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只有一位女皇,那實際執政的女性又有多少?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中國只有一位合法的女皇,即武則天。不過實際執政的女性,就不僅一位了,比如漢代的呂雉、清代的慈禧。舊時女性一般都是以太后的身份,在皇帝年幼的情況下代行皇權,叫做垂簾聽政。而說到太后垂簾聽政,我們馬上就是聯想到慈禧。確實,慈禧可謂是垂簾聽政的典型,秉持帝國最高權力超過四十年。

不過,歷史上,皇太后垂簾聽政最為常見的朝代,卻是宋朝,沒有之一。只不過宋朝太后秉政的態度比較謙抑,不像慈禧太后那麼咄咄逼人,死不放手,因而不大引起歷史愛好者的關注。但從史實來看,北宋好幾位皇太后都是有垂簾聽政經歷的。如宋仁宗沖齡即位,劉太后臨朝稱制十一年。宋英宗初即位時,曹太后也曾垂簾聽政一年。宋哲宗也是幼年繼位,由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九年。宋徽宗初即位,向太后也曾聽政半年。

南宋也有三位太后垂簾聽政,一位是太皇太后吳氏(宋高宗皇后),一位是楊太后(宋寧宗皇后),還有一位就是謝太后(宋理宗皇后)。


吳鉤的鉤沉

先秦:

太任,太姜,太姒(周室三母)

《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大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於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聖,大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大任為能胎教。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



太姜   

古公亶父之妻,季歷(王季)之母,姬昌(周文王)祖母。   

《史記·周本記》:“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 生昌,有聖瑞。”   

《列女傳·母儀傳》:太姜者,王季之母,有臺氏之女。大王娶以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大姜。君子謂大姜廣於德教。


太任   

周室三母之一,季歷(王季)之妻,姬昌(周文王)之母。   《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大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於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聖,大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大任為能胎教。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



太姒     

商朝有莘氏,或杞太姒國、繒國   

身份 周文王正妃   

配偶 周文王姬昌   

姒姓,出生在夏朝國王禹之後代有莘氏(今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東王鄉莘裡村)部落,另一說出生自杞國、繒國。商朝西歧諸侯西伯侯,後被諡為周文王的姬昌之正妃,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姬發之母。   姬昌在郃陽地區渭水之濱遇到太姒,驚為天人,後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姬昌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於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   入門之後,太姒仰慕長輩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正妃),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太姒尊號為「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內。太姒與姬昌生下十名男丁,自少嚴謹教誨,使他們未做過壞事。   她與周文王生下十子,次序為:長子伯邑考(姬考),次子武王發(姬發),三子管叔鮮(姬鮮),四子周公旦(姬旦),五子蔡叔度(姬度),六子曹叔振鐸(姬振鐸),七子成叔武(姬武),八子霍叔處(姬處),九子康叔封(姬封),十子季載(姬載)。她的兒子中,長子伯邑考比文王先死(《封神榜演義》等稱其因得罪妲己而遭到商王殺害),其餘九子中唯有姬發、姬旦賢能,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姬發為太子,及文王駕崩而立姬發,是為武王

宣太后:


宣太后本是楚國人,後成為秦惠文王的姬妾,稱羋八子。

前306年,秦武王因舉鼎而死。因秦武王無子,他的弟弟們爭奪王位。趙武靈王派代郡郡相趙固將在燕國作為人質公子稷送回秦國。在宣太后異父弟魏冉的幫助下,公子稷繼位,即秦昭襄王。

魏冉隨後平定了王室內部爭奪君位的動亂,誅殺惠文後及公子壯、公子雍,將悼武王后驅逐至魏國,肅清了與秦昭襄王不和的諸公子。


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輔政。 羋八子因此成為王太后,從此開始了長達四十一年的臨朝稱制。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執政期間,攻滅義渠國,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死後葬於芷陽驪山

秦漢

呂雉:

西漢高皇后呂雉 字娥姁,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


呂雉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

呂雉之父呂公因避仇家追殺逃亡沛縣,呂公與沛縣縣令是好友,沛縣的官員為巴結上司,紛紛前去祝賀呂家喬遷之喜。主吏蕭何負責排定賓客的座次,他叫僕役把賀禮不到一千銅錢的都安排坐在堂下。亭長劉邦認為沛縣諸官吏也沒什麼了不起,就填上獻禮為“賀錢一萬”,其實根本就沒帶錢來。 呂后父親知道後,本是帶些怒氣出來把他趕走,一見卻大吃一驚,覺得劉邦將來定是個不凡人物,因此引入堂內就座。蕭何告訴呂公,劉邦只會說大話,沒什麼成就。但呂公不以為然。劉邦坐在上賓座位後,就大聲調侃其他沛縣官吏。

呂公看他相貌不凡,希望把女兒呂雉嫁給他,事後呂公的妻子呂媼很生氣,說,你以前說你這個女兒很難得,一定要嫁個非常好的丈夫。沛縣縣令對你這麼好,你還不肯嫁女兒,居然要把她嫁給劉邦?呂公說,這不是你婦人家懂的事。還是把呂雉嫁給劉邦。 呂雉出嫁之時還有一個令她非常難辦的問題:劉邦已經有了一個非婚生的兒子劉肥。不到20歲的呂雉嫁給了大她15歲的中年亭長劉邦,而且,這位亭長雖然沒有正式結婚,卻有了一位未婚生育的兒子(在劉邦發跡之前,呂雉對劉肥沒有任何苛刻之舉,這對一位丈夫長自己15歲的少婦來說,實屬不易)。

呂雉早年稱得上是賢惠的女人,初嫁給劉邦時,生活並不富裕,劉邦時常為了公務以及與朋友們周旋,三天兩頭不見人影。呂雉便親率子女從事農桑針織,孝順父母及養育兒女,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早年的劉邦常戴一頂自制的竹帽到處閒逛,騙吃騙喝,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碭山下的沼澤地區。呂雉除獨立支撐家庭外,還不時長途跋涉,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

後來, 呂雉為劉邦生下一兒一女,即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長公主。

漢元年(前206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但其家屬仍然在沛縣。同年八月,劉邦令將軍王吸、薛歐出武關,因南陽王陵軍欲迎劉太公與呂雉等劉邦家屬。楚發兵進駐陽夏,漢軍不得前。

漢二年(前205年)四月,漢軍乘項羽陷入齊地不能自拔之際,一舉攻下楚都彭城。而項羽率騎兵迅速回防,與漢軍戰於睢水,漢軍大敗,呂雉等一眾劉邦家屬為楚軍所俘。

直到公元前203年(漢四年)九月,楚漢議和方被放回歸漢。 回到劉邦身邊的呂雉卻發現劉邦身邊早已有了寵幸的戚夫人,此時的呂雉因為年齡長於戚夫人,常常作為留守,伴在劉邦身邊的是那戚夫人。

劉邦在漢二年(前205年)六月即已立呂雉之子劉盈為太子,但即位為皇帝后,以劉盈仁弱“不類我”為理由,想要改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因為“如意類我”。戚夫人受到寵幸,常常跟隨高祖前往關東,日夜哭泣,想立她的兒子為太子。周昌、叔孫通等朝中大臣都堅決反對廢長立幼。 有人為呂后設謀,讓他找張良。呂后就讓他的哥哥呂澤劫持張良,逼著張良獻計。張良對呂澤說:“陛下在戰爭困難的時候確實能夠聽我的意見,但是,如今是因為愛而要廢長立幼,這已經不是靠說能了結的事。但是,陛下非常看重的商山四皓(隱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長的高士),卻始終請不來,因為他們認為陛下對臣下態度一貫傲慢。如果你們想個辦法把商山四皓請出來輔佐太子,讓他們天天陪著太子,特別上朝之時陪伴太子,陛下一定會看見。陛下知道商山四皓輔佐太子,也許會有一用。”呂后立即付諸實施。呂后派呂澤讓人帶了太子的親筆信,還帶了一份厚禮,請“商山四皓”出山,這四位高士竟然全來了。

漢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平定英布叛亂結束,但是,劉邦也在這次平叛中第二次受到致命箭傷。而且,由箭傷引發的疾病更加嚴重。此時的劉邦已經預感到人的生命是有盡頭的;因此,劉邦廢立太子的願望也更加強烈了。張良勸阻無效,託病不再上朝。作為太子太傅的叔孫通以死相諫,劉邦假裝聽從,實際上廢立太子的想法毫無改變。 一次朝宴,劉邦發現太子身邊有四位八十多歲的老人,鬍鬚、眉毛都白了,服裝、帽子非常講究。劉邦很奇怪,就問他們:你們是誰?四位老人上前回答,並各自報了姓名: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劉邦聽說後大為吃驚:“我請你們多年,你們逃避我。為什麼要隨從我的兒子呢?”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輕視讀書,又愛罵人。我們堅決不願受辱,所以才因為恐懼而逃亡。如今聽說太子仁孝恭敬,愛護天下讀書人,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們就來了。”劉邦說:“煩請諸位好好替我照顧好太子。” 四位老人敬完酒,離去。劉邦看著離去的四位老人,指著他們對戚夫人說:“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呂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聽說後,立即失聲痛哭,劉邦說:“為我跳一曲楚舞,我為你唱一首楚歌。”歌詞說:“鴻鵠高飛啊,一飛千里。羽翼已成啊,橫渡四海。橫渡四海啊,還能作什麼。即使有弓箭,對於高飛的鴻鵠還有什麼用呢。”從此之後,劉邦再也不提廢立太子之事。

