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太行

初識太行山,便是在《愚公移山》這篇古文裡,說“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又說太行山是“山北之塞”,讓人“出入之迂也”,感覺太行山太不識趣了,擋了人家的道,所以對太行山的印象不是太好。稍大些才知道,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太行山的支脈,關於太行山的傳說和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太行山,不列三山,未在五嶽,她卻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中國國家地理》說: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我以為,大自然不會偏愛誰,總是會把最美好的東西分灑給每一個地方,“雨露均霑”。

山西陵川——河南輝縣,俗稱做南太行,是太行山的一顆璀璨明珠,戶外旅遊首選的精品之地,這裡千峰競秀,萬壑爭奇,薈萃北方山水精華,成就了奇異的自然風光。

2018年5月25日,夏縣七名徒步愛好者開啟了夏縣戶外徒步南太行的首秀之旅。

出發當天,早5:30,夏縣突降的大雨沒能阻擋七名徙步者勇敢的心,毅然出擊。

【行程第一天】雙底村——馬武寨

驅車310多公里,中午抵達晉城陵川縣雙底村,途經白陘古道。

穿越南太行

白陘古道:太行八陘之一,白陘古道指的是從山西晉城市陵川縣馬圪當鄉雙底村到河南輝縣十里河這一段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古道,全程百餘公里。白陘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這也是黃圍山的一條著名風景線,她之所以著名,是她不但有美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此次只在古道稍做停留。

穿越南太行

白陘古道入口


穿越南太行

白陘古道石刻簡介


穿越南太行

念夫橋

雙底村:全村102戶人家,界於黃圍山、王莽嶺、武家灣景區中心位置,周邊景點紅豆杉大峽谷、黑茅溝、一線天等,境內自然風光優美,沿途蒼山秀水。雖不是個大村,但遍佈戶外接待站,我們隨意選了一家用餐,都是些家常便飯,但是山裡的小口蘑、豆腐、玉米糝、自家小鹹菜口味在我們的縣城裡是沒有的。這裡是我們此次徒步的起點。

穿越南太行

雙底村紅豆杉大峽谷

目的地:馬武寨。徒步穿越紅豆杉大峽谷,翻過一座大山,行程13.5公里,於下午6時到達,馬武寨(全稱馬武京寨)位於陵川縣城東南80公里處,全村89戶264人,是一個山水絕美,風土淳樸的地方。馬武寨村起源於西漢末年,當時王莽篡政,天下大亂,馬武(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在此建立山寨,依據當地險要的地形,建立了完備的攻守體系,為後來東漢王朝的建立儲備了力量。此地山上棘無刺,池中青蛙不鳴。相傳為光武帝劉秀因避王莽追趕,曾被棘牽衣而命去刺,因厭惡蛙聲聒噪而禁蛙鳴。此乃神話,但棘無刺、蛙不鳴屬實。在宏觀地勢上,馬武寨西、 北面擁連太行山主脈,東、南面俯瞰華北平原,屬於兵法中的“必爭之地”。馬武寨與多個景區毗鄰,從東北至西南分佈著王莽嶺、錫崖溝、八里溝、九蓮山、關山、黃圍山等,這些景區對馬武寨呈半圓形包圍態勢,馬武寨便不可避免的成為了中轉樞紐,成為旅遊名牌“太行山水風情遊”的拳頭產品。這裡的夏天,飄逸的雲霧常似隱似現地撩逗著山巒。馬武寨雖原始古樸,本身風景並沒多少出彩之處,但它的位置很重要,山頂公路南通關山,東北通東廟華以至王莽嶺,西通紅豆杉大峽谷,東通抱犢村,出村左是九蓮山,右是八里溝,是驢友重要的中轉站。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馬武寨村文化建設,融入了新時代氣息。

穿越南太行

村裡的文化牆


穿越南太行

古寨裡的電子商務服務站


穿越南太行

清潔車在清運垃圾


穿越南太行

村裡的寄宿制小學


馬武寨曾是鄉鎮駐地,新的房屋院落不多,都是小二層石塊或石板建築。村裡戶外都是接待站,掛滿了全國各地戶外愛好者簽名,接待站統一有公約,每位驢友住宿及早餐35元,可以洗浴,住宿比較衛生,燉土雞、炒口蘑是其特色美食。我們便在此休整一晚。

穿越南太行

一戶農家的大門


穿越南太行

小二層石塊建築房屋


穿越南太行

這是一棟石屋


穿越南太行

戶外接待站


穿越南太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戶外者簽名的旗標


【行程第二天】馬武塞——一線天——七星潭——抱犢村——八里溝

在馬武寨休整一晚,早上5:30起來洗漱,6:00吃早飯,還是農家風味。6:30出發。

第一站:七星潭。當地人稱七星譚為整個太行山脈最美的地方。此地景色窒人,卻少有人問津,每個潭都顯得山水險峻,特別是第七潭需要涉水過深淵,攀登懸崖而上。景區分佈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這裡不需多說,看圖吧!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這是一棵比較大的紅豆杉


