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朋友圈每天都在上演大戏,每个人都在表演,展现优越:晒自拍、晒正能量、秀恩爱、晒奋斗;求安慰:比惨哭穷。观众们有人点餐、有人抬扛、有人鄙视。

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现在有许多人高喊着逃离朋友圈,亦或是对朋友圈设置看见分组、展示时间,却难以避开朋友圈的鄙视链。

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鄙视链末端

属于人人吐槽的类型:微商代购、自拍狂魔、求赞拉票、谣言鸡汤。

鄙视链的中坚力量

主流价值观的拥趸,常常站在道德高点鄙视群雄。喜欢晒娃、秀恩爱、发正能量的朋友圈,嫉恶如仇又忧国忧民,擅长把个人生活感悟抬高到道德层面。

鄙视链中的现实派

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文化派

属于鄙视链中的高层级。不屑于肤浅为伍,他们的朋友圈着重突出自己的品味和知识层次,比如阅读的书籍、看的电影、听的音乐会等等。

隐士派

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不光朋友圈中有鄙视链,各大社交平台用户间也彼此相轻相弃。

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网络的兴起也带动了网络群体的产生,人们容易在网络中找到自己愿意归属的群体。群体间的鄙视也由此爆发。

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朋友圈的傲慢与自卑

在朋友圈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创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通过发朋友圈或鄙视他人来获取优越感。但这样建立起来的优越感很脆弱,当看到别人的朋友圈时,就会瞬间崩塌。

朋友圈中的对比,你被戳中过么?

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炫耀链顶层和生活的得意者的鄙视:

“日本我都去了N次了,她居然才去,有什么好炫的。”

“吃个连锁快餐也要晒,好LOW呀。”

“就她那收入水平,提的LV包肯定是A货。”

“坐个飞机也要拍,惨不忍睹。”

“居然到现在才去欧洲,混的挺惨呀。”

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生活失意者们的自卑感陡增:

“这些人怎么像生活在电影里?”

“一线城市的生活真是精彩呀,我当初怎么就没有去闯一闯呢?”

“不是世界各地飞,就是在和大咖开论坛,曾经一个班的,现在真是高不可攀了。”

“当年一起玩泥巴的,十年不见,差距居然这么大了。”

“当年成绩还没有我好,居然都混进世界500强当中层了。”

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月薪5000的恨自己没有月薪10000,月薪10000的恨自己没房没车,有房有车的恨不能年入百万、千万。

总想在朋友圈的鄙视链中再上一个层级。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只能通过鄙视下一级,获得短暂的优越感。

朋友圈的很多行为都是人们在寻找和建立自尊的一种方式。

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朋友圈之所以能激起你各种不良情绪,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建立“安全型的自尊”。简单来说,就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而不是过分同外在标准比较。

朋友圈中的傲慢与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