呂雉歸漢後成為漢決策集團重要人物。呂后性格剛毅,她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開始殺人立威。第一個被她選中的就是已被廢為淮陰侯並監視居住的韓信。她趁劉邦在外征戰之際,與蕭何用計殺掉了韓信,從而成功震懾了其他功臣。不久,梁王彭越被劉邦廢為庶人、削職流放蜀地。途中遇呂雉,彭訴說無罪,呂雉答應為他說情,將其帶回咸陽。她對劉邦說:“你把彭越放走,等於放虎歸山。”劉邦遂將其處死,殺掉並剁成肉醬分賜與其他諸侯王。 劉邦稱帝八年間,呂后協助劉邦,鎮壓叛逆、打擊割據勢力,對鞏固漢朝統一政權起了重要作用,併為她日後掌權作了充分準備。

審食其雖然以呂雉之寵在王陵之後一度為左丞相,但主要是服侍呂雉,並不治事。而陳平亦佯為自保,亦不過問政事,呂雉對陳平深為讚許。 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為帝,呂雉開始獨掌大權。

對那些為高祖侍寢而得寵幸的妃子如戚夫人等人,呂太后非常氣憤,就把她們都囚禁起來,不準出宮。而薄姬由於極少見高祖的緣故,得以出宮,跟隨兒子到代國,成為代王太后。太后的弟弟薄昭也跟隨到代國。 呂后做了皇太后,就下令將戚夫人幽禁在永巷,剃去頭髮,頸束鐵圈,穿上囚徒的紅衣,讓她舂米做苦役。戚夫人一邊舂米一邊唱著歌兒:“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呂雉因而大怒,於孝惠元年(前195年)十二月,殺趙王劉如意,徙淮陽王劉友為趙,並將戚夫人斬去手腳,薰聾雙耳,挖掉雙目,又以啞藥將她毒啞,這才拋入茅廁之中,稱為“人彘”[zhì]。呂雉後竟然又叫劉盈來看,劉盈痛哭失聲,命人向呂雉說;“這種事不是人作得出來的。兒臣是太后的兒子,終究沒有辦法治理天下。”認為母親如此慘無人道,已經違背常理,驚駭非常,而不願處理政事。 孝惠二年(前193年),楚元王劉交、齊悼惠王劉肥都來京朝見。十月,劉盈與劉肥在呂雉面前設宴飲酒,劉盈因劉肥是自己的長兄,就按照家人禮節,讓他坐在上首。呂雉動怒,就命人倒了兩杯鴆酒,擺在面前,讓劉肥起身為她祝酒。劉肥站起來,劉盈也跟著站起來,拿起酒杯,想一起向呂雉祝酒。呂雉這才驚恐,趕緊起身打翻劉盈手上的酒杯。劉肥覺得奇怪,不敢喝這杯酒,裝醉離去。後來問別人,才知道是鴆酒,劉肥很害怕,自以為不能從長安脫身,很憂慮。齊國內史士向劉肥建議說:“太后只生有孝惠皇帝和魯元公主。現在齊王你擁有七十多座城,而魯元公主只有幾座食邑。如果您能夠把一個郡獻給太后,作為公主的湯沐邑,太后必定很高興,您也就無憂無慮了。”於是劉肥獻出城陽郡,並尊公主為王,太后呂雉十分高興,並讚許劉肥,就在劉肥的府邸擺酒宴,歡宴後,讓劉肥回到封地。

孝惠四年(前192年),呂雉立魯元公主女張氏為皇后。時張氏僅13歲,且為劉盈的親外甥女,劉盈雖然對此極為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孝惠四年(前191年)三月,呂雉下令廢除挾書律,此法本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制定之惡法。呂雉下令廢止此律,亦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

呂雉從孝惠三年(前192年)開始命人修築長安城,到孝惠六年(前189年),工程全部竣工。各地諸侯來會,十月入朝慶賀。 孝惠七年(前188年)八月戊寅,劉盈憂鬱病逝,發喪期間,只見呂雉乾哭,不見落淚。張良之子張闢強擔任侍中,年僅十五歲,對丞相陳平說:“太后只有孝惠帝一個兒子,如今死了,卻只見她乾哭而不悲傷,你知道是什麼原因?”陳平反問:“是什麼原因?”張闢強說:“皇帝沒有年紀較大的兒子,太后害怕你們這班老臣。您現在應請求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軍,統領南北二軍,並且讓呂家的人都入宮,在朝廷執掌大權,這樣呂后才會心安,你們才能有倖免於禍患。”陳平就按照張闢強的計策去做,呂雉果然高興,哭起來也顯得哀痛。

呂氏的權勢便從此開始。呂雉立太子劉恭為帝,自己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朝廷號令一概出自太后,為中國太后專政的第一人。

呂雉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在採取“無為而治”,鞏固西漢政權的同時,首先打擊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對派,重用其寵臣審食其。然後佈置黨羽,大封諸呂及所愛後宮美人之子為王侯。隨後殺掉趙王劉友和梁王劉恢。右丞相王陵堅決反對封諸呂為王的政策,堅持高祖與大臣的盟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呂雉不高興,就讓他擔任皇帝的太傅,奪了他的丞相職權。王陵只得告病回家。然後又讓審食其為左丞相,居中用事。陳平、周勃雖然不服,也只好順從。審食其不處理左丞相職權範圍內的事情,專門監督管理宮中的事務,像個郎中令,呂雉常與他決斷大事,公卿大臣處理事務都要通過審食其才能決定。呂后這些做法遭到劉氏宗室和大臣的激烈反對。 呂雉追封他已故的兩個哥哥,大哥呂侯為悼武王,呂釋之為趙昭王,以此作封立諸呂為王的開端。

高後元年(前187年),封侄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侄孫呂通為燕王,追尊父呂文為呂宣王,封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張偃為魯王,將呂祿的女兒嫁給劉章,封劉章為朱虛侯,封呂釋之的兒子呂種為沛侯,封外甥呂平扶柳侯。

高後二年(前186年),呂臺去世,諡號肅王,封其子呂嘉代呂臺為呂王。

高後四年(前184年),又封其妹呂嬃為臨光侯,侄子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呂后先後分封呂氏家族十幾人為王為侯。

後來少帝劉劉恭略微懂事時,偶然聽說自己的母親已經死了,自己並不是皇后的親生兒子,就口出怨言,說:“太后怎麼能殺死我的母親卻把我說成是自己的兒子呢?我現在還小,等長大成人後我就造反。”呂雉聽說這件事以後很擔心,害怕他將來作亂,於是廢了劉恭的帝位,並暗中殺了他,改立常山王劉義為皇帝,改名叫劉弘。

高後八年(前180年),呂雉病重,她臨終前仍沒有忘記鞏固呂氏天下。在她病危之時,下令任命侄子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產統領南軍。並且告誡他們:“高帝平定天下以後,與大臣訂立盟約:‘不是劉氏宗族稱王的,天下共誅之。’現在呂氏稱王,劉氏和大臣憤憤不平,我很快就死了,皇帝年輕,大臣們可能發生兵變。所以你們要牢牢掌握軍隊,守衛宮殿,千萬不要離開皇宮為我送葬,不要被人扼制。” 八月一日,呂雉病死,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 呂后崩後留下詔賜給各諸侯黃金千斤,將、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階賜給黃金。大赦天下。讓呂王呂產擔任相國。讓呂祿的女兒做皇后。由於呂后在政時期培植起一個呂氏外戚集團,從而加劇了漢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後,馬上就釀成了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流血鬥爭。呂太后沒有完成她的政治計劃就去世了。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驟然激化,袒劉之軍蜂起。齊王劉襄發難於外,陳平、周勃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一場流血鬥爭,以皇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薄太后:

薄姬(公元前215年之前―公元前155年),漢高祖劉邦的嬪妃、漢文帝劉恆的生母。 薄姬父親吳人姓薄氏,秦時與故魏王宗家女魏媼通,生薄姬。

薄姬原是魏王魏豹的妾室,魏豹被韓信擊敗後,薄姬被召入漢宮,但入宮一年多,卻連劉邦的面都沒有見過。 薄姬年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交好,約定三人之中不管誰先富貴,都不要忘了其他二人。後來管夫人、趙子兒先後受到劉邦寵幸。兩個美人侍候劉邦時,相見笑說與薄姬初時的約定。劉邦問起當中因由,兩人俱以事實相告。劉邦心悽然而憐惜薄姬,當晚召見寵幸她。之後,薄姬即有身孕,生下兒子劉恆。劉恆八歲時被封為代王。自有子後,劉邦鮮有和薄姬相見。劉邦駕崩後,因為薄姬少見劉邦,地位也不高,所以准許她出宮,從其子到代地就國,是為代王太后。



呂后死後。大臣議立新帝,認為外家呂氏不善,皆稱薄姬仁善,故迎立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尊薄姬為太后。前157年,漢文帝死後,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尊祖母薄姬為太皇太后。公元前155年,薄姬去世,葬於南陵。

竇太后:

竇漪房,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的皇后,

其長子劉啟(漢景帝)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后,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被尊為太皇太后。


其出身貧寒,後被選入宮中,呂后將一些宮女分給諸侯王時,竇氏被分給了代王(後來的漢文帝)。與代王育有一女二男,長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小兒子是梁王劉武。竇太后是西漢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道家治國理念的積極倡導者和大漢帝國四百年風雲江山的奠基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王太后:


王政君,漢元帝劉奭皇后,漢成帝劉驁生母。她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后之一。其身居後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時間長達61年(公元前49年—公元13年在位),僅次於清朝的孝惠章皇后(64年)。

王莽篡漢時,王政君曾大怒將玉璽砸在地上,致使傳國玉璽還崩碎了一角,不久憂憤而亡,與漢元帝劉奭合葬渭陵。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長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後因為她妒嫉諸妾,與王禁離異了,改嫁給河內郡的苟賓為妻。 李氏懷著王政君時,夢見月光照射到自己胸前。王政君長大後,性情溫順,學會了婦人之道。到十四、十五歲時貌美聰慧,原先許嫁一戶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後來東平王納她為妾,但還沒入門東平王就死了,他的父親覺得很奇怪,便派人為女兒占卜,占卜者說:“因她是夢月入懷的,所以此女貴不可言。”於是王禁讓女兒學習各種才藝,在她十八歲時將她獻入宮中為家人子。

