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將領中的湯恩伯為什麼被稱為“中原王”?

天翼用戶58944

湯恩伯在國民黨將領中非常有名,抗戰中曾參加過臺兒莊戰役、徐州會戰、隨棗會戰、武漢會戰、豫南會戰和豫湘桂戰役,是有名的抗日名將;國共內戰期間,湯恩伯曾任第一兵團司令,進攻山東解放區,第74師師長張靈甫就是他的部下;1949年初調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負責長江下游及上海防務,失敗後退往臺灣,1954年死於日本。

大家都知道湯恩伯是蔣介石親信,其實他並不是黃埔出身,而是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是蔣介石的校友;另外湯恩伯是浙江金華人,屬於蔣介石的浙江同鄉,湯恩伯與蔣介石的私人關係大體如此。

1940年代初,湯恩伯以31集團軍總司令身份駐軍湖北、河南一帶,先是歸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指揮,後劃歸蔣鼎文的第一戰區,湯還兼任了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和黨政分會主任等職,其司令部設在豫中葉縣。因湯恩伯長期在位於中原腹地的河南駐紮,掌握黨政軍實權,所以後世將其稱為“中原王”,這個稱呼流行於大陸的書籍報刊,目前在臺灣及海外還未發現有此說法。

關於湯恩伯在河南的情況,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評價。

一、肯定說。

據當地地方史料記載,湯恩伯駐軍葉縣期間,修公路、建農場、開工廠、建公園、辦報紙,將葉縣建設成當地的一座中心城市。除此之外,湯恩伯還設立了一所魯蘇豫皖邊區學院並自兼院長,學院分大學部和附中部,學員全部免除食宿和學習費用,收容了數千名淪陷區失學學生在此深造,許多當年的學生對湯心懷感恩,念念不忘。

二、否定說。

持此說者認為湯恩伯軍紀敗壞,在中原大地橫徵暴斂,無惡不作,以至於老百姓將“水旱蝗湯”並稱為河南“四害”。但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河南人所說的“湯”並非指湯恩伯,而是土匪,據《中國農村經濟關係及其特質》一書考證:“河南人民叫土匪為‘老湯’,不知是什麼意思,他們提起了‘老湯’,就談虎色變。”

曾任湯恩伯上司的李宗仁對其在河南的所作所為也頗有微言,他在《李宗仁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他在河南時,除辦大學之外,還圈定民地數千畝,創辦什麼“傷殘將士農場”。……他又不恤民時,徵用民工,大興土木,修建其大學,建築材料則就地徵集,人民住宅、祠廟,甚至祖塋上的磚石都被挖掉,弄得民怨四起。

其實,人都是多面的,湯恩伯當然也不除外。


民國年間那些事

湯恩伯實力崛起

南口戰役後,湯恩伯的十三軍和一起北上的關麟徵五十二軍組成第二十軍團,湯恩伯擔任軍團長。1938年初,十三軍把老家底第四師和八十九師全部調歸新組建的八十五軍,後來東北軍馮佔海的九十一師加入該軍序列,這三個師構成了湯恩伯擴編的第一個軍。

五十二軍徐州會戰後就離開了湯集團,剩下的兩個軍中,特別是王勁哉的一二八師,因為怕被湯恩伯吞併,直接找機會帶部隊跑湖北了,在仙桃一帶擁兵自重,割據一方,誰的帳都不賣。新成立的一一零師,在隨後的整訓中,戰鬥力和裝備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並在很快時間內實現了中央化。湯集團擴編的第二個軍九十八軍。但是這個軍存在的時間很短,他的193師成為湯集團後來的主力師之一。著98軍的裁撤而併入13軍。在豫中會戰中湯集團的六個主力師都是在抗戰中身經百鍊的老部隊。除了這六個主力師,每個軍還有一個預備師。

