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皋文藝|走進1643年的春天,他們感慨萬千……

文化如皋又傳喜訊

如皋初中教師郝明智

(南通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學高級教師)

出新書了!

東皋文藝|走進1643年的春天,他們感慨萬千……

這本《走進1643年的春天》也引發瞭如皋五位“才子”生出諸多感慨,並揮筆成文。

他們發現了啥

他們感悟到啥

一起來感受

1

丁山燕:用智慧之犁深耕教育沃土

東皋文藝|走進1643年的春天,他們感慨萬千……

明智所著歷史文化散文集《走進1643年的春天》業已付梓,不久將會與廣大讀者見面。一次沙龍閒暇之餘,他託我寫些感想,我便隨口應承下來。旋即又有一絲悔意,一是自己離開教育戰線多年,平素關注文學類作品的熱忱式微,怕是難免因說外行話而貽笑大方;二是隨著工作的不斷變動,自己也迎來一波又一波新的挑戰,需要學習研究的課題很多,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也不少,需要貫徹落實上級精神並結合當地實際通盤考慮的戰略性決策更是馬虎不得,現在著實很少有時間坐下來完整讀一本散文集或長篇小說。但是,當年對文學的追求、對教育的情懷驅動著我,使我充滿激情讀完這二十餘萬字。此時,方有如釋重負、如飲醍醐、酣暢淋漓的舒適感。

由於對當下的文學鑑賞(批評)理論比較生疏,要想讓我對整本書進行高屋建瓴的評判,那是力所不逮的,故而僅就具體的篇目進行“碎片式”的羅列——

作為本書的開篇作與代表作,《走進1643年的春天》以如水的情懷,歷史的眼光,個性的視角,溫潤的筆觸,向讀者展示了全國文明城市、世界長壽養生福地、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如皋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通過董小宛那雙慧眼,消失的摩訶山、邱公祠、寒碧樓、狀元坊巍然屹立,大成殿、迎春橋、文昌閣、定惠寺、靖海門風采如初,絲毯、木偶、印刻、盆景的魅力歷久彌新,豆腐、蟹黃包等各類小吃也是餘香滿腹而三日不絕……我們真切觸摸到了大明帝國黃昏之際如皋的文治與昌明、輝煌與夢想。

《有一縷香,在心中飄蕩》以“藿香”為行文的載體,短短的四千文字橫亙三十載的崢嶸歲月,字裡行間飽蘸著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摯愛,對童年時光的無盡唏噓與感慨,對優秀教師英年早逝的無限嘆惋……對一切美好事物進行了熱情謳歌,對“美”的被毀滅表達了難以抑制卻又裝似“灑脫”的悲憫。

《覆巢之下》以王朝覆滅時的官N代為掃描對象,以大量的史實為基礎,夾敘夾議,一唱三嘆、九曲婉轉,向我們全面展示了在社會的大動盪背景下前朝官宦子弟的人生際遇,有拔劍而起的快意恩仇,有潛伏蓄勢以待復仇的工於心計,有非暴力不合作的避世守節,又有改換門庭的“跳槽達人”,當然也少不了為虎作倀的民族敗類,因為現象過於斑駁複雜,只可一睹方為快。

《看江》一文情懷飽滿,在歷歷往事中還原同學情誼,在個人遭遇的回顧中致敬師恩,在嘗試穿越中哀婉永不可穿越的曖昧青春,在個人角色的不斷轉換中寄語莘莘學子,最後結語的思索無疑是拉昇了全文的格調與立意,於我們的寫作而言可謂頗有裨益。

《孫山之外》一文似乎是為初中階段的一個小說單元而量身定製的,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吳敬梓的《范進中舉》無疑是批判性的,為了讀者對科舉制度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作者點面結合、高度凝練,將科舉各時代落第考生的現場反應、旁觀者的態度以及落第者“後傳”予以分類描述。就文字展開的指向而言,此文似乎極為適合中學生閱讀。

《獨釣滿目蒼涼》突破了往昔“寫話體”的窠臼,抓取姜尚、莊周、李白以及柳宗元四人“釣魚”的特寫鏡頭,有對社稷的憂思,有對“三觀”的哲思,有對生活方式的冥思,在無意間鼓勵讀者從小我走向大我,提升了認識的境界。這篇文章是幾位初二學生根據“導演”的耳提面命而成,實屬難能可貴。