王政君入宮後過了一年多,皇太子劉奭寵愛的司馬良娣病故,良娣臨死前說是有其他姬妾咒她於死,從此太子鬱鬱寡歡,又遷怒其他姬妾,不與她們接近。 漢宣帝劉詢知道太子怨恨姬妾,便讓皇后在後宮挑選適合的宮女送給太子。皇后挑了五個女子,其中包括王政君。當太子到皇宮時,對這五個女子興致缺乏,但又不想違逆皇后的懿旨,便說:“其中有一個人可以。”這時因為王政君坐得最靠近太子,且打扮素雅,所以大家都以為太子就是屬意王政君,遂將她送到太子宮,劉奭與王政君成了夫妻。太子原本已有姬妾十多人,但長年以來一直都沒有人懷孕,而王政君成為太子妾室後,一夜之間王政君竟然懷孕了,這使宣帝非常高興,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分娩生下一個兒子,那年她二十一歲。漢宣帝親自為皇孫命名為劉驁,字太孫,時時帶在身邊。

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漢宣帝駕崩,劉奭即位為帝,是為漢元帝。先封王政君為婕妤,三天之後升她為皇后。王政君自從生子以後,日益受到冷落;其子劉驁起初寬博謹慎,但後來喜好宴飲玩樂,元帝也覺得他沒什麼才幹。此時傅婕妤(後為昭儀)很得寵愛,生下定陶王劉康,元帝想要立劉康做太子。王政君與其兄王鳳、太子劉驁都為此感到恐懼,後來由史丹擁護,漢元帝也考量到皇后為人謹慎,太子又是漢宣帝以前所喜愛,因此決定不廢太子。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駕崩,由劉驁即位為帝,是為漢成帝,尊母親王政君為皇太后。當時以太后兄長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同母弟王崇為安成侯。後來又同日封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世稱“五侯”,王氏權勢大熾。

王政君的生母李氏,早年與王禁離婚而改嫁苟賓,生苟參。苟賓死後,王政君讓母親再回去與王禁復緣。王政君又同情異父弟苟參,比之以漢武帝時的外戚田鼢,也想給苟參封侯爵,但被成帝拒絕,因此讓他任侍中水衡都尉。王家一門族人藉著太后的關係,在朝廷擔任相當多的官職。 漢成帝即位多年,沒有子嗣,身體又不好,於是趁定陶王劉康來朝時,請他留下來照顧他。漢成帝與王政君因為元帝生前喜愛劉康的關係,對他待遇也相當優厚,並不因為以前廢立太子之事而有所嫌隙。然而,王政君之兄王鳳卻要求劉康回到封國,劉康只好離開。京兆尹王章看不過去,勸漢成帝不能再任用王鳳,並推薦名聲良好的中山王之舅馮野王。王鳳得知後,稱病不仕,並獻上言辭甚哀的文字給成帝。王政君聽聞此事後,為之垂淚,甚至不進御食。漢成帝也因為自幼倚賴王鳳的關係,不忍廢棄他,只好繼續任用。王鳳還職後,立刻誅殺王章,且從此更加囂張。 王政君憐憫自己的小弟王曼因為早死而沒有被封侯,而平阿侯王譚、成都侯王商等人多稱讚王曼之子王莽,便追封王曼為新都哀侯,以王莽嗣侯位,並任命為大司馬。

後來漢成帝因為沒有子嗣,定陶恭王也已經過世,定陶恭王之母傅昭儀賄賂王根,希望讓定陶恭王之子劉欣繼承帝位。後來王根果然保舉劉欣繼位,劉欣遂被立為太子。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酒色侵骨的漢成帝在趙合德的宮中暴死,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王政君成為太皇太后。面對“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分據勢官滿朝廷”的局面,漢哀帝著手排擠王氏外戚勢力,強化皇權,他即位後便拔高自己祖母和母親家族傅氏、丁氏的勢力,封祖母傅昭儀為恭皇太后,母親丁姬為恭皇后,食邑與王政君相等。王政君看到後非常不安,便要大司馬王莽“乞骸骨”回家,哀帝沒有批准王莽的辭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等對王政君說:“皇帝聽說太后下令貶斥王莽,非常傷心。大司馬如果不復職,皇帝就不敢聽政了。”於是王政君又令王莽復行視事。對王莽“乞骸骨”的處理似乎表現出哀帝對王氏的客氣態度,實際上漢哀帝卻深忌王氏驕橫,所以起初對王家人頗為優待,日子一久,便漸漸疏遠。 此後,漢哀帝與王氏之間的鬥爭日趨激烈。司隸校尉解光彈劾王根罪行,漢哀帝藉機將王根逐出京師,並將王氏舉薦的官吏悉數罷免。後有高昌侯董宏承風希旨,以《春秋》“母以子貴”之義請尊哀帝生母丁姬為帝太后。此議一出,便遭到大司馬王莽、丞相孔光、左將軍師丹等人的堅決反對。哀帝迫於壓力,將董宏免為庶人。不久,未央宮舉行宴會,內者令為傅昭儀設帷幄,坐於王政君旁。王莽呵斥道:“定陶太后不過是一個藩妾而已,怎能與至尊並坐!”遂撤去其座。但在漢哀帝的打擊下,王氏仍難免衰落的命運,過了兩年,漢哀帝還是尊傅昭儀為帝太太后,丁姬為帝太后,王莽則被貶逐新野,王氏勢力跌落谷底。

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漢哀帝念王政君年事已高,才將王莽與平阿侯王仁召還京師,侍奉王政君。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夜,漢哀帝無子而亡。王政君聞哀帝死訊後,迅速移駕未央宮,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樞。哀帝臨終前將玉璽交給他的男寵大司馬董賢,王政君聽取王閎建議,派王閎威脅董賢交出玉璽,再交給王政君。王政君召見董賢,問他國喪該如何調度,董賢不能對,脫下帽子謝罪,王政君說:“新都侯王莽曾以大司馬身份參與過成帝葬禮,知道該怎麼辦,我讓王莽來幫幫你吧!”於是立即召王莽入宮,從董賢手中奪取兵權。隨後董賢自殺,王政君所深惡痛絕的趙飛燕和哀帝傅皇后被逼死,已故傅昭儀和丁姬的陵墓也被扒開,哀帝所拔擢的傅、丁兩家迅速被王氏剷除。王政君依然被尊為太皇太后,並以中山王劉衎為帝,是為漢平帝。 王莽相當懂得討好王政君,先是上言、尊王政君姊妹王君俠為廣恩君、王君力為廣惠君、王君弟為廣施君,並且都領湯沐邑,姊妹們遂日夜讚譽王莽的美德。王莽又知道王政君雖是婦人,卻也討厭待在深宮中,便舉辦許多可以讓王政君外出的活動。就連王政君的侍女之子生病,王莽也前去親自侍候。 元始五年(公元6年),漢平帝死後,孺子嬰繼位,眾人請求王莽效法周公輔佐周成王故事。王政君認為不可,但無力阻止。王莽遂輔佐孺子嬰,自稱是攝皇帝,厭惡他的人很多。王政君聽聞後說:“眾人所見者略同,我雖是一婦人,也知道王莽這樣做必定會給自己招來災禍,這種行為萬萬不可。”但王莽又更以各種祥瑞之兆做為天命,自立為帝,並將這些符瑞告訴王政君,王政君大驚。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便讓安陽侯王舜去向太后索取玉璽。王政君怒罵:“你們父子一家承蒙漢家之力,才能世世代代都得到富貴,既沒有報答他們,又在他人託孤之時,趁機奪取國家,完全不顧恩義之道。為人如此,真是豬狗不如,天子怎麼會有你們這種兄弟!而且如果你們自以為得到天命而成為新皇帝,想要改變正朔服制,就應該自己做新的玉璽,流傳萬世,為何想要得到這個亡國的不祥玉璽?我不過是個漢家的老寡婦,隨時都可能會死去,所以想要拿這顆玉璽陪葬,你們終究是得不到的!”王政君隨即痛哭流涕起來,旁人也跟著垂泣。 王舜雖感到悲哀,但過了許久還是說:“臣等已經無話可說了,但王莽仍然一定要拿到傳國玉璽,太皇太后您能到死都不拿出來嗎?”王政君知道王莽是要威脅她,便將傳國玉璽取出、砸到地上給王舜,為此傳國玉璽還崩碎了一角,並說道:“我已經老死了,有你們這樣的兄弟,我們王家是要滅族了!”王莽得到玉璽後非常高興,在未央宮為王政君置酒設宴,大肆慶祝。 後來又改王政君稱號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並說既然漢朝已滅,太皇太后不得再侍奉元帝,遂毀元帝廟,改為“文母篹食堂”。因為王政君還在世,不便稱廟,便稱為長壽宮。 王莽置酒請王政君到長壽宮。王政君前往,見元帝廟已被廢棄,大驚。她哭著說:“這是漢家的宗廟,皆有神靈存在,是犯了什麼罪讓你毀掉!假設鬼神無知,修廟有什麼用?如果有知,我原本是人家妃妾,怎能辱沒先帝之廟來做為我用食的地方?!”她又私下向左右侍從說:“此人侮慢神靈,怎能長久得到上天保祐!”於是酒會不歡而散。 自從王莽篡位後,知道王政君怨恨自己,常常刻意討好王政君,但王政君卻越來越不高興。 王莽將漢朝制度都改去,而漢朝本來穿黑貂衣,王莽就改為穿黃貂,又將漢正朔伏臘日也改去。但是王政君卻命令自己的官屬穿黑貂衣,並且在漢朝的正臘日時獨自與左右一起相對酒食。 始建國五年(公元13年),王政君逝世,年八十四歲,與漢元帝劉奭合葬渭陵,王莽詔揚雄作誄文。

