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後來這個人怎樣了?

景樂一號

方仲永是北宋宰相王安石筆下的一個人物形象,但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種人和事依然存在,不信就讓春秋君為你一一道來。



在古代包括現代,都有許多天才的兒童,比如,古代有三歲的"孔融讓梨",六歲的"司馬光砸缸"。方仲永就是屬於這類天才兒童。

方仲永出生在江西金溪縣一個貧苦的農家。在他五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哭著鬧著要寫字的筆和紙,他父母都是文盲,家裡就沒有這東西,父母也很奇怪,他們從沒告訴他書寫工具是什麼。

出於好奇,他父親就從王秀才那裡借了書寫工具,小仲永立馬笑了,拿過紙和筆,沙沙寫了一首詩,父親也看不明白,於是就拿去讓王秀才看看。

王秀才一看,心中暗道:"真乃神作也。"無論是從遣詞造句還是合轍押韻都無可挑剔。就問,這是誰寫的?"我五歲兒子寫的,怎麼了?"仲永父親茫然的說道。

"你兒子是神童!"王秀才興奮的說道。仲永老爸聽了喜出望外,"我們老祖墳冒青煙了,要出文官了",老方頭說完屁顛屁顛的回去了。


四鄰八家都知道了這事,都不斷的索要小仲永的詩作。四鄉八村都知道了這事,都蜂擁而至的索要詩作,老方頭一看這情況,這麼多人喜歡兒子的詩作,我何不就此賺些銀子,於是他就明碼標價出售兒子的作品,老方頭也顧不得兒子的學習,每天讓兒子為自己賺錢。

轉眼間四年過去了,王安石回老家,向舅舅打聽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方仲永寫的詩和他的名聲不相配,舅舅話就是說方仲永徒有虛名。

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再次回老家,向舅舅打聽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嘆息道,他和普通人沒啥區別,他的精氣神早被他老爸耗盡了。

又過了幾年,王安石回老家探親,這時舅舅搖搖頭說,方仲永自從他老爸死後,就再沒有出現過,也不知道他是死還是活!

故事講完了,王安石告訴我們,一個人小時聰明,長大未必(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不管你小時如何聰明,不加強學習,早晚被淘汰。

王安石的這個故事出自《傷仲永》這篇散文,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他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秉燭讀春秋

我的一篇文章發到這裡,大家看看就知道了。咱們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仲永之父目光短淺,為了眼前利益,耽誤了自己的兒子。咱們要學孟子之母,為兒子創造了優越的成長環境。據說仲永長大後靠種地為生。這個責任全怪他的父親。

附:前幾年我寫的一篇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大家知道:宋朝王安石寫過一篇《傷仲永》的散文,深深地惋惜方仲永這個神童。方仲永天資聰穎,自小富有文學才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因此聞名鄉里,邑人以之為奇。其父目光短淺,以為有利可圖,“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結果導致仲永“泯然眾人矣”!仲永由早慧到平庸的成長過程,其父負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與其迥然有別,孟子之母可謂盡知人母之道矣!明代陳繼儒所編《歷代啟蒙故事》載有“斷機教子成亞聖”的佳話:“孟軻,既學而歸,母以刀斷其機曰:‘子之廢學,如吾之斷機也!’孟軻漸懼,乃旦夕勤學不息,遂成亞聖。”孟子之所以後來成為大學問家,與其母“擇鄰處”、“斷機杼”的教育方式大有干係!仲永之父與孟軻之母的所作所為,無疑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髮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今,時代雖然不同了,然而像“仲永之父”之類的家長卻並非鮮見。譬如:孩子正處在求知的黃金時期,理應以學習本領為要,可我們一些家長捨本求末讓孩子過早地涉入商海,還誇獎孩子“有出息”、“懂事早”,因而街頭巷尾出現了一些稚氣未脫的小商人。又譬如: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厭學、逃學以至輟學,一些家長姑息遷就放任自流聽之任之不加引導,導致中小學生離家出走中途廢學現象頻頻發生呈上升之勢。緣何如是?或是受利益驅動的誘惑,或是恐孩子吃苦的心理於腦際作祟,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殊不知,這樣做無疑屬於短視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毀滅了孩子美好的前程,對家庭和社會均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孩子畢竟年幼無知,懂得的事理尚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作為父母就要“及時當勉勵”,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地教育子女,為其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就是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即言傳身教並舉,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先賢有言:“中人以下,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未之有也。”說的是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功能。古人說的“賢父兄”就是說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把家庭教育放在了整個教育的首位。我們作為父母要像孟軻之母“擇鄰處”、“斷機杼”那樣以事喻理教育子女,而絕不能像仲永之父“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利其然”般地誤了孩子的前程。“仲永之父”、“孟軻之母”這兩則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呢?這難道不值得我們身為人父人母者深思嗎?


明德尚行

王安石的《傷仲永》,在中學時代是大家要背誦的一篇古文,我覺得這篇古文對於求學的年輕人很有借鑑意義。因為一個人不能論天資如何,因為那隻能代表他對於他當時的年齡是否相稱,過了那個年齡再無長進,就廢了。



方仲永就是這樣的典型,作為一代神童,五歲就能作詩,讓隔壁王秀才羨慕得兩眼放光。於是乎,他父母就作為他的經紀人,大力宣傳,惹得四鄰八舍都來求這個神童的墨寶。一時間,方家高朋滿座。


但是,等到王安石再想起方仲永的時候,他已經配不上他的名氣了,就比如,一個人,如果三歲能算出三五十五,親戚朋友會誇他神童,因為當時三歲小孩大部分都停留在三五太難了的水平。而如果到了十八歲,再在眾人面前表演三五十五,那麼就會被大家無情的定義為傻子。

方仲永便是這樣的人,因為他從小就被父親當成了一個靠商演賺錢的工具,只顧撈金,沒空充電。以至於把他父親都忙死了,而方仲永也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時間,淪為眾人。當王安石最後再想起這個孩子的時候,他已經泯然眾人了。神童並不常有,更可悲的是活生生一個神童由於沒有遇到伯樂而耽誤了。後來方仲永娶妻生子,再也不提童年,靠種地過完了平凡的一生。


歷史密探

首先,傷仲永是一篇文章的名稱,仲永是一類人的代稱。

仲永代表著那些有極大天賦,但被父母及其周圍環境影響而最後泯然眾人矣的一類人。

傷仲永其實就是一篇具有勸解作用的時文,引發我們後人應如何培養我們的後代,國家的人才,不問結局,只關注結果引發我們現代人的深思


一流專家

傷仲永這人是個天才,只不過因父母誤導成為平常人,在家務農,不過他總結經驗,努力勞動,依自己失敗教訓教導兒子,他兒子後來很出色,不但官拜局長,後來炒股發了大財。結局還是很完美的。


新藝誠

本來仲永是個神童,只是父親把他作為炫耀的工具,走鄉穿巷,不繼續進步,為名利所累,最後和普通人一樣了,很可惜。

牛頓因為發現萬有引力,也為名利所累,之後再無成就。

所以不要以為神童就一輩子無憂,真正成功的人反而是那些內秀,而且不斷進取,堅持不懈的人。

成功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