《帝國斜陽下的剪影》截取中晚唐時期幾個對歷史產生巨大影響的事件,試圖用這幾滴水來折射太陽的光輝,把武元衡、黃巢、韋莊等文壇上熟悉的陌生人推搡到歷史的鎂光燈之下,並讓他們“瀟灑走一回”。作者試圖通過這些人物的具體詩篇來“窺探”其心路歷程,用辯證的歷史觀和方法論進行剖析,就此而言可謂創新之處。

《大同:那些乾冷與潮溼的點滴往事》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竺可楨先生鴻篇鉅製《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為具體武裝,以大同在大秦、北魏、大唐和北宋時期所扮演的角色為觀察點,在風霜雨雪中講述陰謀與殺伐,在驟起驟落中慨嘆城市命運,在動盪分裂中遙望民族融合的偉力。這篇文章看似歷史味很濃,但語言還是文學性的!

《日落鄱陽孤山青》聚焦幾年來的考古界的“紅人”海昏侯劉賀,以史實為依據,以悠長且宏闊的時代為鏡像,從王朝的傳統出發,從帝國的福祉出發,對主人公的道德稟賦進行條分縷析,對蒼生的需求進行客觀陳情,在歷史的偶然中找尋必然,在發展走向的必然中喟嘆歷史的弔詭和人物命運的無常,不禁令人掩卷長思。

《一路向西》以構建和諧統一的民族國家(中華民族)為訴求,熱情謳歌錫伯族勇士率領族人的偉大西遷,著力於表現他們對帝國中央政府的無限赤誠,著力於表現他們對白山黑水的無盡思念,濃墨重彩地表現他們西遷過程中歷經千辛萬苦卻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濃墨重彩地展示西遷後的他們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民族團結合作的犧牲精神以及戰天鬥地創造美好生活的沖天豪情。

《走進1643年的春天》內容著實豐厚,可圈可點的不少。從學習品讀的視角看,本書的語言倒是值得一提,貼近大眾而又稍微浮游在上一點的,對廣大讀者尤其是中學生而言,處於“跳一跳就能夠到葡萄”的狀態。本書雖是散文集,但在具體的敘事過程中,作者顯然借鑑了不少小說的筆法,也算讓人不斷心生波瀾唄。也許是為了增添文章的文學質地,作者在文章中還僅僅結合故事情節有機“鑲嵌”的些許詩、詞、曲和賦,但不影響閱讀,因為作者予以了無痕跡的很接地氣的解說。這可以說是閱讀書稿過程中的意外收穫。

最後,我祝願明智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靈動的智慧,更加自信的筆觸,在如皋教育的沃土繼續深耕細作,用更加豐碩的成果為教育如皋添加更為厚重的註腳。

2

朱洪海:遇見有趣的靈魂

東皋文藝|走進1643年的春天,他們感慨萬千……

王爾德說,這個世界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的確,遇見明智,算是精神世界裡最有意思的事情了。

(一)

從汪國真到賈平凹再到張賢亮,從詩歌到散文再到小說,如數家珍一般。而聊得最為熱烈的當屬陳忠實的《白鹿原》。老彭仰著頭斜倚著坐在窗前,明智站在他的對面,身體微向前傾,投入地討論著陝西秦嶺茲水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的那些錯綜複雜、百轉千回的故事,族長白嘉軒、大儒朱先生、長工鹿三,還有那個美麗但如同妖孽一般的女人田小娥,人物的大小過往,故事的情節脈絡,作者的寫作意圖等等不一而足。

我漸漸意識到,這和尋常見過的所有聚會都不同,這更像一個小型的讀書分享交流,他們聊的不僅是一本書,還有關於文學,關於夢想,關於所有閱讀過程中的那些美好的記憶和感受。

窗外片片黃葉在空中翻飛著飄然落地,我的目光悠悠地望向了定慧寺對面的如師校園,心中暗暗懺悔:當年,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的時間太多,在圖書館埋頭苦讀的時間太少了……

聚會結束,夜已深。路邊的人行道上,有人用渾厚的嗓音哼唱著周華健的《朋友》。是的,交幾個老彭還有明智這樣的朋友,真不是一件壞事。回到家,我沒有馬上睡覺,而是將書架上那本買回來還未拆封的《白鹿原》翻開,細細地品味。