第二站:抱犢村。這是一個只有七、八戶人家的山村,卻因其景色秀美又山勢險峻,贏得了國內外廣大戶外運動愛好者與專業攝影愛好者的青睞。 抱犢村和錫崖溝相距35公里,有一條緣山腰的羊腸小道相通,村周邊林木蒼翠,山環水繞,風景奇秀。抱犢村憑藉著和錫崖溝的銜接與古郊鄉溝通。但不同的是,錫崖溝人開山不止,到1995年從半山腰上挖通一條車的大路,抱犢村人除了在1957年和1980年代在崖壁上鑿出一些腳窩和在危險處裝了一段鐵鏈外,至今仍是晉城市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子。抱犢村不適宜開大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保護珍貴的紅豆杉的生存。抱犢以“難進難出”為特點,凡是來的人基本沒有體力馬上走回去,這倒成就了抱犢村三五個小旅館的生意。

抱犢村三面環山,依水為鄰、依山而建、密集而居。這裡的房屋是石頭、地面是石頭、圍牆是石頭,還有石磨、石凳、石灶、石槽等等。村前河谷旁的空地上是村民開墾的梯田,淳樸的山民把村莊藏在翠綠的果林裡。

抱犢的山只能用“雄、奇、秀、險、幽”來形容,似乎是當年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時,不小心在這裡摔了一下,巨大的碎石永遠滯留在了這裡,一股山泉沿著碎石的縫隙直衝而下,在這裡,你能體驗到什麼才是真正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天然的秀水滋養著抱犢一方勤勞、樸實的人民。

穿越南太行

抱犢村委會,也是石塊建築


穿越南太行

抱犢村戶外接待站


穿越南太行

前面的紅色巨石是一座天然觀景臺


穿越南太行

山泉噴湧而洩


穿越南太行

“飛流直下三千尺”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我們戲稱其為“豬八戒”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第二天沿山過谷總行程40.9公里。

穿越南太行

同行者記錄的行程


【行程第三天】抱犢村——九蓮山景區——錫崖溝

因為沒有大路通行,只能沿緣山的羊腸小路行進。

第一站:九蓮山景區。九蓮山景區位於河南省輝縣市上八里鎮松樹坪村,景區因有九峰相連,酷似蓮花而得名,由兩條峽谷和一條紅巖絕壁組成,是河南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自然獼猴保護區。景區有天壺瀑布、西蓮寺、後靜宮、天孕潭、蓮花洞、瞪眼坡等景點。進入景區,沿著水泥路而上,穿過瀑布,眼前便是瞪眼坡了,雖名為坡,其實就是一座小石山,坡長1.5公里,坡度目測在50度以上,極耗體力。

穿越南太行

羊腸道上也設有路標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半山腰的西蓮寺,香客很多


穿越南太行


穿越南太行

景區設有電梯,乘坐10元一次


第二站:錫崖溝。這是我們穿越南太行的終點站。翻過瞪眼坡,映入眼簾的是深達1.5公里的鑿山隧道,在當地司機的引導下,我們順利進入錫崖溝。錫崖溝景區位於王莽嶺景區南端四周落差1000多米的深谷之中,錫崖掛壁路與郭亮掛壁路同屬一條路,被稱為世界奇觀。由於天險阻隔,溝中二百多戶人家幾乎與世隔絕。1962年,溝里人不甘閉塞,向大山宣戰,歷時三十年,兩代人在村西絕壁上鑿出一條長7.5公里的掛壁公路,開創了中國鄉村築路史上的奇蹟,成為啟迪和昇華艱苦奮鬥、拼搏進取精神的源泉,“錫崖溝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歷史,就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發圖強,排除萬難,建設自己偉大祖國的縮影……”。大山的阻隔同時也造就了一個世外桃源,山村谷底阡陌交通,小橋流水,田畦青翠,民風純樸,自然風光秀麗,村中有一個南北走向的大峽谷,深邃悠長,峭壁如屏、砂岩如朱,一股清泉從壁間飛流而下,蔚為壯觀。村民近年來以發展旅遊為主導產業,還有部分村民靠砍採崖柏過上了較好的日子,雖然很危險,但他們靠山吃的也就是山。

穿越南太行

穿過這個隧道就進入錫崖溝


穿越南太行

七名徒步者在隧道口合影


穿越南太行

錫崖溝瀑布


穿越南太行

錫崖溝遠眺


穿越南太行

錫崖溝峽谷


穿越南太行

世界奇蹟掛壁公路


穿越南太行

錫崖溝景區


【結束語】三天的徒步穿越南太行之旅結束了。

巍巍八百里太行,從東北到西南,如巨龍盤臥。南太行更是有了水、多了綠,挺拔中突顯了嫵媚,深入其中,你能開啟上帝視角來俯瞰中華大地,灰色的山巒、綠色的樹林、淺紅色的石屋、五顏六色的野花構成了一幅幅原始而秀麗的畫卷。

久居城市的人們可能厭煩了城市的喧鬧,何不走進南太行,去呼吸芬芳的空氣、盪滌心靈、考驗毅力,從煩雜的生活中尋求一種寧靜和樂趣呢?

南太行山的魅力遲早會讓您相見恨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