而期間李宗仁對於湯軍“逡巡不進”之說,隨著近年來一些史料的展開被揭開部分端倪,很多學者認為湯恩伯是歷史上被長期嚴重邊緣化的將領。白崇禧也曾承認湯軍團長掃清外圍之敵後增援臺兒莊,內外夾擊是取勝之本。而且事實上也派出了援軍增援川軍王銘章部,可是孫震的22集團軍敗的太快,拋下5000多人兩個師的殘部歸王銘章指揮防守藤縣更是丟車保帥之舉,還謊報軍情說車站在手裡,結果湯部一個團在車站沒展開被日軍吃掉,從南口戰役到漳河阻擊,再到臺兒莊,無不是及其慘烈的惡仗。湯恩伯就不止一次的說,誰覺得這個仗不好打,讓他來打;誰覺得這個苦吃不了,讓他的13軍來吃。

隨棗會戰爆發,湯恩伯擔任31集團軍總司令作為戰區機動部隊,已經成為日軍眼中的國軍勁旅。此時這個集團軍有兩個軍四個師約四萬人。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以身殉國。然而即便如此,湯恩伯指揮三十一集團軍將日軍四十師團一個聯隊在湖陽鎮團團包圍,幾乎將其全殲,棗宜會戰,三十一集團軍共傷亡14892人,斃傷日軍不下5000人。

湯恩伯大力收編雜牌,隊伍迅速膨脹,成為中原名副其實的大實力派

1942年初,衛立煌被撤職,湯恩伯擔任一戰區副司令長官。該年夏天,湯部發動了夏季攻勢以及策應浙贛會戰。湯恩伯經營蘇魯豫皖邊區四年之久,切斷魯南八路軍和華中新四軍的聯繫也達四年之久。給陝北延安方面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湯恩伯大力對邊區的各種武裝的收編,番號七七八八最多時竟然達到58個縱隊,然後每個縱隊最多不過是三四千人,甚至有的縱隊只有一千人和幾百人。這些收編的雜牌中的雜牌多數沒有組織,紀律相當渙散。如果生存受到挑戰要麼投敵要麼一鬨而散,湯恩伯的收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這些人投向日軍,對於中共也起到防範的作用,可謂一箭雙鵰。問題在於,一戰區是最大的戰區,供養的兵力是各戰區最多的。這也在側面加劇了黃泛區的民眾負擔。

河南的災荒使得原本供應不足的問題被放大,水旱蝗湯是當時流行的一種說法,作為重慶直接掌控的一支戰略機動力量,數十萬大軍就地補給也成為必須,給河南省政府帶來了很大負擔。恰逢趕上花園口決堤後導致的河南蝗災旱災,再加上部分國軍將領中飽私囊,橫徵暴斂早不是什麼稀奇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眾負擔。湯部雖然發動救災,湯部放糧268萬斤,提倡官兵節約糧食700多萬斤,併為春荒貸麥,共貸出500多萬斤。另外還從皖北運糧千石,師團以上收養災童,每軍達100-200名。但是災民數量龐大,連國民政府也無心顧及,雖然無法根本上解決災情,但事實上還是起到了一些作用。

然而,在經過1944年的豫中大潰敗以及“水旱蝗湯”的劣名之後,這些雜牌就帶來了更大的麻煩,在日軍進攻下紛紛解體,湯恩伯的名聲從1942年開始走向反面,他的兵權則在1944年遭到了一次致命性的打擊。1944年日軍調動中國戰場上的所有軍事力量發動了“一號作戰”。在這場貫穿中國南北戰場的會戰中,河南駐軍首當其衝。在這關鍵時刻,第1戰區卻對敵情判斷作出了致命的錯誤指示,導致日軍大迂迴成功,先是攻佔許昌,重創暫編第15軍,隨後以機械化部隊一路西進包抄河南守軍後路。

此時正打算在嵩山地區伺機反擊的湯恩伯自亂陣腳,為免被圍,他不得不下令後撤。大軍未戰就撤,一時軍心渙散,紛紛爭搶著向伏牛山區轉移。第1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本想依靠湯恩伯兵團阻擋日軍,不想湯兵團卻率先後撤,蔣氏見無法續戰,在與日軍稍事接觸後也下令撤退。就這樣,整個第1戰區各路部隊呈現出“兵敗如山倒”的一幕。湯恩伯和蔣鼎文的部隊在退往豫西途中,遭到當地鄉民、土匪以及民團的截擊,損失相當慘重。豫中會戰慘敗後,蔣介石大為震怒,當即下令撤了蔣鼎文和湯恩伯的職。湯恩伯就此落馬,湯恩伯兵團從此一分為三,再也不復當年風采。

