有的星星不過等價於這個小黃圈裡,我們畫了一個小圈圈,這是一個銀河系大小的星系,這個小圈圈裡的星星數,是你眼睛夜晚所能看到的星星數,所以你靠眼睛認識的宇宙是有限的,所以要靠儀器。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即使人們80年前發明了無線電,人們發射第一個無線電信號走了多遠呢?僅僅走了小方塊那麼大一塊,還沒有走遍銀河系,如果一個外星人想收我們人類主動發的信號的話,僅僅那個小方塊範圍內的恆星周圍的行星系統,有生物的話才能收到,而這個信號並沒有走遍銀河系,所以主動認識有時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們一般被動接受外面的這些光,這些光在宇宙中旅行了很多很多年到達我們。

我們再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感覺,我們最熟悉夜晚的天空當然是月球,月球是晚上最大的天體,月球旁邊畫小小的紅小方塊,這個小方塊用眼睛看幾乎看不見任何東西,如果拿哈勃望遠鏡去看這個小方塊,你會看到整個小方塊裡面有這麼多星星。這些星星大部分還都是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所以很多的東西是要靠儀器去發現。天文學家不僅在平面上能看見,球面上能看見,還可以將每一個銀河系這樣星系距離全部都測出來,一直可以追蹤到快接近第一顆恆星誕生的地方,我們叫宇宙第一縷曙光,我們幾乎接近了那個邊緣,現在大家正在為此而努力。

在這麼大宇宙中我們常常很好奇,我們在哪裡,我們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什麼位置?我們經常問這樣的問題,我們在哪呢?我們再從我們地球走出去,看看我們在哪,今天我們在上海,上海沒有在中國的中心,我們沒有感到很遺憾,上海仍然是非常發達的城市,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我們雖然沒有在中國的中心,但仍然感覺非常幸福,中國在地球的什麼位置?在東方的位置上,也沒有在地球中心,雖然我們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在表面上它沒有中心,但我們作為東方大國,仍然感覺到非常自豪,我們看看地球在宇宙的什麼位置呢?地球在太陽系第三個星球上,它也沒有在太陽系的中心,事實上,地球是不能待在太陽系中心的,待在中心會被太陽燒死的,它也沒有在很邊緣的地方,邊緣的地方太冷了,大概不適合人類生存。

太陽在銀河系的位置在哪呢?太陽也沒有在銀河系的中心待著,它也在比較邊緣的地方待著,銀河系中心的位置是密度非常非常高的,看到現在我們大概有一個感覺,我們沒有在宇宙的中心待著,把整個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放在宇宙中去看你會知道,你消失在茫茫宇宙中,你只是其中一個小點。我們只是感到在宇宙中非常非常普通,人類在宇宙中,我們離開了地球,可以進入太陽系,太陽系又可以進入銀河系,銀河系又可以進入幾十個成員組成的星系群,這些星系群消失在茫茫宇宙中,你不過是其中一個小點。

所以人類在宇宙中沒有任何特殊的位置。從這一點講比較悲哀,從尺度上看,人類這麼小小的體積,這樣一個小小的地球,又生活在太陽系裡,我們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從尺度上講我們無足輕重,有沒有地球,有沒有太陽系,甚至有沒有銀河系,並不影響整個宇宙的發展。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講我們又很偉大,偉大之處在於我們人長這麼小的小腦袋,從認識宇宙,認識宇宙的規律,從宇宙爆炸的那一點一直看到今天,知道宇宙怎麼演化,能夠預測出未來發展的規律,這一點人類又是非常非常偉大的。

