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最後的英雄竟然是太監和老頭,為皇帝斷後蒙古王牌軍全軍戰死

公元1368年,明朝徵虜大將軍徐達率領明軍主力兵臨元朝首都大都城下,此時的元朝失去了南方,身背後是長城塞外,元朝最高統治者元順帝面臨一個抉擇:究竟是與百年都城共存亡,還是選擇倉皇逃走,逃亡塞外呢?

元順帝最後選擇了逃亡,將元世祖忽必烈以及元朝幾代君主苦心經營的元大都丟棄,這也等於宣佈元朝在中國統治的終結。

每個王朝滅亡時,總會有忠義節烈的人為國捐軀,元朝也有,但元朝的英雄是個太監以及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他們率領元朝最後的部隊抵擋明軍,最後被俘殺掉。

今天我們就講講元朝滅亡時的故事。

元朝最後的英雄竟然是太監和老頭,為皇帝斷後蒙古王牌軍全軍戰死

公元1368年七月,明軍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北伐軍逼近大都,元朝此刻在中原的部隊早就土崩瓦解,唯一的指望王保保的軍隊還遠在山西,大都城中只有一些殘兵敗將和元朝的御林軍。

作為元朝最高統治者元順帝,他在面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是選擇為社稷獻身,還是選擇逃走呢呢?

他打算逃走!

元順帝的逃跑計劃被一個人極力反對,這個人是個宦官,叫趙伯顏不花,他哭著對元順帝說:“這元大都是世祖忽必烈留下的遺產,是咱們元朝的根基,您應該拼死固守,不應該逃走。”

元順帝不為所動,仍要逃走。

趙伯顏不花又說:“即便您要走,大都要丟但也不能這麼窩囊,陛下請您派人留守,我願意和大臣們率領‘怯薛軍’出戰,殺身成仁,為陛下斷後。”

“怯薛軍”是蒙古皇帝的近衛軍,御林軍,最初是成吉思汗組建的精銳部隊,成員都是王公貴族和功勳戰將的子弟,號稱蒙元的統治基礎。

元朝最後的英雄竟然是太監和老頭,為皇帝斷後蒙古王牌軍全軍戰死

元順帝採納了趙伯顏不花的建議,最後留下了一批人留守大都,主將是八十多歲的淮王貼木兒不花。

淮王貼木兒不花率領殘部留守,既是為了保全元朝顏面,同時也是為了掩護元順帝撤退。

但元順帝坑爹的地方在於,他臨走時將“怯薛軍”的精華都帶走了,只留給貼木兒不花等人老弱病殘,留守將領中有一個叫慶童的,他看到這些部隊,嘆息說“吾知死所,尚何言哉。”

面對強大無比的明朝軍隊,元軍根本無力抵擋,明軍驍將尹堅單騎陷陣,生擒元軍萬夫長兩人,元軍守將嚇得趕緊退回城中。

隨後,徐達命令大軍總攻大都,大都城中元朝軍隊大多戰死,留守集團人員幾乎全滅,主將貼木兒不花被生擒,然後斬首示眾。

大都陷落,標誌著元朝在中國統治的終結,從唐末五代到此時,失去了五百年的燕雲十六州長城防線,重新回到了中原王朝手中。

元朝最後的英雄竟然是太監和老頭,為皇帝斷後蒙古王牌軍全軍戰死

元順帝逃走,明軍窮追不捨,他帶走的蒙古精銳部隊為了保護皇帝幾乎全部戰死,根據蒙文史料記載,成吉思汗兄弟後裔的圖穆勒忽巴爾圖就和自己的兒子以及親兵“與漢家追兵激戰而死”。

可以說,元朝滅亡後,元順帝的表現並不算好。

相比之下,明朝滅亡時崇禎皇帝表現的倒是有骨氣的。

同為亡國之君,都不算成功者,都是失敗者,但最後的結局還是有所區別,元順帝逃到塞外,苟延殘喘2年後病逝,終年五十一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