客觀的說湯恩伯部能長期佔據河南這個歷史上的中原逐鹿之地,手握重兵還是打了一系列仗,尤其是如慘烈的豫中戰役的舞南阻擊戰等一些硬仗和苦仗,南口會戰後被日軍稱為抗日鐵漢。1941年1-2月間,參加的豫南會戰,重創日軍。華北日軍對湯恩伯銜恨甚深,以湯恩伯部為天字第一號大敵。因此還是有實力和抗日功勞的,到了今天我們要功過客觀看待。


尋木之旅

因為湯恩伯晚年連戰連敗的經歷,導致了很多人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做常敗將軍,很多人都以為湯恩伯只是靠蔣介石的寵信才爬到了高位的,其實只是一個繡花枕頭而已,但是實際上是如此嗎?我們來看一下湯恩伯在抗日時期的戰績就知道是不是如此了。


湯恩伯在抗日戰爭中的真實戰績

湯恩伯因為臺兒莊大戰而被李宗仁大罵,但實際上當時的湯恩伯帶領著士兵們遊走在臺兒莊外圍,為臺兒莊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給日本人進行了重創,所做出的貢獻可謂居功至偉。

在後來幾年的作戰裡面,湯恩伯成為了國軍中日本人的頭號大敵,當時日本人給所有的中國軍隊做了一份清單,排列部隊等級,其中最為日本人所頭疼、級別最高的是甲級師,當時中國軍隊中能入日本的法眼排列到甲級的師寥寥無幾。


其中湯恩伯所帶領的部隊,手下的師全都被日本人評為了甲級,由此可見湯恩伯所帶領部隊的強大戰力,甚至湯恩伯還一度成為了日本軍隊的頭號大敵,對其咬牙切齒無比。


湯恩伯軍隊的惡劣軍紀

但是湯恩伯的軍隊戰力強大卻並不意味著湯恩伯部隊的軍紀是好的,當時國民黨內部有著不少人都親眼看到了湯恩伯部隊對後勤物資吃拿卡要、以此倒賣錢糧的情況,這種行為在湯恩伯的部隊裡面,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但是在行軍的過程中,湯恩伯的部隊卻不敢有絲毫的差錯,因為在行軍打仗過程中,湯恩伯是靠著殺來維持部隊的整肅的,部隊犯了小錯,直接殺軍官,小錯再犯的話就會直接殺了士兵,正是靠著這種鐵血的手段,湯恩伯的部隊才有這麼強大的戰力,但是在不打仗的時候,情況就大大不一樣了。

湯恩伯在戰爭後期駐紮河南的時候,從對百姓們的騷擾來說就可見一斑,當時凡是湯恩伯部隊沿途的村莊基本都會受到湯恩伯的掃蕩,糧食是要搬走的,為了解決手下士兵們的生理問題,湯恩伯的部隊還會把村莊裡面的男人都趕出村外,留下村裡面年輕的女人,然後就開始了他們形同日本人的惡劣行為。


從這一點上來看,湯恩伯的部隊對百姓們的傷害和日本人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湯恩伯的部隊們看來就不一樣了,他們覺得我們是來幫你們打日本人的,佔用一下你們的女人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因為湯恩伯而餓死的河南百姓

在河南大災荒的時候,百姓們的口糧嚴重不足,能不能活過明年都不知道,但是這個時候湯恩伯的部隊也面臨了嚴重的口糧問題,他派出手下的部隊們,到河南的各個村莊裡面大肆掃蕩,拿著槍進入村莊裡面搶百姓的糧食。


最終導致了河南無數的百姓因此餓死,其中直接被餓死的百姓就有300萬人,還有流亡中因為各種原因死亡的百姓又有200多萬人。

雖然並不都是湯恩伯的所作所為導致的,但是湯恩伯搶奪百姓們的口糧卻是這場大災難的罪魁禍首,當時湯恩伯倉庫裡面所積存的糧食堆積如山,這些都是從百姓的手中搶奪來的。

因為吃不完,所以湯恩伯又派手下們把大部分糧食都倒賣了出去,由此收穫到了巨量的金錢,後來河南災荒的嚴重性驚動了全國百姓和蔣介石,蔣介石當即派湯恩伯用糧食賑濟百姓們的時候,湯恩伯拿出了從百姓們手中搶奪而來的糧食發給百姓們,但是這個時候的百姓已經餓死的差不多了,再拿出來又有什麼用呢?

