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9成患病率!寶寶感冒後脾氣大、抓耳朵?忽視它,重可致聾!

近9成患病率!寶寶感冒後脾氣大、抓耳朵?忽視它,重可致聾!

對兒童來說,中耳炎是最常見的感冒併發症,也是一種發病率非常高的疾病。

最新調查顯示:62%寶寶在1歲內都患過急性中耳炎,3歲內的比例更是高達83%。

今天科長(ID:kexueyuer2012)就來好好普及普及中耳炎的相關知識。

中耳炎的發病原因

中耳炎是中耳內出現的炎症反應,分為非化膿性(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膿性(急性中耳炎)中耳炎兩大類。

中耳炎容易黏上寶寶,除了寶寶抵抗力低,還與兒童咽鼓管的構造有關。

人的耳部與鼻咽部通過咽鼓管相連,嬰幼兒的咽鼓管短、寬、平,與中耳相通,鼻咽部的炎症容易通過咽鼓管感染到中耳。

兒童患中耳炎的根本原因是上呼吸道疾病(鼻腔、鼻竇、腺樣體、扁桃體)誘發導致,因此寶寶感冒後有必要檢查一下耳部。

近9成患病率!寶寶感冒後脾氣大、抓耳朵?忽視它,重可致聾!

什麼情況懷疑寶寶患了中耳炎?

中耳炎發展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耳朵流膿、聽力下降等症狀會持續困擾寶寶,直到成年。

6個症狀,懷疑寶寶患了中耳

當寶寶出現以下症狀時,家長一定要留意。

1.寶寶感冒後吵著耳朵痛(小寶寶表現為煩躁或哭鬧),或反應遲鈍。

3.見到寶寶的耳朵裡流出膿性黏液分泌物。

4.寶寶對其他人說話沒有反應,或看電視時經常把聲音開得很大

5.輕微耳痛、耳鳴、耳悶脹感,寶寶可能因此情緒不穩定,夜間易醒,常常哭鬧或拒絕吃奶。

6.長期、頻繁睡覺時打呼,反覆有膿鼻涕、鼻塞或頻繁出現清鼻涕、打噴嚏。

最後一點,因為沒有涉及到耳朵問題,家長常常忽略。

家庭初步判斷

用溫度計測量寶寶耳溫是判斷寶寶是否患有中耳炎的簡易方法。

分別測量雙側耳溫,如果相差0.5℃以上,應該考慮溫度偏高的一側出現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

聽力下降是中耳炎必會出現的症狀,化膿性中耳炎會出現耳痛,而多數非化膿性則不會耳痛。

近9成患病率!寶寶感冒後脾氣大、抓耳朵?忽視它,重可致聾!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起病快(48小時內突然發作),耳痛為主要症狀,伴有耳流膿液和發熱等症狀。

1.使用抗生素

  • 輕度急性中耳炎,先觀察48~72小時,同時等對症(鎮痛、退熱)處理。

  • 如果症狀嚴重(中到重度的耳痛,鼓膜穿孔流膿、耳痛時間在48小時以上、體溫39℃及以上),需考慮立即使用抗生素。

2.使用滴耳液

鼓膜已經穿孔的急性中耳炎,可使用無耳毒性的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滴耳液。

近9成患病率!寶寶感冒後脾氣大、抓耳朵?忽視它,重可致聾!

3.止痛藥的使用

家長可以將擰乾的冷毛巾敷在寶寶耳朵上,或給寶寶使用止痛藥(如布洛芬),緩解疼痛。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很多。對寶寶來說,過敏性因素、病毒或細菌感染更為常見。

1.感冒原因

如果孩子是由於感冒引起的咽鼓管堵塞,控制感冒引起的鼻塞等症狀。

2.過敏性鼻炎

3.腺樣體肥大

腺樣體肥大引起的咽鼓管堵塞,需要結合寶寶情況,在醫生建議下做腺樣體切除術。

近9成患病率!寶寶感冒後脾氣大、抓耳朵?忽視它,重可致聾!

注意7件事,預防中耳炎

中耳炎危害這麼大,那麼平時怎麼預防呢?

不要隨意給寶寶掏耳朵

不要擅自用挖耳勺或棉籤給寶寶掏耳朵,如果刺傷寶寶耳內的皮膚粘膜,可能引起中耳炎。

耳朵進水別用棉籤清理

給寶寶洗澡、洗頭或寶寶游泳時,耳廓部容易著水,用棉籤清理會將水引入外耳道深部,汙水流入耳朵內發生感染。

家長將鬆軟的棉球置於外耳道數分鐘,可將耳廓、外耳道的水吸到棉球。

不要將寶寶暴露在吸菸環境

將寶寶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中,或長期吸入三手煙,會加大寶寶患急性中耳炎的風險。

菸草中的有害物質會刺激中耳黏膜,煙霧長期刺激咽鼓管,造成中耳內積液和中耳炎症。

別不拿感冒當回事兒

感冒是一種自愈疾病,但也要積極對症處理。

感冒時鼻咽部、咽喉部黏膜水腫,堵塞咽鼓管引起咽鼓管功能異常,進而導致性中耳炎。

近9成患病率!寶寶感冒後脾氣大、抓耳朵?忽視它,重可致聾!

避免仰臥吃奶、嗆奶

寶寶仰臥位吃奶,奶汁可能通過咽鼓管嗆入中耳而引發中耳炎。

媽媽應該採取坐位給寶寶餵奶,把寶寶抱起呈斜位吃奶。

採取正確擤鼻涕的方法

錯誤擤鼻涕方法:多數人擤鼻涕都是兩手指捏住鼻子,用力將鼻涕擤出。

這種方法不僅不利於鼻涕擤出來,還可能迫使鼻涕向鼻後流至中耳內而誘發中耳炎。

正確擤鼻涕方法:手指按住一側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對側鼻孔的鼻涕,用同法擤另一側。

及時接種肺炎和流感疫苗

肺炎鏈球菌和流感都可能引起中耳炎。

家長要按時為寶寶接種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和流感疫苗,對預防中耳炎有一定作用。


【科學家庭育兒】國家級出版傳媒機構專業團隊,聯合百名育兒專家與萬千家庭一起,專注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