(二)

夏夜的皋城霓虹閃爍,帶著剛剛出版的小說去赴書友的晚宴。在濱河路邊停好車,步行來到荷蘭小鎮西南角的小城家宴。我和明智都很喜歡這個小店,除了與老闆娘是朋友,還因為這店名讓人有種莫名的親切。朋友訂的是這裡最大的包廂,臨街一面是完整的落地窗,整條小街的車水馬龍都在眼前無聲地流動。

書,是應邀帶來的,每人贈予一本。簡約的封面,藍印花布的裝飾底紋,筆力輕靈的書名題字,還有左上角兩句意蘊深刻的話語,吸引了大家關注的目光。明智放下手中的酒杯,鄭重地捧起書本細細端詳,慢慢翻閱,神色間有驚喜和讚歎。良久,舉杯,一週內為你寫篇書評唄。包廂內人聲鼎沸,酒意開始上頭,我微笑不語,只看到面前的餐具上有欣喜的亮光在閃爍。

幾天後的一個午後,在辦公室讀著明智發來的長達5000多字的書評,內心被一種神奇的感覺填滿。高沙土地素蘭香,題目樸實溫馨,內容卻是另一種撼動內心的風格,讀來如水銀瀉地一般氣勢磅礴。他從作品“書寫普通人的憂傷”的角度切入,回顧了主人公在少女時代、媳婦時代中的點滴往事,總結出蘭馨的可貴之處在於高貴的靈魂,在與精神力量的強大。

他旁徵博引、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從文學的角度發掘出作品的小說元素與特徵,他讀得專注、想得深入、講得灑脫,字裡行間是那樣的氣定神閒、不慌不忙。此刻,我作為他的讀者,只能靜靜地聆聽,默默地感慨。

“這樣的烏托邦忽隱忽現,始終難以觸摸,但在不經意中把我們帶進一個令人心儀的境界,這恐怕是作者始料未及的吧。”明智的話總會輕易地走進你的內心,和你同頻共振。是的,的確未曾想過,有了此文的解讀,作品彷彿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更多的價值。而這文字來去之間流過的時光,更是平添了幾分情誼的味道。

(三)

暮春時節,護城河邊的柳枝上早已綴滿了綠意,一眼望去,草色如醉柳如煙。走在如皋初中校園內的人流中,一眼就看到了女兒的教室,明智笑吟吟地在門口候著。

這是初二期中考試過後的家長會,我坐在女兒的座位上,低頭翻看桌上的試卷,我注意到閱讀理解的短文選用的就是我散文集中的《陽光下的鞋攤》,文後的問題無需多看,一定是來自於明智深刻而極富特色的個性解讀。

第一次有機會聆聽了明智的課堂,我最關注的還是寫作。明智的思維是跳躍式的,語速極快,不斷變化的語調加上豐富的肢體語言,讓他所說的內容變得更具畫面感和感染力。“一篇100分的文章背後都有哪些支撐呢,我以為,40分來自於你的生活,40分來自於你的閱讀,還有20分來自於寫作的技巧。”他的頭微微昂起,臉上帶著慣有的微笑。那個瞬間,我忽然覺得,做他的學生真是一件不錯的事。

其實,女兒一直就是這樣認為的。在明智的班上已經近兩年,其它的成長暫且不談,寫作能力的提升讓我倍感欣喜。這其中,寫作技巧的指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女兒逐漸找到了自己語文學習中的興趣點,對於歷史題材類的文章尤其喜歡,每每遇見總是愛不釋手,這大概也是得益於偏愛歷史且功底深厚的郝老師在日常課堂上潛移默化的影響。

當我把打印版的《走進1643年的春天》放到女兒面前時,她滿臉的驚喜,忍不住輕輕“哦”地叫出了聲。大略翻看幾篇,忍不住感慨,郝老師的文章讀起來好慢啊,我得細細品讀才能明白。