鄧皇后:

鄧綏(公元81-121年),東漢南陽新野人,東漢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后。

鄧綏系出名門,其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

鄧綏15歲入宮,22歲被冊封為皇后。

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年僅27歲的漢和帝突然駕崩,面對著“主幼國危”的局面,25歲的鄧綏臨朝稱制。鄧綏執政期間,對內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壓了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

但另一方面,鄧綏亦有專權之嫌,其廢長立幼,臨朝稱制達十六年而不願還政於劉氏,朝中多有非議。

東漢永寧二年(公元121年),鄧綏駕崩,諡號“和熹”,與漢和帝合葬於順陵。

竇太后:


章德竇皇后(-97年),扶風平陵人,漢章帝皇后。曾祖竇融,官大司徒;父竇勳,追爵安成息侯;母為東海恭王劉強女沘陽公主,公元78年被立為皇后。

竇氏六歲能作文章,而且天生麗質。

建初二年(公元77年)八月,竇氏及其妹妹被選入長秋宮。由於她貌美、舉止言談非凡,得到了馬太后的賞識,更得到了漢章帝的喜愛。 爾後,馬太后病逝,宮內權力最大的莫過於竇後。

當時,深得漢章帝喜愛的還有宋貴人和梁貴人。宋貴人進宮後便生下了皇子劉慶。

建初四年,劉慶被立為皇太子。竇後對此嫉妒難耐,便串通母親,誣陷宋貴人。於是宋貴人和太子劉慶漸漸被章帝疏遠。

建初七年,漢章帝劉炟廢太子劉慶為清河王,立由竇後撫養的皇子劉肇為皇太子。不久,宋貴人飲藥自殺 。 劉肇為梁貴人所生。梁貴人深知自己不是竇後的對手,就情願將自己的兒子送給竇後撫養。梁家暗自慶幸,因為劉肇被立為皇太子,以後一定不會虧待生母一家的。這話傳到竇後的耳朵裡,她為此恨恨不已。於是誣陷梁貴人。不久後,梁貴人自殺。

章和二年(公元88年)二月,年僅33歲的漢章帝崩於章德殿前。十歲的皇太子劉肇即位,為漢和帝。尊竇皇后為皇太后。因和帝年幼,由竇太后臨朝執政。隨即竇太后下詔,任命竇憲違掌典輔政;太尉鄧彪為太傅。接著竇氏又更改了漢章帝的一些規定,命諸王返回封國,又增加鹽鐵稅以充軍費,準備大舉進攻匈奴。 漢章帝駕崩後,齊殤王的兒子劉暢來京弔喪,很得竇太后的歡心。竇憲恐怕劉暢會分了他的權力,便派刺客暗殺劉暢。竇太后發覺後大怒,將其關進內宮。恰巧北匈奴再次擾邊,南匈奴請求朝廷出兵征討。竇憲害怕被殺,請救待罪出征匈奴,竇太后同意了他的請求。

永元元年(公元89年),漢軍連戰連捷,竇憲因此威名大勝。

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竇憲陰謀叛逆,走漏了消息。漢和帝決定誅殺竇憲。此後,竇氏家族做官的人全部免官,竇太后也由此被軟禁,不得參與政事。 漢和帝[劉肇]永元九年,竇太后憂鬱而死,葬於“敬陵”。

三國兩晉南北朝

北魏馮太后:



文成文明皇后(442年?—490年10月17日),名不詳,漢族,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獻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實際主持者,並對孝文帝改革產生重要影響。

馮太后出身於北燕皇族長樂馮氏。馮氏是馮朗之女,生於長安。北燕滅亡後,沒入太武帝拓跋燾後宮,充為奴婢;

正平二年(452年),選為文成帝的貴人;

太安二年(456年),冊封為皇后;
和平六年 (465年),北魏獻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政局動盪,馮太后臨朝聽政,定策誅殺了權臣乙渾,後依據北魏祖制歸政獻文帝;延興六年(476年),獻文帝暴崩,時人稱馮太后毒殺。馮太后二度臨朝稱制達十四年,尊為太皇太后。

孝文帝太和十四年九月癸丑(490年10月17日),馮太皇太后去世,葬於永固陵,諡號文明太皇太后

西晉賈皇后:


賈南風,(257年-300年),小名峕,字南風,平陽郡襄陵縣(今山西襄汾縣)人。西晉的開國元勳賈充的三女(亦是其後妻郭槐生的長女),西晉晉惠帝的皇后,又稱惠賈皇后、賈后。

賈南風在皇后位置十年,其間因惠帝懦弱無能而得以專權,直至在政變中被廢殺。其專權與失勢是引發八王之亂並最終導致戰亂升級的導火索之一,對西晉和之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婁太后:


武明皇后婁昭君(501年—562年),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鮮卑族,北魏真定侯婁提的孫女,贈司徒婁內幹之女,太原王婁昭的姐姐,北齊奠基人高歡的妻子,北齊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的生母。

六子

文襄帝高澄

文宣帝高洋

孝昭帝高演

襄城景王高淯

武成帝高湛

博陵文簡王高濟

二女

永熙皇后,北魏元修皇后,再嫁元韶

太原長公主,東魏元善見皇后,再嫁楊遵彥

當年婁昭君慧眼識珠,覺得在城牆之上服勞役的將領高歡相非凡,雖然目前貧窮,但將來必然發跡,於是對他產生愛慕之意,於是二人結成美滿姻緣。在婁昭君的幫助下,高歡屢立戰功,官居東魏丞相。婁昭君平日柔順勤儉,謙卑自守,知書達理,以國家利益為重,同意丈夫高歡迎娶蠕蠕公主,並自動騰出正室,讓高歡合婚。

婁昭君平日柔順勤儉,謙卑自守。親自紡織針補,視姬妾所生諸子均十分慈愛,不異己出,對諸子每人必賜一袍一褲。時常向高歡進言,有才必用,不能以私廢公。處事能夠顧全大局,委曲求全。 高歡受封渤海王,婁昭君為渤海王妃。高歡死後,其長子高澄繼任其位,婁昭君進封渤海太妃。

550年,其次子高洋稱帝,尊婁昭君為太后。559年,高洋去世,太子高殷繼位,尊婁昭君為太皇太后。

560年,婁昭君廢黜高殷,改立六子高演為帝,婁昭君再度為皇太后。

561年,高演去世,婁昭君立九子高湛為帝,仍為皇太后。

562年,婁昭君去世,與高歡葬於義平陵,諡號神武明皇后。

隋唐

文獻皇后:


兒子:房陵王楊勇、隋煬帝楊廣、秦孝王楊俊、蜀王楊秀、漢王楊諒

女兒:樂平公主楊麗華、襄國公主、廣平公主、某公主、蘭陵公主楊阿五

獨孤伽羅(544年—602年9月15日),河南洛陽人,漢化鮮卑人,北周衛國公、關隴集團重要成員獨孤信嫡女,母清河崔氏。

十四歲嫁給大將軍楊忠之嫡長子楊堅。同年父親政鬥失敗被殺,家道中衰,丈夫亦遭權臣猜忌。獨孤伽羅保持低調謙恭作風,以期為夫消禍;周隋交替之際,親自勸勉楊堅定下立隋大計;之後拜為隋王妃、隋王后;隋朝開國乃為皇后。

獨孤皇后深度參與朝政,終身對隋文帝保持了強烈影響力,於開皇之治功不可沒,宮中並尊帝后為“二聖”。晚年主導罷黜宰相、廢易太子引發史學界爭議評價。隋文帝和皇后夫妻恩愛,“誓無異生之子”,共誕育有十個兒女。 仁壽二年八月,皇后崩逝。隋文帝迷信皇后升化為妙善菩薩,並親自為其送葬;又營造天下最盛佛寺為皇后祈福,臨終前企盼和愛妻“魂其有知,當地下相會”。仁壽四年七月文帝病逝,十月帝后合葬太陵,皇后諡曰文獻。

則天大聖皇后: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後改名曌,山西文水人,為唐朝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出身於隋朝皇室,父親為隋朝觀德王楊雄之弟、遂寧公楊達),祖籍幷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北徐村人)。武則天於武德七年(624年)生於利州(今四川廣元),一說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有異母兄長武元慶、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兩人,一位是韓國夫人武順(史書稱武順為其姐,《武順墓誌》稱其妹),另一位是郭夫人。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後世將其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十四歲時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690年,武則天宣佈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

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705年11月,武則天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累諡為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在位前後,肆殺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詩四十六首。 兒子

長子:代王李弘,後立為太子,死後追諡“孝敬皇帝”。

次子:潞王李賢,李弘死後立為太子,死後追諡“章懷太子”。

三子:唐中宗李顯

四子:唐睿宗李旦

女兒

長女:安定思公主,早夭,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諡號思。

次女:太平公主,名不詳,現有人根據《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關於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

韋皇后:

唐中宗皇后韋氏(?-710年),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中宗李顯之妻,生懿德太子李重潤(被武則天誅殺)、永泰公主李仙蕙(韋后二女,被武則天誅殺)、永壽公主(韋后三女,與其父被貶房州,途中死)、長寧公主(韋后長女,嫁楊慎交,韋后之亂被貶房州,死後改嫁蘇彥伯)和安樂公主李裹兒(韋后幼女,死於韋后之亂)。

景龍四年(710年)傳說合謀毒死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臨朝稱制。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韋氏勾結武三思等專擅朝政,以其從兄韋溫掌握實權,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其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封寺廟道觀,奢侈無度。