講了這麼多宇宙的特點,像同學們,老師們有愛好一樣,宇宙也有一個愛好,和人類一樣,它喜歡運動。所有的宇宙天體是沒有靜止的,它都喜歡動。我們大家最能直接感受到的是地球的自轉,地球24小時轉一圈,在上海這個地方地球每小時會轉1400公里,這是地球的自轉在上海地區的速度,所以聽報告一小時你走了1400公里,地球帶著你自轉走的;我們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轉一圈365天,換算成速度它是每小時10萬公里,在這聽一小時報告你其實走了10萬公里;在太陽系裡走,太陽系本身不是靜止的,它在銀河系裡也在轉,它是每過2億2500萬年轉一圈,如果換成速度的話是每小時87萬公里,所以聽一小時報告的時間,你在銀河系裡旅行了87萬公里。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所以你覺得很自豪的,我們走得很快,我們總希望能夠轉一圈再回同一個地方來,但是在座每一位沒有這樣的機會,因為轉一圈需要2億2500萬年,除非活到2億多年,你才能轉一圈回來,否則你永遠轉不了一圈回來。有趣的問題是,當太陽在銀河系的這個位置呆的上一個時刻呢,是2億2500萬年前,那個時候地球沒有人類的,是恐龍統治著地球,我跟大家開玩笑說,人類是不是還能轉了一圈回來,我們是不知道的。再經過2億2500萬年以後,當太陽處在同一個位置的時候我們地球是不是還有人,這個答案其實不知道。

銀河系本身它也不是靜止的,它也在動,它和周圍幾十個成員裡面組成一個新的家庭,更大的家庭在動,它的運動速度是每小時40萬公里。整個這樣一個大的家庭,在整個宇宙中也在動,相對於大爆炸的火球在動,它的速度是每小時226萬公里,所以我們任何人在宇宙當中無時無刻不在動,只不過感覺不到它在動,任何一個人感覺到動那是很痛苦的事情,因為你的速度非常快,你已經不在地球上呆了。所以我們看看這個運動,地球會自轉,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太陽在銀河系公轉,銀河系也會運動,整個銀河系處在宇宙中,整個宇宙都在膨脹,所以我們處在完全動態的圖像中,整個宇宙在動,我們要想研究宇宙,我們不能跟著它動,我們要靜下心來,才能認識我們的宇宙。

宇宙學是很大一門科學,大家一想到宇宙就很大,但是宇宙學同時是一門非常精密的科學。特別經過過去20年的努力,宇宙學現在已經發展成了非常精密的科學,後面毛淑德教授、何子山教授、戴子高教授,會分享宇宙當中豐富多彩的知識。我們會看到我們能非常精確的測量宇宙,現代宇宙學開始於89年前,哈勃發現了宇宙膨脹,它通過測量24個非常少量的圍繞銀河系的星系,發現宇宙是在膨脹的,就是所有的星系都離開我們遠去。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1929年,哈勃發現宇宙膨脹

根據這樣一個膨脹的現象,誰提出了大爆炸的概念呢?是一位叫伽莫夫的前蘇聯物理學家,他的推論非常簡單,既然通過哈勃望遠鏡看所有星系都在往外面跑,只要時間每倒推往前面走一步,空間尺度就會縮短一步,尺度就會小一步,再往前走一步,大家更靠近一步,直到有一天大家會全部靠在一點去,這是非常自然的推論。如果今天東西都在膨脹的話,如果大家在有限的時間都會匯聚在一點,這個時候按照時間發展的方向看過去這就是一個爆炸,所以他提出了大爆炸的概念。而且他做了重要的預言:既然有大爆炸,就應該留下一個火球,這個火球隨著宇宙的膨脹會冷卻,但不管多冷,這個東西應該存在,你應該看見它。

大爆炸火球既然在138億年前爆炸了,今天隨著宇宙的膨脹,它慢慢變得很冷,那麼它的溫度多高,在哪可以看到它呢?伽莫夫在1956年預測到,大爆炸火球冷卻到今天,它的溫度非常非常低,我們在座的小朋友,大概不熟悉絕對溫度,但熟悉攝氏溫度,這是我們正常熟悉的溫度,伽莫夫在1956年預測到大爆炸火球今天應該零下267度,非常非常冷,因為宇宙變得很大,這個火球溫度變得非常非常低,在哪能看見呢?