(xx有一天,和我們共同的好友元寶聊天。說到明智,元寶反覆地念叨著,他對你很是欣賞啊。我笑著說,我對他也是極其崇拜的啊。

你是怎麼樣的人,看你的朋友就知道。很幸運,我有一個明智這樣的朋友。我和他的交往,因為比較貼近內心的緣故,所以才對他有了更為深刻的感知和認識。

明智,真是我遇見的最有趣的人。

3

蘇喬明:明智的酒和明智的文章

東皋文藝|走進1643年的春天,他們感慨萬千……

其實,我欣賞明智的喝酒甚於欣賞他的文章。

我是不喝酒的,我對酒從無好感,我認為天下第一等難為之事便是喝酒,無論什麼酒,白酒啤酒黃酒紅酒,清香濃香醬香曲香,洋河茅臺五糧液人頭馬,從未入我法眼。但我自詡有個優點,不以個人好惡為評判標準,從不排斥飲酒之人;但我更不會推崇好飲之人,尤其是所謂的文人雅士、騷人墨客,而對明智,是個例外。

明智是性情中人,對於喝酒,他從不掩飾自己的嗜愛,也從未有暗箱操作如摻水換水、如側翻潑灑、如傾吐紙巾之逾規之舉,他是酒中君子。我欣賞明智喝酒實是贊其酒品。

2013年秋,我校初二學生赴長江青少年素質基地拓展培訓,我和明智均是帶隊老師,當時學校有紀律規定,所有帶隊老師一律不得在外吃飯,更不得喝酒。培訓中途,幾位友好同事前來看望,實是借慰問之名行喝酒之實。等晚上把學生安頓停妥,我們幾個悄悄溜出去吃飯。我照例是不喝酒的,而明智作為駐島代表,必須喝。用他的話來說,“兄弟們不遠數十里,來長江小島探視,不喝足喝好,對不起大家!”“興盡晚回舟”後,明智爛醉如泥,鼾聲如雷,我則被折磨得整宿未眠。

十多年前的語文組人數不多,一個備課組基本控制在十人左右,組內老師們不定期聚餐,輪流坐莊,酒我出。不多,一瓶而已,無論優劣,是酒就行,撕掉外包裝,外套內側口袋一塞,不顯山不露水,施施然飄出校園,徑往小酒館而去。眾人早已圈成一桌,擺出兩隻三紅碗,明智和另外一位女老師,一人一碗,二一添作五,一碗倒半斤,心照不宣,互不推辭,相視一笑,其他老師則七嘴八舌、吆五喝六,起鬨說笑喧鬧中,開吃!彼情彼景,猶在眼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

那年到揚州翠崗中學交流,活動間隙,被安排遊瘦西湖。湖畔一角有角橋,橋下黝黑餐條魚往來穿梭,怡然自得,配以湖面荷葉窈窕、蓮香嫋嫋,極富詩情畫意!眾人正讚歎間,明智擠入人群,只一眼,便道:“這樣好的餐魚,做成花生米魚凍,搭個酒,來事啊!”如此大煞風景,眾皆愕然,隨之啞然。

那次的民主生活會,程序進入互相批評階段,有人笑說:喝酒誤事,又傷身體,新常態下我們還是都戒酒吧。明智急忙說:“少喝一點,少喝一點!”似乎真怕別人剝奪了他的喝酒權,引得大家一陣鬨笑。

寫至此,眼前不由又閃現出他們幾個酒友觥籌交錯間將某小店所有小糊塗仙酒喝得一瓶不剩的情形,想來是何等暢快愜意,何等爽直豪邁,心之所向,不由神往。如若不是心儀之人,不是談得來的幾個弟兄,一人喝悶酒,酒少喝,話少說,酒不多,人已醉。那又是怎樣的無聊和無奈啊!

都說酒品就是人品,我認為不無道理。明智是真性情,對人真,對己真,不矯揉造作、忸怩作態,更不世故圓滑、刁鑽精靈。明智好飲,但其實酒量一般,五六兩正好,七八兩易醉,半醉半醒之醺醺然間,感覺絕佳。酒多話多,恨不得把心窩子掏給人看,說者淚光盈盈,聽者唏噓不已。真應了韓磊的那句歌詞:“實心的漢子,心裡的話擱不下,直來直去說說吧。” 其人也真,其文也真,也許唯有心懷坦蕩的真漢子才能寫出大氣磅礴、縱橫捭闔的真文章。

