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团史陈列馆是历史资料的 “汇集场”, 是兵团文化的 “集散地”。博物馆、团史陈列馆对发掘征集妥善保存党史、 军垦史、 兵团史等资料至关重要,具有弘扬兵团精神和传播军垦文化的重要功能。

今日(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之前我们为各位读者介绍了兵团几座博物馆、团史陈列馆,赶紧来回顾一下↓↓↓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三师图木舒克市西域屯垦史馆:在这里聆听驼铃声声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沙山军垦陈列馆:在这里回望创业的足迹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红星军垦博物馆:在这里传承红色基因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周恩来纪念馆:在这里流连海棠花香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在这里凝望璀璨星空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接下来

在这里品读金银川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一师一团展示馆

在这里品读金银川

曾经这里是只有流沙没有一滴水的“沙井子”,如今,这里稻浪无边,棉海如山,已成为流金淌银的“金银川”。兵团人驻守的短短几十年,这里何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到一师一团展示馆参观,将会为人们揭开谜底。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展示馆外景(资料片)。

一团展示馆坐落在一团机关附近的金银川路,据负责讲解的井小玲介绍,展示馆由原来的“金银川商场”改建而成,建筑面积2849平方米,有效陈展面积为1600平方米,投资资金400余万元,从2007年12月开始兴建,2008年7月开始布展,2009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展示馆折叠式造型十分独特,“第一师一团展示馆”几个红色大字更是抢眼。展示馆的外墙上长21米、宽2.1米的花岗岩大型浮雕,表现的是“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场景,完整地概括了一团金银川镇的发展历程。在展示馆门口,悬挂的是“七一八团屯垦纪念馆”的牌子,井小玲介绍说,一团的前身就是三五九旅七一八团(1949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十四团),是一支从井冈山、万里长征、八年抗战、南泥湾大生产、南下北返、中原突围、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一路走来的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南泥湾时期七一八团战士自制的碗(资料片)。

展示馆紧紧围绕“七一八团”“屯垦戍边”关键词布置展厅。一楼展厅主题为“金戈铁马”,展示了一团前身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浴血疆场、可歌可泣的光辉战斗历程;二楼展厅主题为“屯垦戍边”,展示这支部队进驻温宿、开发沙井子、建设现代化团场的英雄壮举。

陈展以历史基本递进线索为脉络,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为重点,通过图片记录,场景还原、文物陈列、文字叙述、艺术造型和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多轴线同步表现一团金银川镇的光辉历程。

作为一团的前身,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一直是一团人的骄傲与荣耀。展示馆用一层楼的展厅六个单元来展示七一八团的丰功伟绩。分别为:揭竿而起自湘赣,红军不怕远征难;八年抗战,浴血奋战;南征北返,英雄虎胆;南泥湾畔,生产自给;解放大西北,凯歌进新疆;英雄模范,英名永存。

走进一楼展厅,大厅中央是一个直径3.8米的沙井子垦区大型鸟瞰沙盘。大厅底部是一团前身部队的战斗历程图。大厅右侧分别是王震将军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照片、抗日战争时期七一八团团旗、部分团以上领导名单、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前后组织序列沿革示意图(1949—1956)、从一团前身部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和步兵五师十四团走出来的38位将军的照片和简历等。

三五九旅开辟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使荒山变成良田,一曲《南泥湾》唱遍了大江南北。1944年10月,南下支队(七一八团编为南下支队第二大队)历时一年,转战七省,经历较大的战斗74次,南下北返、中原突围,被朱德司令员誉为“第二次长征”。1947年又担负起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任,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在展示区,以声光电的技术手段再现1948年2月攻打瓦子街的战斗场面,充分展示七一八团将士的英雄壮举。

七一八团是被称为“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团”英雄集体,涌现了模范团长陈宗尧、工作劳动模范何泽弟、特等劳动模范李位、特等战斗英雄王小丑、全国战斗英雄张福祥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在解放战争时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步兵五师十四团381名阵亡将士名录前,参观者纷纷感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一楼和二楼的楼道衔接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沙井子到金银川,一条南泥湾的路,从泥泞走向远天”这句话,这是全国著名音乐家田歌和兵团作家安静的题词。它像一条纽带,连接着一楼和二楼展厅,也连接着七一八团(二军五师十四团)和一团的历史。

1949年11月底,二军五师十四团分别进驻阿克苏和温宿。本着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的原则,部队官兵到沙井子找水找地。从1951年3月开挖胜利渠,650名战士加上部分从内地来的职工2000多人用了三年半的时间,用手挖、坎土曼挖、用肩挑,终于在大漠戈壁上建成了这项伟大的引水工程,1954年8月1日开闸放水。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参加仪式并讲话,他说:“荆江分洪工程是要什么有什么,在这里是要什么没什么。但是,这些困难没有吓倒战士。战士们自伐木料,自制筐担,自搓绳索,自开块石,自打铁器,自制炸药,缺乏技术人员就自己努力学习,结果仍是要什么有什么。因此,今天所获得的成绩,就更显得伟大和光荣。”据当时的专家测算,该工程可灌溉耕地40万亩,可养活10万人,为此,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一首《歌唱胜利渠》,歌是这样唱的:“胜利渠水哗啦啦地流下来,胜利歌儿唱呀嘛唱起来,胜利渠我们开,胜利的花儿我们栽,渠水年年流,花儿永远开不败。”这首歌在当时风靡全国。胜利渠宽30米,长80多公里,成为沙井子垦区职工群众的生命线。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老军垦群像(资料片)。

