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諸城——常山的來歷與傳說故事

山東濰坊諸城——常山的來歷與傳說故事​常山,位於諸城市城南10公里處,是諸城著名的人文歷史景點,蘇東坡在多篇作品中涉及到常山,主要有雩泉,黃毛岡等歷史景點。

常山原名“臥虎山”,過去人們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靈驗,遂更名為“常山”。常山之北的一條山澗中,有泉名雩泉,有亭翼然,乃雩泉亭,有東坡《雩泉記》敘焉。山北有黃毛岡,蘇東坡作《江城子·密州出獵》記焉。山東濰坊諸城——常山的來歷與傳說故事​諸城自2010年起斥巨資將常山開發為旅遊景點。 雩泉亭,坐落於常山之北的一條山澗中,澗中有一古泉,泉水很旺,“汪洋折旋如車輪,清涼滑甘,冬夏如一。餘流溢去,達于山下.......”是扶淇河的一條支流。

諸城常山雩泉亭歷經滄桑,今已重修,被姑子庵村群眾用作水井。井底呈方形,鑿痕宛在,即為原雩泉。山東濰坊諸城——常山的來歷與傳說故事蘇軾《雩泉記》常山在東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臨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樓觀,彷彿可數。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寢食,無往而不見山者。其神食於斯民,固宜也。東武濱海多風,而溝瀆不留,故率常苦旱。禱於茲山,未嘗不應。民以其可信而恃,蓋有常德者,故謂之常山。山東濰坊諸城——常山的來歷與傳說故事熙寧八年春夏旱,軾再禱焉,皆應如響。乃新其廟。廟門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車輪,清涼滑甘,冬夏若一,餘流溢去,達于山下。茲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雲為雨,以信於斯民者,意其在此。而號稱不立,除治不嚴,農民易之。乃琢石為井,其深七尺,廣三之二,作亭於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山東濰坊諸城——常山的來歷與傳說故事​古者謂吁嗟而求雨曰雩。今民吁嗟其所不獲,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聞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

軾以是愧於神,乃作《吁嗟》之詩,以遺東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雲:吁嗟常山,東武之望。匪石巖巖,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維山之滋。維水作聰,我民所噫。
山東濰坊諸城——常山的來歷與傳說故事​我歌《雲漢》,於泉之側。誰其屍之?湧溢赴節。堂堂在位,有號不聞。我愧於中,何以籲神?神屍其昧,我職其著。各率爾職,神不汝棄。酌山之泉,言其蔬。跪以薦神,神其吐之?


山東濰坊諸城——常山的來歷與傳說故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