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女護士路邊施救倒地老人的行為?

如何評價女護士路邊施救倒地老人的行為?

唐山發佈微博截圖

隨後,網絡上出現了質疑之聲,懷疑女護士進行胸外按壓搶救的病人,並沒有出現心跳呼吸驟停。

如何評價女護士路邊施救倒地老人的行為?

今日環球網新聞截圖

現在社會上對倒地老人扶不扶的問題存在很大分歧,此根源還在於施救者的助人成本問題。從以往的案例來看,施救者作為毫無相關利益的一方,出於助人為樂的目的 ,主動去幫助別人,但是萬一造成不良後果,卻需要施救者承擔一定賠償責任,讓廣大網友心生疑惑。

作為一種社會美德,“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需要大力提倡的,要不這個社會也太“冰冷”了。

但是施救,還是需要講究方式和方法的,盲目的施救有時候往往會起到不好的效果。我想從專業角度點評一下施救護士的施救行為。如有不當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雖然施救護士的行為值得褒獎,但是其施救行為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的。

①病人的體位失當。

如何評價女護士路邊施救倒地老人的行為?

施救現場

病人的體位是略有成角的,不利於呼吸及循環。而且病人躺在圍牆外的綠化帶工地上,該處土質比較鬆軟,會對胸外按壓的作用力形成緩衝,減弱按壓效果。而且如果病人身下不平整,有異物的話,通過按壓,可能會引起病人背部的損傷。同時施救者也沒有進行開放氣道的動作,如果氣道發生阻塞的話,單純的胸外按壓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

②判斷是否意識喪失的方法不全面。

從視頻中看,施救者並沒有拍打病人雙肩並在其耳邊進行大聲呼叫,有些暈厥的病人可能會在較強的刺激下清醒。而且也沒有判斷瞳孔對光反射。現在的手機都有手電筒功能,可以很方便進行瞳孔對光反射的判斷,瞳孔對光反射的存在與否,以及敏感與否,對於判斷病人的意識狀態有重要意義。而且從視頻中看,其判斷頸動脈是否搏動的手法並不是很準確。

③判斷呼吸消失不全面。

施救者只是用手指進行了呼吸的判斷。在室外有風的情況下容易判斷失誤。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俯下身體用面部或耳朵感受,並觀察病人胸廓是否有起伏。

④沒有為病人寬衣暴露胸部就進行按壓存在風險。

暴露病人胸部有利於觀察病人的胸廓是否有呼吸運動,也利於判斷按壓位置,在沒有聽診器的情況下,還可以用耳朵直接緊貼心前區進行聽診是否有心音。如果在病人的衣服下有吊墜等異物而進行按壓的話,可能會對病人的胸骨造成損傷,也會減弱按壓的效果。

病人可能不是真的存在呼吸心跳驟停。施救者在按壓一兩次後,病人就已經出現肢體動作,說明意識已經有初步的恢復,而同時施救者並沒有立即停止,而是繼續進行按壓。而且在繼續按壓的過程中,病人有阻止其繼續按壓的動作。

呼吸心跳驟停的判斷需要專業人士的判斷,對於有呼吸心跳的病人進行胸外按壓是存在一定風險的。也許施救者因為當時情況緊急,或者救人心切沒有進行認真細緻的判斷。

這些情況是可以理解的,好在“人救回來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