展示馆以半景画形式再现一团老军垦开挖胜利渠的艰苦劳动画面。屯垦初期居住地窝子的艰苦生活实景模型也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实景模型把人们带入那个并不遥远却恍若隔世的年代。井小玲动情地说:“老军垦战士就像在南泥湾大生产中那样,将所有执着的信念都倾注在了这块土地上。”

一团从1954年到1956年取得了三年的粮棉大丰收,当时苏联专家认为,沙井子真是一片沃土,粮棉确实长得很好,是很有希望的粮棉基地;可是由于大量的开荒、灌水治碱,地下水位急剧上升,盐碱可能把开垦出来的这片沃土变成了稻谷不长、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这时候老红军——原农一师师长林海清来到一团,对军垦战士们说:“沙井子是我们向塔里木进军的前沿阵地,是一师的上甘岭,只能坚守,不能放弃。”一句话燃起了战士们心中永不屈服的斗志,战士们挽起衣袖,扛上坎土曼,走进了布满盐碱壳的农田,一团军垦人就这样展开了一场挖排渠、种水稻、治盐碱的战斗。通过战士们的努力,到1959年,土地的普遍盐渍化的情况得到改善。全团共开挖排渠1356条,总长达1548公里,如果把挖出来的土堆成一米高一米宽的土方,长度可达到2.45万多公里。

在战天斗地的艰苦劳动中,一团涌现出了一批全国先进人物。1956年4月,一团干部李万仓被评为全国农业水利先进工作者,进京参加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78年9月,一团加工厂女职工胡春香进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一团十九连职工刘焕奎1989年荣获“全国劳模”称号,作为兵团出席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代表,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白玉伦老人今年93岁,虽然耳朵有些背,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对于自己的戎马生涯,老人非常自豪。他向展示馆捐赠1948年3月发的行军壶1个;1948年发的榔头1个;1948年在炊事班挑东西的扁担一条;1952二军五师十四团颁发的立功证一本;1957年一团政治处发先进者证书一本;两枚纪念章:1950年解放华北纪念章,1950年解放西北纪念章。

白玉伦向我们讲述了那条扁担的故事。1947年白玉伦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长安排他到炊事班,他不愿意,说自己年轻,能跑能打的,要参加战斗。连长说,炊事班就缺少你这样一个能跑能打的年轻人,炊事班一个背锅的战士,刚牺牲,没人背这锅。这锅很大,可以供130人吃饭。就这样,白玉伦就背上了大锅,这一背就是两年。1949年在翻越祁连山的行军途中,天气突变,风雪交加,挑炊具的炊事兵龙超周冻死,白玉伦便接过这条扁担,一直珍藏在家里,直到最后捐赠给展示馆。

社区征集馆藏时,老人把原本要留给儿子的纪念章捐给了展示馆。当个人与组织利益发生冲突时,老人义不容辞地服从了组织。白玉伦用这种方式来传承三五九旅精神。

井小玲的父亲叫井保勤,他参与筹建一团展示馆工作。井保勤1958年出生在一团,1976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因为个子小,领导安排他到营部送信,在电影队当了15年的放映员,在电视台工作4年,在宣传科工作7年。女儿井小玲,1986年出生,2005年在内地上完大学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一团工作。这是一户与一团有着血脉联系的家庭。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老物件(资料片)。

像“老八栋”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所以当2006年团党委研究决定筹建一团展示馆时,井保勤是积极的推动者。展示馆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展板,都给井保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见证人,井保勤给笔者讲述了老团长魏然将军的故事。1960年,任铁路指挥部政委、铁道司令部副参谋长的魏然将军在运动中受到牵连,由正军级降至正团级,来一团担任团长,面对骤然降临的指令,魏然没有悲观,没有抱怨,对党依然忠心耿耿,他听从老领导王震的劝告,举家迁往新疆,投身边疆农垦事业。在他的带领下,1965年,全团粮食产量达到1700多万斤。1964年一团首次扭亏为盈上缴利润30万元,魏然成为一团第一个扭亏为盈的团长。

国际博物馆日,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你都去过吗

参观者在细细观看魏然将军的生平简历(资料片)。

井保勤又细数着一团的“第一”或者“唯一”:

一团前身七一八团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南下北返经历了第二次长征;

一团人从1959年到1983年,共挖排碱渠1246条,总长达1478公里;

一团从1963年开始使用飞机喷洒农药治理农作物病虫害;

1953年3月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团”,成为兵团最早的农垦团场……

一团的历史,被收入到这座展示馆里;三五九旅精神及一脉相承的兵团精神,也被蕴藏在馆中,让后人永远铭记。(谭现锁/文 井小玲/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