後來,李隆基發動政變,擁其父相王李旦登基。韋氏被殺於宮中,並被追貶為庶人,稱韋庶人。

韋氏的家族在中宗被廢除後,境遇慘痛。父親韋玄貞配流放欽州而死,母親崔氏被欽州首領寧承兄弟所殺。兄弟韋洵、韋浩、韋洞和韋泚全部死於容州。兩位妹妹,逃竄獲免。

兩宋,遼,金,元,西夏

劉太后:


北宋獻明肅皇后,名劉娥(968年1月28日~1033年4月30日),是宋真宗趙恆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后,功績赫赫,常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娥祖籍太原,生於宋太祖開寶元年(968)正月八日(1月28日),祖父劉延慶在五代十國的後晉、後漢時任右驍衛大將軍(後晉高祖石敬瑭起兵於太原南,而後漢則建都太原),父親劉通是宋太祖時的虎捷都指揮使,領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此劉家舉家遷至 成都華陽。

生劉娥之時,母親龐氏曾夢到明月入懷,醒來後便生下一女,取名劉娥。然而劉娥出生不久,劉通便奉命出征,誰料犧牲於戰場上,因劉通無子,家道中落,龐氏只好帶著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孃家。不知是否龐家窮困,還是劉通生前未斂財產,劉娥雖然身為刺史千金,讀書識字,卻學會一手擊鼗的謀生技藝,善說鼓兒詞。 劉娥十三四歲的時候,龐家就把她嫁給一名年青銀匠,龔美。劉娥的姿容秀麗,龔美的妻子不能容她,龔美就帶著她一起來到京城開封謀生。 龔美手藝出眾,又為人和善,善於結交朋友,尤其與襄王府裡當差的張耆交好。

襄王正是未來的宋真宗趙恆,此時他的名字還叫趙元侃,尚未被冊定為太子。 據宋史上說,十五歲的劉娥與趙恆初會,進襄王府,但是趙恆與劉娥同為968年出生,於十七歲才被封為韓王,端拱元年(988)才被封為襄王,時年已二十。

總之,趙恆當時尚未婚配,聽說蜀女才貌雙全,便讓隨從去暗暗物色一名。劉娥隨夫拋頭露面擊鼗掙錢,自有美名在外,為趙恆的隨從們所知,龔美得知是王府選姬,不願放棄,改稱是劉娥的表哥,讓劉娥入王府 劉娥天生麗質,聰明伶俐,與趙恆年貌相當,很快如膠似漆。然而趙恆的乳母秦國夫人看不起劉娥的出身,認為劉娥勾引趙恆上邪路,勸趙恆趕跑劉娥不果,只好報與宋太宗,太宗大怒,聖旨一道下來,命逐劉娥出京。併為十七歲的趙恆賜婚,此時趙恆被封為韓王,新娘為忠武軍節度潘美的八女兒,十六歲的潘氏受封為莒國夫人。

然而,趙恆雖迫於皇命把劉娥送出王府,卻不願離開劉娥,把劉娥偷偷藏在王宮指揮使張耆家裡,不時私會。這樣偷偷摸摸,劉娥過了十五年。 宋太宗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歲的宋太宗趙光義病逝,遺詔傳位於已立為太子兩年的趙恆。趙恆繼承大統,再也不用與劉娥偷偷來往了。 當年趙恆奉命娶的王妃潘氏,婚後六年便死了,死時年僅二十二歲,無子。潘氏去世兩年後,太宗又賜婚於郭氏,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年十七的郭氏初封魯國夫人,不久又晉封秦國夫人。趙恆於三月即位,五月冊立郭氏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為莊懷皇后(後來兒子宋仁宗改為章懷皇后)。雖然後宮三千佳麗,趙恆卻並未忘情於劉娥,很快把劉娥接入宮裡。

景德元年(1004)的正月,封劉娥為四品美人,正式成為後宮妃嬪的一位(當時,郭皇后之下,只有劉美人最為尊,連王府姬妾楊氏都只被封為五品才人)。這時候的劉娥,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劉娥雖然已經36歲,可是她聰慧溫柔,一直獲得真宗的專寵,很快晉封為二品修儀,又封為一品德妃。 此時的劉娥,已非昔日擊鼗的小妹,她長年幽居,博覽群書,研習琴棋書畫,早已才華出眾。劉娥見舉目無親,便向真宗提出,願讓表哥改姓為劉美,做自己的兄長,繼承劉家香火。其實,龔美早已跟隨真宗,一直忠心耿耿,只對真宗效忠。劉美任官,既不阿附於權臣,對部屬也關心備至,出任在外時他的隨從兵卒,都按省籍定時輪換,從不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

然而,景德初年,郭皇后的兒子趙佑夭折了,年僅九歲;半月後,另一名兩月大的皇子也夭折了。真宗的五名皇子居然一個也沒能活過十歲,此時真宗年近四旬,以防萬一,養宗室之子於皇宮內。郭皇后前後生了三個兒子,只有趙佑能活到九歲,不想也不幸夭折,傷心過度,身子垮了下來。 景德四年四月十六日,郭皇后病薨,享年三十一歲,諡號為莊穆皇后(後改章穆皇后)。真宗心裡雖然很想立劉娥為後,但是劉娥既無子嗣又出身低微,群臣們都不贊同,反而要求冊立十四歲的才人沈氏為皇后。沈才人雖然是大中祥符元年才入宮的,然而她出身高貴,是宰相沈倫的孫女。真宗不悅,索性讓後位空缺,不談立後之事。

劉娥雖然長年受寵,卻無法懷孕。她身邊的侍女李氏,突然一日夢到仙人下降為子,真宗和劉娥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來。大中祥符二年(1010)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趙受益(即後來的宋仁宗趙禎)。皇子雖然是李氏所生,卻只會認劉娥為母。真宗早在孩子出生三月前,便已宣佈劉娥懷孕,冊封劉娥為修儀,與劉娥交好的楊才人則晉封婕妤。皇子雖然是劉娥的兒子,劉娥卻沒有親自撫養,而是交給楊婕妤撫養。楊婕妤亦是成都人,比劉娥小十六歲,與劉娥情同姐妹。真宗愛的既是劉娥,對楊氏也有好感,因此劉娥每每晉封,也少不了楊氏一份。時劉娥四十多歲,精力自然不如二十多歲的楊氏充沛,便讓楊氏代行哺育之職。 然而,劉娥並未殺害真正的生母李氏,而封李氏為崇陽縣君。不久,李氏又生下一女,晉封才人,正式進入妃嬪行列。不幸的是,小公主很快夭折。李氏自認命薄無福,終其一生,都並未與兒子相認。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真宗晉封劉娥為德妃,並給百官加官進爵,冊後禮儀一應從簡,既不讓官員進賀,也不搞封后儀式,封后詔書也迴避朝臣公議,只下令將封后詔書傳至中書省,自己家裡宣佈一下就完事。十二月丁亥,四十四歲的劉娥終於成為大宋王朝的皇后。

天禧四年二月(1020),真宗患病,難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裡的政務實際上都由皇后劉娥處置。後來,真宗更是病重,下詔:“此後由皇太子趙禎在資善堂聽政,皇后賢明,從旁輔助。”此詔書便認可劉娥裁決政事的權力。 群臣不安起來,劉娥雖非太子生母,卻對他視若己出,克盡母職,根本不是旁人所能離間。 乾興元年(1022)二月甲寅,54歲的宋真宗趙恆病逝於延慶殿,遺詔曰:太子趙楨即位,皇后劉氏為皇太后,楊淑妃為皇太妃,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后處分。而小皇帝趙楨這時只有十一歲,實際上就是由劉娥處理政務。



丁謂想獨攬大權,欺上瞞下,以為劉娥是女子無見識,劉娥雖然當初因為後位不穩培植他,多年下來早已查知丁謂的不法舉動,此時更是怒不可竭,決心除掉他。當年六月,與丁謂勾結的宦官雷允恭被誅,丁謂罷相貶謫。丁謂被貶後,劉娥開始和仁宗趙楨一起聽政決事,正式垂簾。 劉娥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劉維嶽成了天平軍節度使兼侍中兼中書令兼尚書令,曾祖母宋氏最後封到安國太夫人;祖父劉延慶為彰化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兼許國公,祖母元氏封齊國太夫人;父親劉通為開府儀同三司魏王,母親龐氏封晉國太夫人。

劉娥號令嚴明,賞罰有度,雖然難免有些偏袒家人,但並不縱容他們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們的意見,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劉氏姻族也沒有做出為害國家的禍事。 劉娥也非常簡樸,當初身為皇后時服飾簡樸,當了太后依然未改習性。宮中侍女見皇帝侍女服飾華麗,覺得自己身為太后侍女,怎麼能被比下去呢?報與劉娥,劉娥不為所動,“那是皇帝嬪御才能享用的,你們哪有這樣的資格。” 雖然劉娥掌權日久,不願把權柄交給仁宗,但她卻依然是個慈母,仁宗少時體弱多病,劉娥忙於政務,讓楊淑妃照顧,仁宗稱劉娥為“大娘娘”,楊妃為“小娘娘"。

而仁宗生母李氏,劉娥也升封她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成為守陵的先帝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間,便尋訪到李氏家人封官,真宗去世後,劉娥依然沿用李氏,未下殺手。 明道元年(1032)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劉娥連忙派太醫前去診治,並晉封她為宸妃。然而李氏薄命,封妃當天,便病薨,享年四十六歲。起初,劉娥只想以普通宮嬪的身份殮葬了事,然而聽了宰相呂夷簡的勸說,劉娥以一品禮儀將李妃殯殮,在皇儀殿治喪,並給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親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晉升。 劉娥雖不願還政於仁宗,卻並未想過自立。程琳獻圖《武后臨朝圖》,劉娥親擲於地,道:“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 劉娥表態後,群臣如釋重負,仁宗也心懷感激,恭孝唯謹,更於天聖七年(1029)九月頒佈詔書,將太后生辰長寧節的儀禮升級到與皇帝生辰乾元節相同的程度。