眼睛是看不見的,眼睛只能看見可見光,你在哪能看見它呢?在你家電視機裡可以看見它,怎麼看呢?就是過去的老式電視機呀,不是用光纖也不是電纜插進去,而是拉桿天線拉出來,會收到電視臺的信號,年齡稍微大一點的老師知道,當你家電視機沒收到信號時就會有雪花噪音,這個雪花噪音1%的成分是大爆炸火球引起的,如果要想看大爆炸的火球只能通過你家電視機裡看,不過大部分都不是,只有1%是。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Robert Wilson & Arno Penzias

真正的發現是在1956年,很多小學的小朋友都知道這個故事,兩位工程師造了一個天線,他的目的是做一個非常好的接收機,接收機溫度非常低,可以探非常靈敏的信號,結果一年觀測下來發現這個天線總有一個噪音是消不掉的,各個方向探下來是都一樣的,於是就寫了一篇論文發表在《美國的天體物理學報》上,這個論文長度只有一頁半紙,這個論文第一次讓我們看到一個東西,那就是各個方向都有一個輻射。這個溫度有多高呢?這個溫度是攝氏零下270度,和伽莫夫的預言只差了3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人們第一次看到大爆炸的火球,這個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目前這個溫度是攝氏零下270度,各個方向都有,這個波段在眼睛是看不見的,它的峰值也就是最亮的地方在哪裡呢?是1.8毫米,是一個非常非常短的波長,不是眼睛可以看見的,大爆炸的火球發現以後人們非常興奮。宇宙在膨脹的證據哈勃給我們了,大爆炸火球我們也看見了,但是有一個東西不滿意。

我們看看今天的宇宙,在天上看所有的東西,有星系大家喜歡群居抱成團,有的地方很空什麼都沒有,今天宇宙的物質不均勻,可大爆炸火球是均勻的,那兩位工程師看到大爆炸的火球,是不論把天線指向任何一個天空,看到的是完全一樣的輻射。大家有一個困惑,如果今天的宇宙有結構的,有星系的,是組成集團的,結果大爆炸火球是均勻的,均勻的東西經過138億年的發展是永遠均勻的,不能發展成不均勻,所以說大家想大爆炸火球應該有不均勻的東西,就是有種子,我們有種子才能產生出今天看到的宇宙中的結構,如果沒有種子是不可能產生這樣的東西。人們在大爆炸火球發現以後,試圖找一個東西,在大爆炸火球上有沒有銀河系或者銀河系組成的大結構的種子,找不到,這個故事就是錯的。

於是人們開始尋找,經過27年的尋找,人們終於發現在大爆炸火球上,竟然真的還有一點溫度的變化,在零下270度的上面,有十萬分之一的溫度變化,就是顯示在那張圖上,不過這個圖的中間是銀河系,把銀河系去掉,你會發現有這樣一個斑駁,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溫度,你會發現有十萬分之一的溫度的變化,當年這個圖被叫做上帝之臉。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這是人類第一次看到的,雖然斑塊很大,這畢竟是138億年前,大爆炸火球上變化的東西,人們希望找到的東西,儘管每個斑塊對應的根本不是一個銀河系,它比銀河系大了幾千倍幾萬倍,但是人們畢竟看到了變化,於是這張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我們第一次終於看到了變化的東西。當然人們不會滿意一個分辨率這麼差的東西,人們開始提高望遠鏡的分辨率,當然這是衛星觀測,於是美國、歐洲都有衛星上天、做同樣的觀測,但靈敏度高了,分辨率也高了,現在人們可以給出一張非常完美的,大爆炸火球上的斑斑點點的溫度的變化,溫度的變化反應物質的變化,那裡面有密度的變化,這就是我們的種子。

我們看到宇宙大爆炸,那些火球上的種子留下的痕跡,現在的衛星還有很多的南極的實驗一直在做,還在做更清晰的觀測,我們有了一個非常初始的,我們叫宇宙的初始條件,我們有了這個東西以後,是138億年前的,我們可以把它當作種子,放到計算機裡去,經過138億年的發展,這些種子長成什麼了?