當時河南的老百姓們痛恨湯恩伯不亞於日本人,因為湯恩伯而死的人比死在日本人手中的人還要多得多,所以他們當時把湯恩伯稱之為了河南的四害,水旱蝗湯,最後一個說的就是湯恩伯。


湯恩伯之所以被稱之為中原王,原因就是當時他主掌河南的軍政大權,在當時的河南是真正說一不二的人物,河南在古時又被稱之為中原,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了中原王這個稱號,其中不乏湯恩伯自己個人的自譽,當時在重慶的蔣介石聽完了湯恩伯這個稱號後,是極為不開心的,覺得湯恩伯太過於的高調。

所以說這就是湯恩伯中原王名稱的由來,湯恩伯在抗日戰爭中所做出的貢獻是無法否認的,從這方面來說他是一個抗日的英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他卻並不值得我們的尊敬,因為英雄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人,是為百姓們抗擊外敵支撐起半邊天的人,而湯恩伯呢?他有著這樣的能力,但是他在抗擊外辱的時候,卻選擇了禍害一地的百姓,在打日本人的同時不忘壓榨百姓們的血汗,如果每一個人都是這樣,那我們的抗日還有什麼樣的意義?難道抗日就是為了打跑一個敵人,然後把自己陷入血深火熱的地獄嗎?從這方面來說,我個人認為湯恩伯是不值得我們敬佩的,甚至還應該受到我們的唾棄。


孤客生

國民黨二級上將湯恩伯,是一位頗具爭議的抗日名將。有人說他是軍事天才,是“抗日鐵漢”,卻又有人罵他不過是一庸才,給他取名“長腿將軍”。


七七事變後,湯恩伯在南口戰役中重創日軍,被譽為“抗日鐵漢”。臺兒莊戰役是湯恩伯的得意之作。在戰役中湯恩伯與友軍第二集團軍配合,成功擊退日軍,是取得臺兒莊大捷的關鍵戰鬥。隨後的隨棗會戰、冬季攻勢和棗宜會戰,湯恩伯連戰連捷。被日軍視為大敵。1939年在隨棗會戰中,湯恩伯重創日軍,岡村寧次稱使日軍受到“殲滅性打擊”。1941年的豫南戰役,湯恩伯再次重創日軍,日軍稱之為“天字號第一大敵”。1945年參加桂柳會戰,收復桂林。日本人稱他所率第31集團軍是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在豫南戰役後,湯恩伯打敗我黨彭雪楓的所率隊伍,得意之下他自號“中原王”。這就是他“中原王”的來歷。




然而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抗日名將,名聲卻並不光彩。原因何在?1947年,湯恩伯任第一集團軍司令,參加對山東解放區的進攻。5月,他所部國民黨第一王牌部隊整編74師被粟裕全殲。蔣介石氣急敗壞,把他一腳踹到在地,一邊罵他蠢豬一邊用手杖打。這是湯恩伯軍事生涯最大汙點。1949年的上海戰役,湯恩伯所率主力再次被殲,從此他就被蔣介石棄用。


滄海歷史春秋

湯恩伯,浙江金華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黃埔系骨幹將領。湯恩伯的一生和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歷經東征,北伐,剿共,抗日,內戰。如果單單隻看抗日的戰績,湯恩伯還是挺不錯的,日軍就稱他是“中國最可怕的男人”,也正是因為抗日時期的表現,他才得以封疆河南,被稱為“中原王”。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湯恩伯率領自己的部下參加了南口會戰,棗宜會戰,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隨棗會戰,豫南會戰等一系列抗日會戰,在這些戰役中湯恩伯盡了一個軍人的職責,他被日本軍方視為“天字第一號敵人”,日本人對他恨之入骨。

