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雅事件,任何社會都不需要“造謠式慈善”|沸騰

文 | 西坡

這幾天,“王鳳雅事件”的走向牽引著無數人的目光。

河南太康三歲女童王鳳雅患病去世前後,網上有人指控家人“詐捐”15萬元。事後,經媒體和當地政府部門證實,家屬募捐數額為38000多元,而且已將剩餘的款項捐給公益機構。

最新消息是,王鳳雅的家人表示將起訴造謠者,包括作家陳嵐及一名姓馬的女士。

王鳳雅事件,任何社會都不需要“造謠式慈善”|沸騰

王鳳雅事件,任何社會都不需要“造謠式慈善”|沸騰

造謠者該為造謠付出代價。王鳳雅家人剛剛失去了一個孩子,又遭到謠言的中傷,沒人應該遭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

我想要補充的只是,謠言不僅會傷害當事人的感情,而且會拉低公共討論的層次,阻礙人們關注真正重要的問題。

除了藉助造謠傳謠博名求利的人,每個人都是謠言的受害者。當新聞淪為“反轉”與“再反轉”,輿論場就只剩下一地沾著口水的雞毛。

用法律武器擊退謠言,讓造謠者付出代價,我們才能進行有效的公共討論。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造謠者都該被追究責任。

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王鳳雅事件”發酵至此,已經具有了多重內涵,謠言與反謠言只是其中之一。討論還沒有到達終點。

王鳳雅事件,任何社會都不需要“造謠式慈善”|沸騰

我認為還有一些真正重要的議題沒有得到充分討論,比如農村兒童的生存境遇,網絡募捐的進步與侷限等等。王鳳雅家人沒有義務配合所有的討論,但我們不應該自我設限,不應該讓謠言與反謠言佔據我們所有的注意力。

繼續討論不等於“消費死者”、“蹭熱點”。只要保持理性、公正、開放,繼續討論才是對生命真正的負責任。

關於網絡募捐,此事暴露出了善款使用難以監督、捐贈人與受贈者容易扯皮等弊端。但不能因噎廢食,還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那就是網絡極大地降低了求助與行善的門檻。

王鳳雅家人沒有籌到足夠的錢,善款的使用也遭到了很大爭議,即使現在出現了反轉,爭議依然沒有消失。但是有更多的底層人,從這些網絡募捐平臺籌到了救命錢。“王鳳雅事件”是對這類平臺的一個警示,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以避免類似的事件發生。

王鳳雅事件,任何社會都不需要“造謠式慈善”|沸騰

▲小鳳雅

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如何改善農村兒童的生存境遇。許多農村兒童並沒有享受到一個文明社會理應提供的安全保障,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有人說不能拿城市中產理想中對待生命的態度去批判農村人士。但我想說,我們不能因為現實的困境而否認理想是值得追求的。沒有一個孩子應該經歷王鳳雅所經歷的苦難。

當下一個王鳳雅出現,究竟是應該呼籲監護人做出更大努力,還是地方政府承擔起責任,抑或社會公益力量做出更好的表現?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答案永遠不應該只有“願天堂沒有疾病。”與其關心天堂是什麼模樣,不如關心那些受苦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