我們都想看見,好吧,我們就來看一下,我們把它放到計算機裡去,物質多的地方讓萬有引力將它吸引起來,物質稀的地方宇宙的膨脹將它拉開,經過138億年以後我們來看看它發展成什麼樣了?在很早的時候,物質密度非常低,起伏非常小,隨著宇宙的發展你會發現當物質多的地方,吸引力比較大,它吸引更多的物質,物質稀的地方,隨著宇宙的膨脹會拉開,你發現時間在走,經過138億年的演化,(有的地方)物質彙集起來了,有的地方空空的什麼也沒了,造就了這樣一個宇宙,這個宇宙物理規律如此之簡單,只有萬有引力,再加上宇宙膨脹,但是這個尺度非常大,每一個小點都不對應一個銀河系,對應的是幾百甚至幾千個銀河系。

想看更仔細一點怎麼辦呢?把其中的一小塊拿出來去看,就能看到一個銀河系了,每個小點都是一個銀河系,銀河系有更多的恆星組成,幾十幾百個銀河系匯聚起來 組成更亮的斑塊,我們叫星系的集團,就可以造出這些東西出來,這些結構就出來了,我們理解了宇宙從大爆炸的初始條件開始,經過非常簡單的物理規律,就是萬有引力,能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的東西。我們知道了宇宙的所有結構怎麼來,物理規律我們也知道了,只有引力在起作用,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今天宇宙在膨脹,現在是40(多個數量級),大家都很關心一個問題,宇宙將來怎麼發展?宇宙138億年開始膨脹,今天還在膨脹,那裡面有物質,物質會產生引力,宇宙膨脹未來會怎麼樣呢?其實很容易想象,如果裡面物質比較多,物質會產生萬有引力,這個引力很強,將來宇宙會停止膨脹。相反,如果宇宙中物質沒有那麼多,就無法阻止宇宙膨脹,那宇宙就要永遠膨脹下去,宇宙未來怎麼膨脹?僅僅取決於一件事情,那就是宇宙中有多少物質。可以通過非常簡便的計算,通過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加運動學第二定律,就可以導出一個值出來,就可以知道宇宙的膨脹速度。

如果要問今天宇宙中需要多少物質,可以讓宇宙將來停止膨脹,這是非常好算的,這個值是10的負29次方克每立方米,如果宇宙中的平均密度達到了這個值,宇宙就會停止膨脹。相反,如果宇宙物質沒有達到這個值,宇宙就永遠膨脹下去,這個值小到什麼地步呢?下面黃框裡寫的是電子的質量,電子的質量10的負27次方克,而我們要求的這個值比電子的質量小了100倍,所以宇宙中只要每立方米有1%的電子,宇宙將來就要停止膨脹,這個值要求的非常不苛刻,我們容易達到。所以在很多年前,當我們做研究生的時候,我們相信宇宙將來是要停止膨脹是要收縮回來的。

可是今天結果相反,宇宙命運是什麼樣呢?其實有兩種結局,物質多宇宙就要停止膨脹收縮回來,有人說宇宙是燒死的,雖然現在溫度降溫,但宇宙將來再匯聚起來的時候,溫度仍然會升高,我們會被燒死的。如果宇宙中沒有那麼多物質,宇宙就要永遠膨脹下去,我們就會被凍死。真正的結果怎麼樣,我們需要天文學家給出觀測上的回答,我們可以數星星,我們問全宇宙中的所有星星加起來貢獻的質量,能夠讓宇宙停止膨脹嗎?