由於他在抗日戰場的優秀表現,蔣介石曾調他鎮守河南,因為河南在中國地理位置上是中間位置,所以別人稱他“中原王”。湯恩伯也不傻,他趁著這個機會大力擴充自己的部隊,徵收軍糧,使得河南的老百姓根本生活不下去,當時河南又天災頻發,百姓就把湯恩伯和天災並列稱為“湯蝗水旱”,可見湯恩伯部毒害之深。


湯恩伯的一生進入河南算得上是一處敗筆,因為河南使他名聲有虧,但他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還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他的大力抗日,奮勇殺敵給日軍帶來了重創,我個人認為這位“中原王”還是功大於過的。


一樹梅花一放翁

沒有聽說過湯恩伯被稱為「中原王」。既然有人這樣稱呼他,想必是因為他在河南經略多年,帶甲數十萬,官高權重,影響深遠。

中原是一個地域概念,指古代華夏族分佈的區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搖籃和核心,同時也被視為天下的中心。在古代,中土,中州,華夏等概念,指的都是中原。中原隨著華夏文明的融合而發展,現在指以河南為核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在夏、商、西周和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先先後後產生了大大小小數十個諸侯國。被稱為百國之地。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者遷都於中原。中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從古至今,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只有逐鹿中原,才能奪取江山社稷的說法。

晚清到民國的200年中,在全世界範圍內,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全中國範圍內,中原人民苦難深重,災害頻發,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原人民就是中華民族的代表,中原人民的生活狀況就是中華民族生活狀況的縮影。

上個世紀中期,在中原地區的核心區域河南,先後有「水旱蝗湯」四大災害肆虐,居民九死一生。

1938年6月9日,蔣介石下令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企圖阻止日寇南下。滔滔洪水淹沒了44個縣,受災面積29000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000萬人,直接死亡89萬人。這場災害造成的惡劣影響、嚴重傷害和生態,直到1949年以後才得到緩解和消除。

1942年到1943年,河南大旱,夏秋兩季大部分絕收。大旱之後又是蝗災,饑荒遍及110個縣。據估計,全省1000萬人口中,有300萬餓死,有300萬逃荒。逃荒的人中,病死,餓死,扒火車摔死,軋死的不計其數。現在看當時的資料,真的是慘不忍睹。

繼水災、旱災、蝗災之後,第四種災害就是湯恩伯。前三種災害都是天災,只有最後一種是人禍。1930年代末開始,湯恩伯任魯蘇豫皖邊區黨政委員會主任兼總司令,瘋狂擴軍。三十多萬大軍絕大部分依靠大災後的河南供養,只有橫徵暴斂,對人民是雪上加霜。

由於擴充和收編,大軍急劇膨脹,教育和訓練無法跟上,軍隊素質良莠不齊,違反軍隊紀律,坑害百姓的事情時有發生。水旱蝗湯四大災害的說法不脛而走。有人說:「豫民何辜?遭遇此獠。」

對於蔣介石,國民黨,中華民國,湯恩伯都是有功勞的。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就是他率部攻陷中華蘇維埃首都瑞金。

對於中華民族,湯恩伯也是屢立戰功,被日寇視為心腹大患。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中,正是因為他率領生力軍投入,才一舉改變了戰場態勢。在隨棗戰役中,他率部給日寇予「殲滅性打擊」。南口戰役,漳河戰役,徐州撤退,武漢會戰,棗宜戰役,豫南戰役,湯恩伯都打得有聲有色,表現不俗,得到國共兩黨的肯定。

抗戰勝利後,湯恩伯聲望一落千丈。指揮內戰方面,他先是在重點進攻山東時損兵折將,後是10多天就丟了上海。為人處事方面,因為揭發親共言論,導致恩師陳儀被槍斃,他背上「賣師求榮」的罵名不得自拔,時刻承受著良心的譴責。

「賣師求榮」雖然為人不齒,比起給中原人民帶來的苦難和犧牲來,那還是輕的。所以,「中原王」云云,應該是貶義。


柳如嫿

國民黨中派系眾多,有中央軍、西北軍、東北軍、桂軍等等,但蔣介石的中央軍裡面也有三大派系,這三大派系分別是陳誠系、湯恩伯系、胡宗南系,其中湯恩伯更是被譽為“中原王”,和“西北王”胡宗南齊名。



