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養生逆腹式呼吸法

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氣時腹部自然內收,呼氣時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舌抵上鄂,吸氣的時候小腹收縮,呼氣的時候漫漫鼓起小腹,要求做到深、長、細、勻。首先意守丹田,禪宗,道家和其他流派關於丹田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差別不大,同時排除雜念,想著氣息從鼻孔吸入,流經至丹田,再想像濁氣從小腹一直向上,從口中呼出,以此往復。

逆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為變容呼吸。吸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或稍內凹,橫隔肌隨之收縮下降,使腹腔容積變小;呼氣時腹肌放鬆,腹壁隆起,橫隔肌上升還原,使腹腔容積變大。與之對稱的是順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作等容呼吸。

混元養生逆腹式呼吸法

一、逆腹式呼吸的練習方法:

放鬆,可以選擇自然站立、平坐椅子上或是平躺在床上。吸氣時,下腹部凹進去;呼氣時,下腹部鼓起來。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呼吸要深長而緩慢。

(二)、用鼻呼吸而不用口。

(三)、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種左右。即深吸氣3—5秒,屏息1秒,然後慢呼氣6—10秒。功力深時可以適當的廷長時間。

(四)、每次5—15分鐘。做30分鐘最好。

(五)、身體好的人,屏息時間可延長,呼吸節奏儘量放慢加深。身體差的人,可以不屏息,但氣要吸足。每天練習1—2次,坐式、臥式、走式、跑式皆可,練到微熱微汗即可。腹部儘量做到鼓起縮回50—100次。呼吸過程中如有口津溢出,可徐徐下嚥。

混元養生逆腹式呼吸法

二逆腹式呼吸的養生作用:

(一)增加吸氧量。胸式呼吸因為肋骨運動空間的侷限,胸腔容積變化較小。據有關文獻介紹,平時用胸式呼吸,約有三分之一肺葉沒有發揮作用。即使兩種呼吸方式兼用,安靜條件下橫隔肌一般只下移1~2釐米。太極拳要求呼吸深、長、細、勻,我們說“逆腹式呼吸”,實際上是“逆腹式深呼吸”,其橫隔肌下降一般有7~10釐米,肺葉氣泡得到充分利用,吸氧量比安靜條件下增加好幾倍(當然這種效果是順逆腹式深呼吸都能達到的)。氧是維持機體機能和產生運動能量的基本物質。正常人不吃東西可維持生命20~30天,不喝水可堅持5~7天,而缺氧10分鐘大腦就要死亡。細菌和病毒都有厭氧特性,人體器官病變都和缺氧有關。練太極拳經常長時間的進行“逆腹式呼吸”,比平常人增多吸收了大量氧氣,對身體健康當然大有裨益。平時很多人講究“進補”,其實練拳增氧就是不花錢的大“進補”。

(二)使腹腔內的器官得到有效的按摩運動。順腹式呼吸的特點是呼吸過程中腹腔容積保持不變,因此腹腔內的壓強也保持不變,除了增大吸氧量外對內臟器官起不到按摩運動作用。逆腹式呼吸則相反,吸氣時橫隔肌下降,小腹內收,腹腔容積縮小,腔內壓強增大,呼氣時橫隔肌提升,小腹隆起,腹腔容積增大,腔內壓強縮小。腹腔裡的內臟器官在壓強忽大忽小的作用下,經受著十分難得的全方位的按摩運動。生物界都有“用進廢退”的進化規律,人們的內臟器官自離開母體出世後,一直分秒不停地工作運轉,很容易出現疲勞衰退,引起病變。如今能夠得到經常性的全面按摩保養,對其機能的保持與調節自是大有好處。當然,太極拳動作中的腰胸折迭也可以從外部通過肌肉運動的位移造成機械性的按摩,但比較由腹腔內壓所造成的空氣按摩,其作用應該是後者更加全面與顯著。

(三)促進副交感神經亢奮和內氣鼓盪。練拳實踐證明,在心靜體松條件下進行深、長、細、勻的逆腹式呼吸,大約十多分鐘即可激起副交感神經亢奮(和醫學文獻所說的基本一致)。除了會產生副交感神經亢奮所帶來的心率減緩、血壓降低、末梢血管舒張、內分泌得以調節等生理現象外,還會出現腹部發熱(有時甚至有發燒的感覺),有一股暖流順著背脊(督脈)往上湧,上身開始出汗等現象,按中醫和武術的說法是來了“氣感”,促進了“內氣”運動。這對人體各項機能的調節很有作用,應該是練太極拳可以改善很多慢性病病情的機理所在。

逆腹式呼吸法在呼吸時改變腹腔容積,而使腹腔改變的內容物又不是吸人或呼出的空氣,而是另外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就是“內氣”。所以,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稱上是一種呼吸空氣的“方式”,實質上則是內氣的“呼吸”(升降、鼓盪)。逆腹式呼吸法,不是說說就能學會的,必須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