明道二年(1033)二月,舉朝要行祭太廟大典,劉娥自覺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袞冕,便提出自己要著袞冕祭祀太廟。群臣大譁,卻只得將皇帝袞衣上的飾物稍減了幾樣,呈了上去。 二月乙巳這天,皇太后劉娥穿著天子袞衣、頭戴儀天冠,在近侍引導下步入太廟行祭典初獻之禮。為了將這場典禮搞得功德圓滿,亞獻者為皇太妃楊氏、終獻者為仁宗皇后郭氏。儀式結束後,劉娥在太廟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給自己上的尊號:應天齊聖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后。自此,徹底還政於兒子仁宗。 劉娥也萌發過稱帝的念頭。一次,她問魯宗道:“唐武后如何主?”回答是:“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劉娥聽後,沉默不語。有些庸臣試圖向劉娥獻媚取寵,例如,方仲弓奏表上疏,請劉娥像武則天一樣建劉氏宗廟。一開始,劉娥飄飄然,卻有些猶豫不決,跟老臣商量後,才放棄了這個念頭。後來,程琳獻上武后臨朝圖,稱劉娥為當代武則天。劉娥立刻把圖拋在地上,呵斥道:“我不能對不起先輩!我不是,也不想做武則天第二!”

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娥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處徵召名醫,然而卻無法挽留劉娥的命,三月甲午,劉娥病逝於寶慈殿,享年六十五歲。(三月,庚寅,皇太后不豫,大赦。丁謂特許致仕。甲午,皇太后崩於寶慈殿。)

高太皇太后:



高滔滔,北宋宣仁太后。亳州蒙城(今安徽)人。英宗皇后,神宗時尊為皇太后。

元豐八年 (1085年)哲宗以年幼即位,尊為太皇太后,秉朝政,起用司馬光等為相,廢除王安石新政,放逐變法派,史稱元沘更化。且割地西夏,與之妥協。死後,哲宗才得以親政。

高太后一向反對王安石變法,信任保守派舊黨的大官司馬光。

1085年,神宗病故,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趙煦只有十歲,還是個小皇上。時高太后已是太皇太后,她奉神宗遺詔輔佐年幼的皇上,垂簾聽政。高太后一執政,就開始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將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止。 高太后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派,但是卻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她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這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因而,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後一個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這與高太后的賢德是分不開的。高太后也被後人譽為女中堯舜。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9月,高太后病逝,終年62歲。諡號為宣仁聖烈皇太后,與宋英宗同葬永裕陵

蕭太后:


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

遼朝皇后,政治家,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在民間戲曲中被稱為蕭太后。

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攝政。蕭綽時年30歲,聖宗12歲,父蕭思溫於保寧二年(970年)被害,無嗣,使得蕭綽無外戚可以依靠。

統和元年(983年),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




蕭綽治國有方,聽到好的建議必定採納,賞罰分明。為了籠絡群臣,她給許多大臣加官進爵或是繪像於景宗乾陵,使群臣盡其忠而效其力。

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閏九月,蕭綽以索要周世宗收復的關南地為名,大舉伐宋。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蕭綽歸政於遼聖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病逝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次年,葬乾陵。

孟皇后:



元祐皇后(1073年-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稱為元祐孟皇后,洺州(約在今中國河北省永年縣)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並二次於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經歷之離奇,實為罕見。

孟氏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防禦使、馬軍都虞候、贈太尉孟元的孫女。



封皇后

宋哲宗幼年即帝位,後來逐漸長大,祖母高太皇太后替哲宗選了世家之女百餘人入宮,孟氏是其中之一,當年孟氏才16歲。元祐七年(1092年),高太皇太后諭宰執:“孟氏子能執婦禮,宜正位中宮。”遂將孟氏封后。   

廢道姑

但好景不常,哲宗寵愛的是婕妤劉氏。紹聖三年(1096年),孟氏所生之女福慶公主重病,藥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宮醫治。由於符水之事向為宮中禁忌,孟氏大驚失色,命將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時,再一一說明原委,本來哲宗也認為是人之常情,並不怪罪。不料於公主病逝後,孟氏養母燕夫人等人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實。得到哲宗專寵的劉婕妤趁此機會,將前後兩件事情聯繫起來在哲宗面前搬弄是非,說孟皇后這是在詛咒皇帝。哲宗聽說後也開始懷疑起來,命梁從政、蘇珪調查此案。在宰相章惇和劉婕妤的授意下,他們逮捕了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數十人,並將這些人刑求逼供,史載“搒掠備至,肢體毀折,至有斷舌者”。太監、宮女們不願誣衊孟皇后,個個被打的體無完膚,割舌斷肢者不在少數。最後,梁從政等人不得不偽造供詞,才讓哲宗相信孟皇后圖謀不軌。其後位於是被廢,將她安置在被廢妃嬪出家所居的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衝真”。   由於當時北宋新舊黨爭正烈,孟氏是支持舊黨的高太皇太后與向太后所立,高太皇太后去世後不久,哲宗親政,欲極力擺脫這位祖母的陰影,改而支持新黨,提拔新黨的章惇做宰相,章惇也支持哲宗寵愛的劉婕妤,有廢孟氏後位之圖,遂釀成了這件冤獄。



二度廢立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端王趙佶繼位,是為徽宗。舊黨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頭,孟氏時來運轉,遂被複位,因其封后於元祐年間,故被稱為元祐皇后。   不料,次年(1101年)向太后病逝,其後於崇寧元年(1102年)又發生元祐黨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黨蔡京等人,貶摘舊黨(元祐黨人),孟氏再受牽連,二度被廢,重回瑤華宮,加賜“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之號,就這樣過了20多年

再復位

欽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瑤華宮失火,移居延甯宮,後延甯宮又失火,出宮居住相國寺前之私宅。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中國河南省 開封市),徽、欽二帝被擄,史稱“靖康之禍”。當時六宮有位號者都隨徽、欽二帝北遷,只有孟氏因被廢而幸運地留下。由於宋皇室唯一的漏網之魚-康王趙構遠在濟州(今中國山東省鉅野縣),於是被金人立為楚帝的張邦昌接受呂好問建議,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宮,上尊號為“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這是張邦昌依宋太祖趙匡胤篡後周以後,尊後周的符太后為周太后,並迎入西宮居住的往例,認為張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後來大臣胡舜陟、馬伸又上書,政事應取得太后之命令才能決定,張邦昌不得已,乃恢復孟氏元祐皇后的尊號,並請其垂簾聽政。   

稍後,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中國河南省商丘市)即帝位,是為高宗,元祐皇后撤簾不再聽政,並被尊為元祐太后。不久,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諱,再改為隆祐太后。  由於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隨高宗南渡至杭州。

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劉正彥兵變,高宗被迫退位,由年僅3歲的皇太子趙旉繼位,因亂軍所逼,孟氏再度垂簾聽政。孟氏曲加慰撫苗傅等人,並召韓世忠之妻梁紅玉,勉令韓世忠速來勤王。後來,亂事平定,再度撤簾。   當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幾乎全數被俘北遷,孟氏與高宗是極少數倖免者,在紹興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韋太后自金國放歸以前,孟氏一直是當時宋室母儀之代表。

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復南侵,於是高宗乘船入海,孟氏則是向江西逃亡,金人一再追擊,孟氏隨行兵眾潰散,甚至到了要以農人抬轎的窘境。高宗知道孟氏處境後即謂“朕初不識太后,自迎至南京(應天府),愛朕不啻己出。今在數千裡外,兵馬驚擾,當亟奉迎,以愜朕朝夕慕念之意。”因此派人迎至高宗行宮所在。   孟氏性情恭謹,沒有什麼不好的事見聞於朝廷。又喜歡飲酒,高宗認為越酒不好喝,命人另外再買甜酒,孟氏就差人去付帳,不曾強取而不付酒錢。在宮中曾覺頭暈目眩,有宮人自稱會用符水治病,孟氏想起了年輕時的遭遇,馬上命令將這個宮人趕出宮外。   

紹興元年(1131年)孟氏去世,諡昭慈獻烈皇后,葬會稽縣上皇村。紹興三年(1133年)改諡昭慈聖獻皇后。

向太后:



向皇后,河內(今河南沁陽)人,生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宰相向敏中的曾孫女,青州知府向經之女。宋神宗趙頊皇后。1085年,宋哲宗繼位,尊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一度臨朝聽政。力排宰相章惇之議,擁立端王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

孛兒帖:



孛兒帖(1161年-?),姓孛思忽兒翁吉剌氏,成吉思汗正室,父親德薛禪,母親名叫速壇。成吉思汗有數十位妻妾,分居在四個斡兒朵,其中每個斡兒朵又有數個皇后與妃子,孛兒帖居於第一斡兒朵,並且排行第一,地位最高。

根據《蒙古秘史》的記載,孛兒帖的年紀比成吉思汗長一歲。她為人賢明,幫助成吉思汗創立大業。她與成吉思汗剛結婚的時候,便被蔑兒乞人擄走,成吉思汗便請求克烈與札答剌兩部落的援軍進攻敵人,最後終於救回孛兒帖。

原本成吉思汗與札答剌的部長札木合有結拜之誼,但孛兒帖深知札木合有要與成吉思汗兼併的意思,便勸成吉思汗與札木合分離。成吉思汗與札木合分離後,果然獨霸一方。蒙力克的第四個兒子闊闊出,假巫術之名挑撥成吉思汗與其弟合撒兒的感情,又羞辱斡赤斤,於是孛兒帖進言,請成吉思汗殺闊闊出,從此安定了族人。