而湯恩伯能盤踞中原,統治麾下幾十萬人馬,這離不開他抗戰初期的表現。在臺兒莊大捷中,湯恩伯率領第20軍團英勇出擊,使日軍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蔣介石為其頒發了青天白日勳章,後來湯恩伯也因為在臺兒莊中的表現被升為第1戰區上將副司令官。



就這樣,湯恩伯逐漸成了盤踞中原的一大勢力,手下擁有5個集團軍,近四十萬人馬,成為了河南的軍政要員。在這種情況下,湯恩伯積極發展黨羽,籠絡手下,勢力在河南一帶可謂是第一人,所以“中原王”的名號便由此而來。



而湯恩伯在主政河南期間,有著中原王之稱的他卻沒有造福一方百姓,反而讓當地人充滿厭惡,流出了“水旱湯蝗,河南四荒”的惡名。做為國民黨中的老資格將領,這位中原王唯一值得回憶的大概就是血戰臺兒莊那段歲月了。


風流倜儻張四少

湯恩伯的22集團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下,參加了臺兒莊和徐州戰役。由於湯恩伯部是蔣糸主力部隊,裝備很好,戰鬥力又很強。在臺兒莊戰役中,為保存自已的實力,他在對日作戰中,不作正面的抵抗,而是轉移到後方山地。待臺兒莊大局已定,他又從山中殺出,給了日軍致命的一擊。他的這種作戰風格,頗為日軍忌彈。1939移駐河南以後,湯恩伯部由於大肆收編地方土匪擴充實力,河南又地瘠民貧,軍費開支就十分困難。這些部隊就大肆搶劫當地百姓解決給養,以致民怨沸騰有“水旱蝗湯,河南四荒"之說。1944年,日軍發起豫湘桂戰役。河南竟發生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葩現象:河南當地百姓不協助國民黨政府軍抵抗日本侵略軍,而是大批農民拿起農具和武器,到處襲擾湯恩伯的部隊。湯恩伯幾十萬軍隊在河南戰場一觸即潰,既有戰場指揮原因,更有多年害民失民心的因素。


弈海飄流

湯恩伯是個農民出身,從小愛替人打抱不平,後面因為得罪了官家,所以投軍,但是幸運的是,湯恩伯得到當時師長的賞識,所以送湯恩伯去日本留學,留學歸國後一直從事軍事教育工作,後面在張治中的提拔下,快速提升。



抗日戰爭爆發時,湯恩伯也只是全國一百多位軍長中的普通一員,但是經過南口、子洪口和臺兒莊三役後成為全國皆知的名將,此後長期在河南與日軍大打拉鋸戰,並發展出中央軍三大派系中的“湯系”集團,號稱“中原王”。




風150138465

湯恩伯所部中央軍嫡系部隊,抗日戰爭爆發後,劃歸李宗仁任司令長官的第五戰區指揮 ,參加了臺兒莊戰役和徐州會戰 ,山東和蘇北淪於敵手後,湯恩伯率22軍團西移至河南,從1939年到1944年,一直混在中原大地上。

1940年任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第31集團軍總司令。由於李宗仁對中央軍基本無管束權 在河南湯恩伯已經成了掌握軍政生殺大權的一方諸侯,開始瘋狂擴軍,試圖建立自己的軍內體系,不過也讓蔣介石有所猜忌,豫湘桂戰役國軍大敗後,老蔣就動手拆他的體系,連起家部隊13軍都不給他指揮了。

由於盲目擴軍,湯部軍紀非常敗壞 ,河南本身就是個人口多經濟差的大省 ,中日雙方几十萬大軍雲集此地,造成民眾更加困難。馮小剛的電影《1942》描繪的就是這段歷史 ,“水旱蝗湯,河南四荒”就流傳自此,湯恩伯對這場大饑荒是有責任的。

中原王這個詞倒不常見,應該是仿自胡宗南的“西北王”吧 , 但是論起蔣介石的信任,以及給予他們兩人的權力,湯恩伯顯然略遜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