明智初到我校,在教科室幹他的老本行。當時我分管教科室工作,有時教科室文稿擬好之後,明智總會請我修改。現在想來,也許慣性使然也許故作謙虛,新時代八股文如通知、告示、計劃、總結等正式出稿前總會請“相關領導”審閱,而“相關領導”也總會“也許慣性使然也許毫不謙虛”地這裡圈圈那裡劃劃,從標點到詞句,再到篇章結構,似乎改得越多就越能顯示自己的才華一般。而請示之人也總會按照要求再次修改,有時甚至二稿、三稿、若干稿。寫到此處,不由汗顏。也不知當時一旁的明智內心是否早就冷哼連連頗不以為然,也真難為他了。當然,現在我每有文稿初成,早已是必請明智修改了。

明智的文章尤以歷史情節濃郁為甚。明智自己講,成為一名中學歷史老師是他的“鴻鵠之志”,而對於我而言,老家的民中沒有專職的歷史教師,初中畢業進了師範,成天玩著所謂“吹拉彈唱”,歷史唯求及格以免扣一個月的二十一元菜金而已,就像貧瘠的土地上永遠刨不出豐收的喜悅一般,提到歷史,我只有故作洗耳恭聽之沉默狀。而明智不同,從大唐盛世到董冒情緣,從廣袤塞北到如皋小城,千年歷史淵源,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深厚積澱,可見一斑。

當然,後來明智成了一名語文教師。作為一名專職教師,單純從授課角度講,他的課初聽並不見精彩,普通話一般,講課技巧也並不出類拔萃,但就像“古典美女”一樣,越看越耐看,他的課聽多了,就會發現,就像用陳舊的洋河大麴酒瓶裝了夢之藍原漿酒一樣,越品越有味,還好,初中的孩子已經開始學會“品酒”,於是,郝老師的課、郝老師的文章常受學生的追捧。也許這就是底蘊使然吧。

我尤佩服明智的“文膽”。也許是常飲酒便豪氣干雲的緣故,明智的寫作常有驚人之舉。每年的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後,仿寫《感動中國》頒獎詞,已堅持多年,敢和央視大家PK,實不多見。不但自己寫,還攛掇學生寫。不但寫頒獎詞,還寫古體詩。在他的薰染下,外出遊學、基地培訓之際,學生總是筆不釋手,於是,便有了學生版的《念嬌奴》《江城子》《滿江紅》。

明智告訴我,想搞個集子出來,收納自己和孩子們的文章,也算對自己這幾年的筆耕有個交代。我很高興,就像聽到相處多年久而未孕的閨蜜要生小孩一樣的高興。厚實的文稿用長尾夾夾著,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現在不少所謂作家的著作,字體大,行距大,有插圖,有空白,如果擠掉水分,留下的乾貨,恐怕沒幾兩了,這樣的文章,不看也罷。

春華秋實,又一個收穫季將至,把酒臨風,吟詩作賦,其喜洋洋,此樂何極,也許這就是明智的春天吧。

4

杜新建:飛過華夏千秋 打通任督二脈

東皋文藝|走進1643年的春天,他們感慨萬千……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繼承了漢樂府“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從中唐的社會現實出發,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是對現實主義詩歌理論的一大貢獻。

“為時而著”,意味著對時代的關注,對現實社會的關切,對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想要真正做到“為時而著”,須呼吸時代的空氣、把握時代的脈搏,讓自己的心合著時代的節奏一起跳動,真正用心去體驗時代、感悟時代,為時代而唱。

若只為時代而唱,是不夠厚重的,誠如中國人一向自豪地稱讚華夏文明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即便在所謂大數據、“互聯網+”的時代,我們依然不能忘記歷史。哪管其是萬里長城中的一塊磚,還是敦煌莫高窟那一抹寧靜的微笑;無論是一把辛酸淚,還是千里共嬋娟、萬里覓封侯。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密碼,我們要努力博古通今,才不枉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走進1643年的春天》中,來自金陵的董小宛款款走來,她的慧眼為我們描繪出明末如皋的繁華富庶;荀顗、趙孟頫、冒襄、張岱、夏完淳等歷史人物的面容一一浮現在我們的面前,還有武元衡、李商隱、杜牧、黃巢、韋莊等留下的詩文,姜子牙、莊子、李白、柳宗元的垂釣之思,林林總總……琳琅滿目的文化畫廊讓我們目不暇接,作者不僅敘述人物事蹟,而且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西漢揚雄認為,言為心聲,書為心畫。作者評說古人千秋功過,足見其才情與思想。文章縱橫捭闔,信手拈來,讓我歎為觀止。