孛兒帖生有四個兒子與五個女兒,兒子分別是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其中窩闊臺後來是元朝的太宗皇帝,拖雷是睿宗皇帝;女兒分別是豁真別乞、扯扯亦堅、阿剌合別乞、禿滿倫、阿兒答魯黑。當初孛兒帖被蔑兒乞族擄走,等救回時已有身孕,於是傳說這時生下的朮赤可能是蔑兒乞人的孩子,而“朮赤”二字是“客人”的意思。

孛兒帖卒年不詳,但可以確知的是當成吉思汗過世時,她尚在人間。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時,追諡她為光獻皇后;到了元武宗至大二年時,加諡為光獻翼聖皇后。

乃馬真:


脫列哥那(?--1246年):即昭慈皇后乃馬真氏,史稱乃馬真後,窩闊臺汗的皇妃。1241年窩闊臺汗去世,其長子貴由遠征尚未歸來。於是,脫烈哥那"未與宗親們商議,便狡詐地擅自奪取了國家政權。此事件,史稱“乃馬真攝政”。脫烈哥那統治時間達5年之久。

脫烈哥那攝政後,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任命了一批不學無術的人擔任朝廷內部的命官。法提瑪本是 波斯徒思人,被俘虜到哈剌和林後,不務正業,但經常接近脫烈哥那哈敦的斡爾朵(宮殿)。所以,當脫烈哥那攝政後,他權傾一時,曾與脫烈哥那合謀逮捕中書右丞相鎮海和燕京行臺斷事官牙老瓦赤。鎮海、牙老瓦赤得知後,逃奔到闊端斡爾朵,尋求其庇護。中書令耶律楚材也含怨而死。大商人奧都剌合蠻卻被派往中原,接替牙老瓦赤的職務。

脫烈哥那的攝政,使成吉思汗《札撒》遭到廢棄,造成法度不一。諸王"人人都向四方派遣使臣,濫發詔旨牌符;他們四下結黨,各自為政",使蒙古帝國瀕於崩潰境地。


窩闊臺汗在位時曾指定闊出的兒子失烈門為汗位繼承人。窩闊臺死後,脫烈哥那違背其生前意願,決心立自己的兒子 貴由為汗。1246年七月,諸王及那顏們召開大會,準備推舉合罕(大汗)。但是,"還在拔都和宗親們未到前,脫烈哥那和異密們就以自己的權力立了貴由為合罕"。貴由的即位為"黃金家族"內部的紛爭埋下了種子。實際上,貴由自幼多病,難以料理朝政,朝綱事務多出於脫烈哥那的主張,政務由右丞相鎮海、斷事官哈達處理。 在脫烈哥那和法提瑪的合謀下, 鎮海被迫逃奔到闊 端處,倖免於難。貴由當政時,以謀害闊端罪處決了法提瑪,重新任命 鎮海為右丞相;處死了奧都剌合蠻,仍命牙老瓦赤主持中原地區的財賦事務。為保證法度的統一,貴由下詔收回諸王散發的牌符;規定諸王不準擅自頒發敕令;對窩闊臺汗制定的法律條文,不準改動和任意損益增刪等。另外,把管理 突厥和河中地區的政務之權交給馬思忽惕;命額勒只到 魯木、 格魯吉亞進行統治;原屬綽兒馬罕的軍卒統歸於額勒只;諸王所屬部下,每10戶人家抽2人充當把阿圖兒軍從徵;將統治波斯和阿塞拜疆的權力交給阿兒渾。 察合臺的長子木圖幹在攻佔範延堡戰爭中陣亡,其子哈剌斡忽剌被指定為察合臺汗國的繼承人。察合臺去世後,嫡子也速-蒙哥想成為合罕,但哈剌斡忽剌不讓其參與朝政。貴由即位後,認為兒子在世,不能讓孫子繼承汗位。於是,決定派也速-蒙哥君臨察合臺汗國。

1248年,貴由遷移斡爾朵到葉密立-忽真的途中病逝,僅執政三年。

唆魯禾帖尼:

唆魯禾帖尼(約1192年-1252年),拖雷之長妻,客列亦惕部君主汪罕弟札阿紺孛之女。 1232年拖雷死後,她執掌拖雷系大權二十年。


她美麗聰明,機智果斷 ,是促使汗位由窩闊臺系轉移到拖雷系的關鍵人物,是蒙古宮廷鬥爭的勝利者。   

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克烈氏,生元憲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伊兒汗國創始人旭烈兀、阿里不哥四子。

唆魯禾帖尼以聰明能幹著稱,拖雷去世後,她撫育諸子成長,統領並團結部眾,周旋於諸王矛盾鬥爭之間,為其子蒙哥取得大汗位準備了條件。    

1251年元憲宗蒙哥成功登基。 1252年,在蒙哥即位後第二年,唆魯禾帖尼去世。

卜達失裡:



元文宗卜答失裡皇后(1305年—1338年),弘吉剌氏,父駙馬魯王雕阿不剌,母魯國公主桑哥剌吉。文宗即位,天曆元年(1328年),文宗即位,立卜答失裡為皇后,文宗禪位元明宗,卜答失裡為太子妃;不久明宗暴亡,文宗復位,卜答失裡復為皇后。二年(1329年),授皇后冊寶。十一月,後以銀五萬兩助建大承天護聖寺。

三年(1332年)八月,文宗崩於上都,文宗夫妻一直對明宗夫妻的死抱有恐懼,所以卜答失裡立明宗次子懿璘質班,是為元寧宗。十一月,奉玉冊玉寶尊皇后為皇太后。

十二月,御興聖殿受朝賀。寧宗駕崩,大臣請立太子燕貼古思。卜答失裡曰:“天位至重,吾子尚幼,明宗長子妥歡帖睦爾在廣西,今十三歲矣,理當立之。”於是奉旨迎至京師,以明年(1333年)六月即位,是為元順帝。
元統元年(1333年),尊為太皇太后,仍稱制臨朝。

至元六年(1338年)六月,詔去尊號,安置東安州,不久去世。

奇皇后:



奇皇后(1315年—1369年),蒙古姓肅良合氏,名完者忽都。高麗人,高麗王朝大貴族總部散郎奇子敖之女,元惠宗第三任皇后。

1315年出生於高麗幸州(今韓國京畿道高陽市),以高麗貢女的身份被獻上於元廷,入宮服侍,最初為元惠宗奉茶宮女。

1337年,受封貴妃。

1339年,誕下元惠宗長子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即後來蒙古民族的赫赫有名的大英雄“中興之主”達延汗與喀爾喀蒙古之祖格埒森扎的直系祖先。

後被冊封為第二皇后,3年後又生下次子脫古思帖木兒,即烏薩哈爾汗。雖說為第二皇后,但擁有了實際的權力。

1365年9月(28年後),正宮皇后弘吉剌·伯顏忽都逝世,同年12月奇氏被冊封為正宮皇后,作為正宮皇后的時間有4年。

1368年明軍攻破大都,奇氏隨元惠宗與兩個兒子北奔,於次年,也就是1369年逝世。享年54歲。

她不僅長得美麗,還十分伶俐。惠宗臨幸了她,對她寵愛非常。這件事被惠宗皇后欽察答納失裡得知,怒不可遏地召來奇氏,數棰辱之。

但於1335年,答納失裡的兄弟謀反,皇后答納失裡也被廢為庶人,後賜死。 順帝想要立寵愛的奇氏為皇后,可是丞相伯顏力阻,稱奇氏卑賤,不能繼立中宮,此事就此作罷。

1337年,身為弘吉剌氏後裔的伯顏忽都(與丞相伯顏無任何關係)被立為正宮皇后,奇氏也因為受寵受封妃嬪,其後誕下愛猷識理達臘,更冊封為第二皇后,居住在興聖宮,受寵至極,三年後又為元惠宗生下脫古思帖木兒。

奇氏固然聰慧,但為人十分狡詐。史書記載,說她“性狷黠,務自矯飾”。誣陷丞相伯顏弄權,後遭罷相。當時高麗京畿大旱,奇氏叫人開倉放糧,以得民心,百姓高呼萬歲。 但在此之後,惠宗被她的美貌吸引,由此得寵,二人關係親密異常,後為老公惠宗生下兩個兒子,惠宗愈加的寵愛她,奇氏由於得寵,併為元惠宗生有兩個兒子,便而恃寵而驕,牽連家族。奇氏的家族在高麗,由於奇氏當了皇后,竟然公開侮辱高麗王,甚至說要做高麗王。但是奇氏家族仍不收斂。高麗王十分憤怒,便將奇氏的父兄處死,等到自己的大兒子愛猷識理達臘長大後,竟又唆使太子攻打高麗,以報高麗王殺她宗族之仇,損兵折將收場。

奇氏平日裡和幼時的鄰居樸不花狼狽為奸,在朝廷中排除異己,遇到不順從她的便想方設法地加害。史書記載,奇氏曾經意圖逼自己的夫君惠宗退位,自己做皇太后,兒子愛猷識理達臘做皇帝。為了達成陰謀,她找到了丞相太平。但太平並不領情,指責奇氏謀大逆。奇氏怒不可遏,誣告太平丞相,致太平丞相被流放。不久,奇氏又將他加害至死。 至正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一丁未日(1365年9月7日),伯顏忽都皇后駕崩,享年41歲。奇氏見其所遺衣服弊壞,大笑:“正宮皇后,何至服此等衣耶!”。一個月後,皇太子(奇氏長子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從冀寧回京,哭伯顏忽都皇后哭得很悲痛。

