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對著玩偶自言自語,泛靈心理你瞭解嗎

孩子总爱对着玩偶自言自语,泛灵心理你了解吗

在鄉村茂密森林的深處,隱藏著一隻愛打瞌睡的胖“怪獸”多多洛,它擁有柔軟毛茸的腹部供孩子們休憩。可惜的是,只有小梅和小月可以看得見它,其他村民既看不見多多洛,也看不見奔跑的黃貓公交和一夜成長的大橡樹。

這是經典動畫片《龍貓》中的橋段。在導演宮崎駿的作品裡,世界總帶有一絲泛靈論的色彩,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情感和靈魂,森林中也充滿了未知奇異的精靈怪獸。最重要的是,這個奇妙的世界只有孩子知道,而在成年人眼中,世界顯得平平無奇,連呼嘯而過的黃貓公交車也不過成為夏日傍晚偶然刮過的一陣大風。

孩子总爱对着玩偶自言自语,泛灵心理你了解吗

當人們感慨於導演豐富的想象力時,卻不知道,在孩子們的心中,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將此稱之為泛靈心理

皮亞傑先生在他的著述《兒童心理學》中提到了孩子們的世界觀,他認為幼童無法區分思維與物質的區別,也無法區分出生命與非生命體,在他們心中,星星月亮也是能思考有感情的生命。這便是孩子們的“萬物有靈”思維,也即泛靈心理。

孩子总爱对着玩偶自言自语,泛灵心理你了解吗

對幼兒來說,事物的名稱乃是物理地附著在事物上面的;夢是在床上默想出來的微小的物質的動畫片;思想是一種音調。

——讓·皮亞傑《兒童心理學》

你家寶寶會這樣嗎?

孩子总爱对着玩偶自言自语,泛灵心理你了解吗

有時,家長們會看到自己的孩子獨自和洋娃娃聊天,如果發生在半夜三更,不免還會引發詭異的聯想,其實這只是孩子們的泛靈心理在作怪。當然,小趴知道很多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也會和玩偶聊天,不過兩者的區別在於,擁有泛靈心理的孩子是真的無法區分開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物質,這並不是想象。

由於很多家長並不瞭解這一心理,有時會將孩子們的某些表現簡單地歸納為任性不懂事。比如當大人弄壞孩子的某個玩具時,本以為只要重新再買一個就可以了,誰知孩子們堅持要原來那個,併為此大哭大鬧。只因在孩子心中,這個玩具已不再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出的商品了,而是一個有情感的獨立生命,它可能有自己的名字,甚至有自己的故事。

不過,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他們會漸漸懂得區分物質與思維,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但在此之前,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尊重孩子們心中的奇妙世界,不要簡單粗暴的否定他們。

孩子們的世界邏輯

孩子总爱对着玩偶自言自语,泛灵心理你了解吗

皮亞傑先生曾舉過一個例子,或許可以用來解釋泛靈心理背後的邏輯。他說曾有一個6歲男孩稱自己出生後才有了太陽,因為在他出生以前並不需要陽光。

這一說法反映出一個事實,孩子們總會想辦法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無論他們的想法有多荒謬。然而由於缺少人生經驗及專業知識,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更多地只能從自我出發,以己推人。

還記得之前新聞中被自行車鏈條卡住的小男孩嗎?解救他的成年人打算將鏈條剪斷,但男孩卻大哭著說:“不要剪鏈鏈,鏈鏈會痛。”這種會痛的心理同樣來自於自身,因為曾有過疼痛的經驗記憶,便會推論出其它事物在相同情況下也會疼痛。同樣的,對生命的觀念也會被代入到其它事物中,因此,將長得很像人的洋娃娃當做有生命的物體也不是很難理解的事了。

泛靈心理還能這麼用

孩子总爱对着玩偶自言自语,泛灵心理你了解吗

網上有很多育兒理念建議爸媽擅用泛靈心理幫助孩子學習教養。比如當孩子大吵大鬧時,可以跟他說:“你看你吵著安妮(某個洋娃娃)睡覺了。”這樣孩子就會安靜下來。

不得不說,這種育兒理念實在太理想化了,可能對部分孩子是適用的,但也有一些成熟的孩子會看出家長在戲弄他們。即使他們相信了,未必會因為一個有生命的洋娃娃變得多麼懂事得體。

孩子总爱对着玩偶自言自语,泛灵心理你了解吗

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有一次導演組偷偷在一些小動物和玩具後面安裝麥克風,讓工作人員遠程說話,營造出小兔子、小喇叭都會說人話的假象。雖然手法並不是很高明,但大部分孩子都接受了這個事實,不過會說話的玩具車被嗯哼打了,會說話的狗把neinei嚇哭了,Jasper雖然和會說話的擴音器聊得愉快,卻也要提出讓擴音器變魔術的頭疼要求。

事實證明,利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會得出各種意料之外的結果。

放大泛靈心理的積極影響

泛靈心理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階段,如果家長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其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1.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孩子對世間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2~4歲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所以家長每天都能收到各種各樣的奇怪問題。

如果家長用標準答案“正經”地回答孩子,2~4孩子的認知水平難以理解複雜的原理。

如果家長無視這些問題,孩子得不到家長的回應,這將大大打擊探索世界的熱情。

如果粗暴地敷衍孩子,“去去去,跟你說了也不懂。”孩子可能不再提問,但也失去了對事物的好奇心。

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用擬人化的回答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為什麼有時候下雨、有時候天晴呢?”“寶寶會哭、會笑,天空爺爺也有喜怒哀樂呀!”

面對孩子的發問,家長耐心地回應來滿足TA 的好奇心,同時也刺激孩子語言技能的提高。

孩子总爱对着玩偶自言自语,泛灵心理你了解吗

2.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既然孩子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生命,那家長就和孩子將這場戲演到底吧!

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培養同理心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有助加強對個人和他人意願、情緒的理解,增進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很多孩子逛公園時,喜歡踐踏草地或隨手摘花,家長可以說:

“你踩在小草的身上,小草會痛的!”“你把小花摘下來,它就找不到媽媽啦!”

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用孩子理解的語言表達,才是聰明家長施加教育的好方法!

避免泛靈心理的消極影響

泛靈心理是一把雙刀劍,家長要儘量減少泛靈心理對孩子產生的消極影響。

1.避免恐怖的畫面、嚇唬的語言

受泛靈心理的影響,加上認知能力有限,三四歲孩子很難分清楚想象和現實。

家長儘量避免孩子見到恐怖的畫面、聽到恐嚇的語言。

不要嚇唬寶寶說:“怪物來抓你啦!”同時,挑選適合寶寶年齡、沒有恐怖情節的繪本和視頻。

孩子总爱对着玩偶自言自语,泛灵心理你了解吗

2.正確看待孩子遇到的挫折

孩子犯錯或遇到挫折時,家長要避免利用泛靈心理來推卸責任或安慰孩子。

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哪裡磕了打哪裡”模式,對孩子是一時的安慰,但孩子的性格容易變為不辨是非、推卸責任。任何事情發生了,TA 會認為“都是別人的錯,不關我的事情。”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可以幫助孩子回顧事發經過,找到原因和解決方法、避免相似問題。

在幼童泛靈心理這個問題上,至今仍存在許多的爭議。但大部分人還是相信,孩子們眼中的世界確實和成年人的有所不同。具體不同在哪裡,也許就因人而異了吧,不知道你的寶寶是怎樣看待這個世界的?不妨在留言區分享給大家哦!

孩子总爱对着玩偶自言自语,泛灵心理你了解吗

大家都在看

孩子总爱对着玩偶自言自语,泛灵心理你了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