《走進1643年的春天》中還有作者伴隨著時代成長、成熟的一條脈線。細細讀來,我們似乎可以咂摸到他在長江邊食用小鮮魚的甜美,可以想象出他讀閱《史記》時的手不釋卷,聽得見他在祖國邊疆伊犁的驚歎之聲……作者將自己的心理、認識的發展軌跡呈現在讀者面前,實屬難能可貴。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他對小姑奶奶的嘆惋,為呆嬢嬢的消逝唏噓不已……樁樁件件,點點滴滴,日常世界裡的芸芸眾生如暮霞晨露,鮮有人顧及他們的隨陽而逝,而作者將他們繪成水墨山水中的氤氳虹霓。作者的濃濃蒼生意、拳拳赤子心,溢於言表,讓我感同身受。

此種讀後感,據常規寫法,要寫一寫與作者的關係、寫作背景和大致感想。與作者明智兄相識相知已二十載,他囑我寫篇讀後感,接任務後我實為惶恐。雖也曾寫過幾篇論文,但如此皇皇鉅著我卻從未涉獵,豈敢胡說妄言。讀完此著,掩卷靜思,除了欽佩還是欽佩。

最後用幾句寫下我的感想:《走進1643年的春天》,你是否就是兩千年前班固《兩都賦》中東都主人洋洋灑灑的未終之辭?你是否就是一千年前李白“會須一飲三百杯”的那一杯酒?你又是否曾是四百年前冒闢疆水繪園中的那月下曼歌?

5

彭之俊:這樣的書 這樣的人

東皋文藝|走進1643年的春天,他們感慨萬千……

當明智將厚厚一疊書稿捧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先是大吃一驚,繼而小心翼翼接下,置於我的案頭。一連幾個夜晚,在燈光的陪伴下,我撫摸著書中的每一段文字,還原著書中的情境情節,常常掩卷而思,時而拍案叫絕,遂隨手寫下一些感想,既是完成明智佈置的作業,也是完成一次書香的洗禮。

這是一本具有歷史厚重感的書,我從中讀到了明智的家國情懷。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就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屈原、范仲淹、岳飛、林則徐等先賢讓家國情懷世代流淌,唐詩宋詞中表現家國情懷的名篇千年流傳……不管時代如何發展,不管環境怎樣變化,每一名中國人都應具有家國情懷,尤其是當代的青年人,更應“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更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應“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智是一個讀書人,骨子裡流淌著家國情懷,為文也處處彰顯著家國情懷,體現著一個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

“草木萌發,春山可望”,我們已經走進新時代的第一春。在新時代的第一春,讀《走進1643年的春天》一書,想象著董小宛28歲短暫人生中最美好的春天,試圖去看清大唐帝國斜陽下的剪影,盤點海昏侯劉賀的戲劇人生,慨嘆錫伯族人的西遷征程。在幾千年的歷史歲月中,明智將目光投向了西漢的皇權更替、投向了唐朝的藩鎮割據、投向了大明的江山崩塌,也把視野定格在王朝更替後的官N代、定格在歷代滿目蒼涼的獨釣客、定格在孫山之外的讀書人,我能想象到一個歷史研究者、一個文學愛好者,在研究那些王朝由盛轉衰、研究那些個體是非成敗時的心情,由此,也對明智選取這些作為書寫素材更為體認和敬佩。我們常說,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砥礪前行之路上,帶著這樣厚重的歷史,帶著演繹千年的文化,再多的艱辛、再多的困難,只會讓我們的信仰更為堅定、信念更為強固。

還是要再說說《走進1643年的春天》這篇文章。古城如皋,別稱雉皋、雉水,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冒闢疆董小宛的故事在這座城市家喻戶曉。我無意去說這篇文章的構思之精巧,也無意去說這篇文章的想象之獨特,而是我從中讀到的明智對於家鄉一草一木、風土人情的瞭然於胸,是通篇洋溢出的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讀這篇文章,你會隨著董小宛的步伐漫遊如皋,水繪園、定慧寺、孔廟大成殿、文昌閣、靖海門、龍游河一一呈現,爆米花、董糖、麥冷蒸、風箏一一入眼,可以說,這篇文章就是一幅精美的古城如皋遊覽攻略圖!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明智將這些地方性元素融入寫作中,也是他追求地方性寫作的折射。在全球化背景下,這樣的寫作、這樣的追求值得肯定。