此時,奇氏可謂是年老色衰,年近50歲,惠宗不免花心,寵愛漢人女子。當時宮中有“七貴”,都為惠宗所寵,皆可立後。但她們皆為漢人,立後不可能。惠宗賜奇氏姓肅良合氏,改蒙古名為完者忽都。當年12月,給予了奇氏正宮皇后之位,授以冊寶。奇氏被立為正宮皇后,已經是志得意滿,便從此不再謀圖內禪,與元惠宗的關係也更加親熱了。但在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軍破大都,至此結束了元朝統一中國的歷史。元惠宗協同奇氏、後宮妃嬪、皇太子等人北逃,逃到了和林,建立北元。第二年(1369年[1]),奇皇后逝世。第三年(1370年),順帝駕崩。宣光八年(1378年),元昭宗在和林去世。奇氏次子烏薩哈爾汗承襲北元汗位。

明,清

張皇后:



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永城人,指揮使贈彭城侯張麒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冊立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諡“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葬獻陵。




張氏孝謹溫順,侍奉成祖夫婦盡心周到,故很得公婆的歡心。 仁宗朱高熾雖貴為太子,其實東宮地位一直不穩,二十年來,太子的位置屢受親生弟弟的威脅,幾度面臨被廢的情形,最後得以鞏固地位並登基為帝,其中有不少是張氏的功勞。

仁宗生性仁厚端重,舉止言行沉靜有法度,但有時不免失之於懦怯。成祖最喜愛次子漢王朱高煦,覺得他最像自己,有心廢太子立漢王,但徐皇后和大臣們一直阻攔。而且張氏所生長子朱瞻基聰慧好學,深得成祖寵愛,成祖也很喜愛張氏這個兒媳婦,所以最後為了這些原因,才沒有廢太子。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病崩,太子朱高熾即位後,立刻冊封嫡妻張氏為皇后,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 仁宗日夜勤於政事,是位賢明的君主,可惜在位不足一年便一病而亡,享年48歲。


宣德元年(1426年),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尊封母親張皇后為皇太后,張氏因而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宣宗事太后極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但凡貢物先奉太后,再自己享受。宣宗寵愛孫貴妃,廢皇后胡善祥改立孫妃為後,太后憐胡氏無過被廢,一直非常照顧胡氏,宴席也命胡氏位居孫皇后之上。 宣德九年(1435年),宣宗病亡,享年38歲。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諸臣猜測太后是否會立別的兒子為皇帝,但張太后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親自指朱祁鎮為新天子。朱祁鎮即位為明英宗,尊張太后為太皇太后。 太后嚴加抑制外戚,不許她的兄弟們干政。當時英宗寵信太監王振,太皇太后得知大怒,重重懲罰了王振,在太皇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不敢幹政。 太皇太后於正統七年(1442年)病重,不久崩逝。上尊諡為“”,與仁宗合葬獻陵

張皇后在明代諸後中頗為精明能幹。文獻記載,她平時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仁宗死後,每遇軍國大事,宣宗都稟明母后再決定。張氏也常詢問宣宗處理朝政的情況,並經常提示宣宗,注意體恤百姓疾苦

孫皇后:

明宣宗第二任皇后,明英宗,明代宗時太后。

孫氏年幼時因貌美,被孝宗張皇后的母親彭城夫人看中推薦入宮,成祖令養在宮中。後明宣宗(當時為皇太孫)到了結婚年齡,濟寧人胡氏被選為皇太孫妃,孫氏選為嬪。

宣宗即位,冊胡氏為皇后,孫氏聰明妖嬈,極得寵愛,封為貴妃。 胡皇后和孫貴妃都無子。孫氏奸詐,暗奪宮人兒子宣稱是自己的兒子,即明英宗朱祁鎮。宣宗被迷惑,於宣德三年(1428)以胡皇后無子為理由逼其上表、遜皇后位。

三月,冊孫貴妃為皇后。

十年(1435)宣宗卒,英宗即位,尊孫氏為皇太后;孫氏當了20多年冒牌皇太后,於天順六年9月(1462)崩逝,年70歲上下。

直到此時,英宗才知道自己並非孫氏親生,但生母是誰,因時間過去太久已經查不出來了。推測可能是宣宗死後為他殉葬的眾多妃子中的一位。

孝莊太后:



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系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祖母。

孝莊文皇后生於1613年3月28日,

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極;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受封為莊妃;

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

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


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

逝世於1688年1月27日,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諡,雍正、乾隆累加諡。孝莊文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家世

高祖父:博爾濟吉特·博地達賚(科爾沁部貝勒)

曾祖父:博爾濟吉特·納穆塞(科爾沁部貝勒)

祖父:博爾濟吉特·莽古斯(科爾沁部和碩福親王、貝勒/札日固齊/斷事官;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十八世孫)

祖母:名不詳(清人稱其為科爾沁部大妃、被皇太極冊封為和碩福妃)

姑姑:博爾濟吉特·哲哲(孝端文皇后)

父母

父:博爾濟吉特·布和(科爾沁部忠親王宰桑、宰桑-布和)

母:博禮(清人稱其為科爾沁部次妃、被皇太極冊封為和碩賢妃)

兄弟姐妹

胞姐:博爾濟吉特·海蘭珠(同胞親姐妹)

哥哥:博爾濟吉特·吳克善、

博爾濟吉特·察罕、

博爾濟吉特·索諾木、

博爾濟吉特·滿珠習禮

丈夫 愛新覺羅·皇太極,即清太宗。

子女

長女:雅圖,即固倫雍穆長公主。

次女:阿圖,即固倫淑慧長公主。

三女:即固倫淑哲長公主。

子: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皇帝。

孫子: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

慈安太后:



孝貞顯皇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鈕祜祿氏,咸豐帝皇后,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嫡母為宗室覺羅,生母為姜氏(後抬入旗籍,改稱姜佳氏)。

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1837年8月12日)出生在廣西柳州。

咸豐二年(1852)二月被選秀入宮,

四月二十七日進內,詔封貞嬪。

五月,詔晉貞貴妃;

六月,已擬為皇后,其嬪妃冊封典禮均未舉行;

十月,立為皇后,時年十六,少於文宗六歲。


咸豐十年(1860)八月,從車駕出狩熱河。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為皇太后。

九月回宮。十一月乙酉朔初一,與慈禧在養心殿垂簾聽政,時年二十五歲,世人稱之為"東太后"。

同治元年(1862)四月上徽號:慈安皇太后。是時,孝貞、孝欽兩宮並尊,詔旨稱“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以別之。

同治八年(1869),內監安德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太后立命誅之。

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加上徽號“端裕”二字。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十(1874年12月18日),穆宗病痘,複訓政。

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穆宗崩,德宗入承大統,復聽政。

光緒二年(1876)七月,四十慈慶,加上徽號“昭和莊敬”四字,至是為慈安端裕康慶昭和莊敬皇太后。

光緒七年辛巳三月壬申初十,暴亡,壽45歲。五月,上尊諡曰孝貞慈安裕慶和敬儀天祚聖顯皇后。

九月十七卯時葬昌瑞山南麓偏西之普祥峪定東陵,祔太廟。

宣統元年(1908)四月,加上尊諡“誠靖”二字,

全諡: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

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

1853年,晉封懿嬪;

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

1857年,晉封懿貴妃;

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 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愛新覺羅·載湉繼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

1884年,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

1898年,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

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溥儀繼位為帝,尊慈禧為太皇太后。

1908年11月15日17點,慈禧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隆裕太后:


(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緒的表姐。

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次年立為皇后,並在婚期過後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

民國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病逝,享年46歲。


上諡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中華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與光緒帝合葬崇陵(河北易縣清西陵)

其實歷史上干政的女人還有很多,公主有很多我沒有說這裡簡單列舉一下,西漢文帝之女館陶大長公主(竇太主),西漢景帝之女陽信公主(平陽候曹壽之妻,大司馬大將軍衛青之妻),西漢武帝之女鄂邑長公主,唐高祖李淵之妻竇氏(其母為北周太祖宇文泰之女,武帝宇文邕姐),南朝宋孝武帝劉峻之女山陰公主劉楚玉,唐高祖李淵之女平陽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之女高陽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太平公主,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還有一些,比如漢景帝皇后王娡,武帝皇后衛子夫,明太祖馬皇后我沒說,因為問題主要問的是歷史上干政的女人(我只寫下了我知道的)

一些介紹是看網上自己扒的,沒辦法,自己知道她們的事蹟,但是知道的不太全面


我是仙女座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歷史上執政的女性只有武則天。其他的只能算是干政

武則天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統女皇帝(公元624年-公元705年)

武則天同時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登基)

唐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改稱為“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開元四年,加諡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年加諡號為“則天順聖皇后”

西漢呂后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

劉邦稱帝后立呂雉為皇后。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惠帝繼位,尊呂雉為皇太后。由於惠帝仁弱,呂后開始干政

公元前180年呂后崩逝,終年62歲。(呂后掌權達16年,是歷史上第一個專政的皇后

東漢竇太后

東漢章帝的皇后。公元88年,章帝崩,年僅十歲的和帝繼位,尊竇氏為皇太后,從此竇氏開始臨朝干政近5年。

永元四年(公元92年),14歲的和帝結合宦官勢力將竇氏一網打盡

清朝慈禧太后

慈禧(公元1835年-公元1908年)清咸豐皇帝的嬪妃,同治皇帝的生母。

公元1852年入宮,賜號懿貴人

公元1853年晉封懿嬪

公元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

公元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稱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公元1875年同治皇帝駕崩,光緒皇帝繼位,兩宮再度垂簾聽政;

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慈禧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公元1898年,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斬戊戌六君子

公元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尊為太皇太后,次日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幹政的女性,比如東漢鄧太后、北魏馮太后、北魏胡太后、北宋高太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