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都市“老漂族”:幫兒女帶孩子,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道:本該安享晚年,卻在異鄉漂泊,為跟兒女團聚或幫助照顧孫輩,不得不成為陌生城市裡的外來人口,如今,這樣的"老漂族"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一個個社區裡。那麼,離鄉"漂泊"的老人們過得好嗎?他們能融入陌生的城市嗎?他們又有什麼期盼與要求?

【背井離鄉兩地分居 為子女成了"老漂族】

聚焦都市“老漂族”:幫兒女帶孩子,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

下午3點,南京市幕府山街道五塘新村二段社區。伴著下午的暖陽,陳阿姨祖孫二人走上回家的路……接孫女回家,這是陳阿姨每天最期待也是最開心的"任務"。回到家,小孫女吃了顆果凍,之後,陳阿姨開始督促她做作業。

聚焦都市“老漂族”:幫兒女帶孩子,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

看到小孫女乖乖寫作業,陳阿姨也開始忙碌起來,她要張羅一家人的晚餐。陳阿姨本名陳春昭,八年前,跟隨小女兒從四川來到江蘇南京,成了城市"老漂族"中的一員,從此,照顧外孫女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課。

聚焦都市“老漂族”:幫兒女帶孩子,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

陳阿姨:“我大女兒說,媽媽你去吧,妹妹家裡沒有人,你不幫她誰幫她,然後我就來了。”

聚焦都市“老漂族”:幫兒女帶孩子,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

剛來那幾年,跟鄰里語言不通,諸多不方便,好在陳阿姨的老伴兒也陪著過來,老兩口作伴,日子也不覺得孤獨難熬。然而,沒過多久,老伴兒不能適應異鄉的生活,生病了。

雖然也想跟著老伴回四川老家,不過,陳阿姨身上擔負著帶外孫女的重任,想想還是留了下來。這一留就是八年。一起生活大半輩子的老兩口不得不"兩地分居"。

陳阿姨:“我說我帶著上幼兒園,上小學我就回去了,哪知道上小學還是不能回去,要接送啊,早上我女婿送過去,下午我要去接。”

聚焦都市“老漂族”:幫兒女帶孩子,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

異鄉南京漸漸成了第二故鄉,陳阿姨也慢慢適應了這裡的生活。看著外孫女一天天長大,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陳阿姨"累並快樂著"。

陳阿姨:“剛來的時候人不熟,有時候他們說話我又聽不懂,後來慢慢我們這邊幾戶鄰居對我們很好的,慢慢就熟了。”

【"老漂族"的苦惱:住不慣 處不熟 診不便】

像陳阿姨這樣專門照顧晚輩的老漂一族不在少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老漂族"們為了投靠子女、照顧孫輩,脫離原有的熟人圈子和社交網絡,離開老家,來到異地開始一段新生活。不過,要想融入所居住的城市,卻比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聚焦都市“老漂族”:幫兒女帶孩子,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

"老漂族"汪先鳳 64歲 老家湖南:“平時在老家有親戚走走,有朋友聊聊,有同學玩一玩,還有親戚串串,那是很好的。但是在這裡也是沒有辦法,小孩要工作,我們要支持他們啊,要給他們解決後顧之憂。”

聚焦都市“老漂族”:幫兒女帶孩子,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

聚焦都市“老漂族”:幫兒女帶孩子,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

"老漂族" 董秀梅 63歲 老家海安:“一開始來帶小孩不太習慣,沒有朋友,離開了家鄉,人生地不熟。”

"老漂族"吳荷芳 66歲 老家海安:“帶小孩又心煩,自己整天窩到家裡面也難受。”

缺少朋友、想家、孤獨、不適應,缺少娛樂休閒,成為很多隨遷老人的共同特徵。而年齡大了,看病就醫成為"老漂族"們生活中繞不過的一道坎,不少"老漂族"反映,幾乎所有城市有關異地醫保報銷的程序都較為繁瑣,年紀大了,她們往往搞不懂。

"老漂族"汪先鳳 64歲 老家湖南:“比如說我半年回去一趟,就開4個月的藥,可以吃4個月,開了以後,高血壓就解決了,這個是大部分。我是辦了外地就醫的,住院是可以報銷的,”

聚焦都市“老漂族”:幫兒女帶孩子,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

"老漂族" 董秀梅 63歲 老家海安:“最大的問題就是醫保的問題,每次看病都要回家,結果這兒得了急病,沒有辦法只好自己拿錢去。”

聚焦都市“老漂族”:幫兒女帶孩子,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

隨著醫保異地結算的普及,可能這個問題會逐漸解決,但是,如何從心靈上,將新城市變成落葉歸根的歸宿,將成為多數"老漂族"難以逾越的檻。

由於子女忙於工作,很多時候,背井離鄉來到子女身邊的老人,仍然缺乏親情的溫暖。諸多"老漂族"難以釋懷的"痛",也使得這一群體產生了很多不為人關注的心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