這是一本書寫教育溫度感的書,我從中讀到了明智的教育情懷。

細讀明智這本書中敘寫教育的幾篇文章,我想到了一個詞:溫度。被評為中國教師報“2014年度全國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長”的方華出版過一本書《做有溫度的教育》,教育要讓每一個人感受到溫暖,讓每一個人都能以健康快樂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每一天每一件事,這樣的教育就會有溫度。教育牽動著千家萬戶,教育的初心就是要成就每個生命。由是,我們倡導“做有溫度的教育”,呼籲打造“眼中有人、心中有愛”的教育,讓校園環境有溫度,讓教育服務有溫度,更要讓教師成為最有溫度的教育人。

還是來讀讀這幾篇文本吧。讀《再錘再煉再出發》,我們看到掃淨一屋後學生們可喜的變化,我們聽到基地上空充盈的青春之歌,誰還能說這裡面沒有成長、這樣的教育沒有溫度?讀《江城子》《念奴嬌》,我們看到一個個小小男子漢的豪情萬丈,腳踏堅實大地,燃燒青春夢想,我們聽到“千金”“公主”們拔節成長的迴響,經歷暴風驟雨,毅然成長為木棉、桂花樹、梅花,誰還能說這裡面沒有關愛、這樣的潛滋暗長沒有溫度?最讓我感動的是這篇《懷念太陽最留戀的煙火人間》,短暫的援疆支教生活,進一步點燃了明智的教育激情,通過他滿滿的情思,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溫潤如玉、脆亮爽直、樂觀燦爛的教師,看到了一支德業雙馨的教師隊伍。如此,有溫度的教育,並不遙不可及。

這是一本描述生活沉重感的書,我從中讀到了明智的人文情懷。

散文家海馬在其《蕎麥》一書的寫作札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寫的都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然而,這些或靜止,或飛翔的塵埃,卻反射著生活、時代、人性的光澤和晦暗。……故鄉或者鄉土,讓我感覺到一份沉重和辛酸。”文學評論家汪政先生稱這種寫作是“馱著故鄉爬行”。的確,鄉村生活、鄉村人物,組成了我們這代人的記憶,在對鄉村生活、鄉村人物的書寫中,有我們的性格和靈魂。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一代人的宿命。

海馬先生解釋自己寫“小人物散文”,是“為了忘卻那些痛苦的記憶,以及躲避心靈的傷痛和沉重”,我在和明智的對話中,在從《那個秋天的霧》《大叔》《小姑奶奶》等文本中,更多地感受到這樣的寫作是回望我們成長的鄉村,是證明我們的鄉土基因,是帶著故鄉上路。曾經讀過一篇報道《回不去的故鄉:無法阻擋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曾經生活的村莊漸漸成為只能記憶的碎片。但是,通過我們不停地書寫,我們成長的鄉村就還在,我們就沒有離開鄉村。明智在書寫中,對自己家族的人和事進行了再審視、再凝望,對三十多年前那位為自己義務補課的小學老師及其男友進行了再回憶、再懷念,對鄉村失孤父母的養老、鄉土風俗等進行了再思考、再追問……有這樣的書寫,我們永遠不會感到虛無,永遠不會感到孤獨。

我的師範老師、文學評論家何平先生提出重建散文的尊嚴。細讀明智這本書中的散文篇章,富有道義、力量與擔當,散發著寫作者的腔調和氣息,於是,甚喜、甚安、甚慰。

感謝明智,感謝這次閱讀之旅!

東皋文藝|走進1643年的春天,他們感慨萬千……

東皋文藝|走進1643年的春天,他們感慨萬千……

東皋文藝|走進1643年的春天,他們感慨萬千……

郝明智

1977年10月生,江蘇如皋人,南通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學高級教師。先後有50餘篇論文見於《中國教育學刊》《中國教師》《江蘇教育研究》等教育刊物,論點被引用2000餘次,先後主持或參加五項國家、省規劃課題研究並順利結題。先後在“人民論壇”等知名平臺發表隨筆50餘萬字。

咱大如皋這“五才子”,

你更喜愛哪一款?

校對 | 周海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