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天文學家做了很多,我們在宇宙中畫一塊方形的體積,圓的體積,然後問密度是多少?等於10的負29次方每立方米每克嗎?比它大嗎?比它小嗎?給出結論出來,天文學家做了這件事情,把全宇宙所有星星全部加起來,所貢獻的密度僅僅達到了讓宇宙停止膨脹值的千分之五,宇宙所有星星加起來遠遠不能阻止宇宙的膨脹,宇宙是要永遠膨脹下去的,所以我們的星星的確太少了,如果宇宙中僅僅只有星星,那宇宙就要永遠膨脹下去,因為它的質量佔的比例實在太少。

那我們問的問題是,我們看到的物質就能代表真實的宇宙嗎?你眼睛看到的星星,這些東西能代表宇宙真實物質嗎?我經常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是左邊的圖,我們看夜晚地球上的燈光,我們看到歐洲一片燈火輝煌,我們看到非洲幾乎沒有光,我們問燈光能代表人口的分佈嗎?你發現結論是不對的,你會發現歐洲只有7.4億人,非洲有10億人,非洲的夜晚幾乎是黑的,但是歐洲的夜晚一片燈火輝煌,所以光是不能代表人的分佈的。同樣靠光是不能代表宇宙中物質分佈的。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我們通過哈勃望遠鏡看到的是右邊這張圖,是最遙遠的宇宙,我們常常問的是那些空的地方,沒有發光的地方有物質嗎?答案是有的,只是你看不見,不同的波段,我們的確看到不同的宇宙,我們從射電波段、紅外波段、可見光、紫外光,看同一個目標的時候,我們看到不同的東西,我們就問哪種電磁波給你真實的物質?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而我們肉眼僅僅可以看到中間這張圖,毛淑德教授會講引力透鏡怎麼會得出暗物質分佈的。

我們有很多動力學的、引力透鏡的、熱氣體的觀測證據證明,宇宙中大部分物質是不發光的,宇宙中發光的物質佔16%,不發光的物質佔到84%,一會兒聽三位天文學家給我們分享下面的關於暗物質的故事。

我們知道發光佔的比例只有很少比例,不發光的佔了很大的比例,把兩部分全部加起來,僅僅達到了能讓宇宙停止膨脹值的27%,所以這就是我們所有的宇宙的物質密度,對整個和相對讓宇宙膨脹的那個值比的話,佔到的值,這個值很小。我們現在天文學家結論是,所有宇宙物質加起來不能阻止宇宙膨脹,所以宇宙會永遠膨脹下去,所以結論就是我們會被凍死。這個結論大家會不太喜歡,越來越冷,不太喜歡,但是沒有辦法,這是事實,我們想永遠地膨脹下去,我們還會被凍死。但是有一個問題,這個膨脹下去是勻速、加速的還是減速的?既然宇宙永遠膨脹,我們沒有辦法阻止它,但是膨脹的速度要算出來,一個速度膨脹下去?膨脹的越來越快?還是膨脹的越來越慢?

在1988年的時候,有三位天文學家,帶領三個研究小組,通過觀測超新星的亮度,放在不同的宇宙距離上得到了重要的結論,得到結論是宇宙其實是加速膨脹的,膨脹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的,我們結論是什麼呢?宇宙是在膨脹的,永遠停不下來,而且膨脹會越來越快,我們凍死的速度超乎你的想象,將來我們膨脹速度按指數膨脹的,這是災難性的事情,這是宇宙的命運。聽起來故事非常悽慘,但是我們人類命運恰恰不是凍死得反而是燒死的,因為我們是受局部環境控制。我們看看整個宇宙的命運啊,其實是閃亮登場一個爆炸出來一片光明,低調退出,慢慢的消退,就是通過膨脹溫度慢慢的降下去,所以宇宙的命運就是這樣的。開始是非常閃亮的出場人物,最後低調的退出,但事實上我們人類命運恰好相反,我們不是被凍死的,我們反而是被燒死的。

