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率領70萬大軍攻打東吳,為什麼不讓諸葛亮隨軍

諸葛亮感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把劉備東征最好的結局預估為“必不傾危”,這態度算是動搖不定。

劉備率領70萬大軍攻打東吳,為什麼不讓諸葛亮隨軍

史料,孔明和趙雲都是直接進言反對出兵東吳的,所以劉備才沒帶上孔明,菜鳥關興張苞都做了將軍也不給趙雲機會,勉強帶上他也只他搞後勤。劉備打仗本就不常帶孔明,漢中之戰孔明留守成都,入川也是後期才調孔明率兵入川。孔明和趙雲都是直接進言反對出兵東吳的------------《雲別傳》趙雲的確曾進言反對出兵東吳,並且留下督江州。

劉備率領70萬大軍攻打東吳,為什麼不讓諸葛亮隨軍

也有說當時諸葛亮並未反對劉備出兵只是後來擺脫自己的關係才有反對出兵這一說。但從他們的一貫表現來看,反對出兵東吳的可能性高達八成以上-------------一則反對出兵不代表,因為反對出兵才被留下,比如劉備打仗本就不常帶諸葛亮

劉備率領70萬大軍攻打東吳,為什麼不讓諸葛亮隨軍

二則這個八成表示一定的質疑,尤其對戰略眼光這點,當時表面上曹丕砍了劉備使臣與孫吳交好,實際上曹魏的軍事壓力主要還是在孫吳身上,乃至劉備可以放心的東征,總兵力原本就勝於劉備的孫權卻不敢拍數萬部隊追擊劉備

如三國志所陸遜說“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魏軍果出”,也就是說戰術上劉備打的一塌糊塗(但這點事先不可預料),但在戰略上未必不可取,孫權當年就利用曹進軍漢中而迫使原本打算破臉交戰的劉備割地求和,即使全軍覆沒孫權也不敢貿然追擊。從劉備入蜀起直到魏國統一三國,魏國就是最強勢的一方,吳蜀必須抱團才能避免被魏國消滅,看不到魏國的強勢,就是劉備的戰略失誤,當然這主要源於他稱帝后信心爆棚,已經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裡了,自然更不會怕曹操的兒子了,一個隱忍了幾十年終於出頭。一個隱忍了幾十年終於出頭了,偶爾迷失一下方向很正常,只不過他這一次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大到他付不起,他兒子幫他付也付不起,本來漢中之戰後,蜀國實力是強於吳國的,比魏國也差不了多少,關羽一丟荊州,蜀國就已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了,這時候還要主動出擊,說是作死也不為過。

隆中對已經跟劉備說了,你光復漢室在聯合東吳的前提下,結果呢?沒有意識到聯合東吳的重要性!

劉備率領70萬大軍攻打東吳,為什麼不讓諸葛亮隨軍

首先諸葛亮的定位就是,像蕭何不像韓信,像管仲不像樂毅,雖然他既是政治家也是軍事家,但論用兵能力明顯不及韓信和樂毅,論謀略他也不如張良,是最頂級的政治家,一流的軍事家,頂級的戰略眼光準一流的軍事指揮能力,在軍事上最合適的定位是參謀長,是一流的謀士但不是最頂級的。孔明在劉備時期軍事活動為性質較雜包括外交拉援(赤壁),率領偏師(入川),後勤(漢中),在劉備死後則為統帥,此外諸葛善練兵治軍,陳壽也評價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劉備率領70萬大軍攻打東吳,為什麼不讓諸葛亮隨軍

軍師則要求面面俱到,統帥是決定大方向和拍板的,最主要的是要果斷,軍師則必須查遺補缺,最主要的是高智商和細心冷靜,無論是統帥和軍師,諸葛都不是最頂級的。參謀長是相對現在的職位來說的,除了最後拍板,統帥的其他任務他都必須比統帥做得更好,對智力和專業知識有極高要求。

事實上按照現代戰爭中的職位標準,所有作戰計劃都是由參謀部擬定的,參謀長的重要性不亞於統帥,好比皇帝可以無能,只要在無能的同時,別管太寬就行,宰相卻必須有能力,如果宰相無能,對國家的影響比皇帝無能還要大,當然換個宰相比換個皇帝要容易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