我們常常問,在這樣一個宇宙大環境裡面,地球或者地球和人類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在座小朋友不知道,在座年齡大一點朋友會知道,2012年的時候有人說12月21日世界末日要來了,這就是和宇宙大環境有關係的,當然那個事情並沒有發生。一會戴教授會跟大家分享伽瑪射線暴,其實對宇宙影響最大的事情,第一個可能是伽瑪射線暴。戴教授會講得很詳細,伽瑪射線暴是一種能量,它在一秒鐘內釋放的能量,等於把太陽在一百億年的能量,在一秒鐘釋放出來,如果銀河系發生一次,這些能量照到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會被殺死,所以一會兒戴教授多講講,把故事講的更玄一點。如果銀河系沒有發生伽瑪射線暴,50億年以後,太陽會把核能用盡的,太陽進行核反應燒著氫,氫燒完燒的氦,最後會死掉,50億年太陽就會把核能燒完了。事實上等到28億年的時候,燒氫的時候,太陽會膨脹,所以我們地球到28億年的時候,現在有個數字模擬可以模擬出來到了它會燒起來。28億年的時候,我們地球已經是火球了,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了,大概等不到50億年我們就要離開地球了。

事實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我們知道生命是需要水的。地球上正好有水,如果把地球上所有水組合起來變成球,直徑只有1384公里,如果水是守恆的,我們是非常幸運的,我們先不管汙染不汙染,這個水球守恆,我們有充足的水源,但是事實上水不是守恆的。不守恆的來源在於太陽,萬物生長靠太陽,但最後也會死在太陽上,太陽每一億年增加1%的亮度,它在燒氫在膨脹,1億年增加1%的亮度,你可以做一個非常簡單的計算,15億年以後地球上一滴水也沒有了。我們的地球就是右邊這張圖,我們海洋裡水全部蒸發完了,所以要在15億年內想一個辦法,移民到外太空去,否則你在地球上沒有辦法生存。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好處是現在科技已經考慮這一步了,宇宙還有一個生態問題,我們知道我們地球上需要水,也需要生態,我們看到火星給我們的啟示,我們知道火星和地球長得很像,我們常常叫姐妹星球,火星上曾經是有河流的,可以看到留下的痕跡,前一段剛好報道,這些河流也許沉積到下面變成了冰塊,這是一個最新的故事,但是不論怎麼樣,火星上的河流為什麼消失了,它發生了什麼事,讓這個生態不適合人類生存了,不可以有生命了,這對地球人類是非常好的啟示,我們要研究這個東西。當然我們最熟悉的是小行星會撞地球,有人說6500萬年前,一個小行星撞了地球導致恐龍滅絕了,這種事情在未來是可能會發生的,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大概有1400個,而這些軌道跟地球有交集,我們對這些要有預警,地球在整個宇宙環境中大概會有災難性的事件發生。從天文學家角度可以觀測,也許可以去預防的。

我們當然不能活到15億年以後,我們也不能活到100年以後,在座的任何一位很難活到100年以後,人類消失以後的地球諸位都看不見,你我都看不見,但畫家畫出來大概是這樣子,誰能看到最後一刻,微笑到最後看到地球的命運呢?是這樣一位居民,地球上最後一位居民不是我們,是它。

15億年以後地球將耗盡最後一滴水-武向平

它能泡在100度的開水裡洗澡,能在150度的高壓鍋裡暢遊也沒事,在零下272度環境下能談笑風生,在真空的環境下可以度假,在宇宙的輻射中可以遊弋,這就是我們的水熊蟲。這是去年的一篇科學論文,發表在很高端的雜誌上,終於發現一個生物,這個生物可以存活很久很久,即使沒有人也能存活,我給大家分享了關於宇宙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開場白,精彩都在後面,所以你們要在這兒待著,繼續聽下面精彩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