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臺認證手錶為什麼走時會不準?

談論手錶,最常見的一個爭議點就是關於“走時準不準”這件事。由於機芯由眾多的零件組成,加上振頻約在每小時18,000至36,000轉的範圍內,先天上的結構限制與石英機芯相比,當然是遠遠不及。所以就算是三無的石英錶,每日的誤差也可以做到1秒之內,輕鬆勝過天文臺認證標準,即每日誤差在-4至+6秒之間的機械錶。

天文臺認證手錶為什麼走時會不準?

因此,這樣的話題常會引起表友之間的唇槍舌戰,例如“要準去帶石英錶就好”、“你差那幾秒有什麼意義”、“那麼貴的表本來就應該準”等等。不過無論是持何觀點的表友,對於機械錶的要求,或是本身收藏腕錶的數量、目的就大不相同,因而兩者看法會有明顯的落差。

但至於討論準不準這件事,如果從天文臺認證手錶來探討,爭議就會相對小一些,畢竟這是一個已經制定的標準,也是廠方給予的承諾;如果不準,接受批評也是合理的。

天文臺認證手錶為什麼走時會不準?

筆者自己的第一隻天文臺認證手錶——歐米茄海馬300m,測試滿鏈平放的每日誤差約為-2秒左右,實際配戴情況下約為-3秒;在配戴若干年之後,每日的誤差接近1秒左右,以天文臺的標準來看,算是表現非常優異的錶款。內部所搭載的1120自動機芯,改良自ETA-2892-A2機芯。

不過朋友也曾買過一枚天文臺認證的計時碼錶,他測試的誤差值在6至8秒之間。為什麼這枚就不在天文臺標準之內?

雖然我們都知道天文臺測試的標準,但是其測試的環境與我們實際使用還是有些差異的。況且送天文臺測試的是機芯而非整隻錶款;而且送測的機芯,是沒有自動盤結構的裸機芯。測試中心每天會利用機械替每一枚機芯上滿鏈,經過24小時之後,拍照記錄其誤差值。所以嚴格來說,天文臺認證的機芯,其數據是經過24小時後,機芯動能平穩消耗狀態下的數據(且為靜止狀態)。

如果使用者在配戴前,只有手動上鍊轉個十圈,然後到公司又坐一整天辦公;或是使用者整天外出辦公,每天機芯都處於滿鏈狀態,那麼結果自然不會與測試時相同。

天文臺認證手錶為什麼走時會不準?

部分天文臺認證手錶,廠方會將測試數據的備份附贈給消費者,但是品牌也不會特別強調其測試的環境與狀態。因此,消費者往往會誤解天文臺表就是要在-4至+6秒的標準之內,不論配戴與否都要求同樣的數據,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

那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戴在手上也不能跟天文臺標準一樣,那麼要這樣的天文臺表做什麼?”確實,天文臺認證的錶款往往售價會高上許多;如果這樣,那天文臺表也就沒有購買的價值了。但是別忘了還有細節部分,經天文臺認證的錶款,至少會搭配Nivarox 1、Nivarox 2或是Anachron等級的遊絲,同時結合不易受到冷熱溫差變形的銅鈹鎳合金擺輪,就組成部件來說已是優秀。

天文臺認證手錶為什麼走時會不準?

過去筆者曾將平價的機械錶分別在夏天與冬天進行測試,在同樣滿鏈且平放的測試條件下,兩者的誤差可高達6至7秒之上,但是天文臺認證的錶款誤差值只會更少。因此,使用了等級不同的遊絲與擺輪,是天文臺錶款的優勢所在,所以機芯才能通過8度與38度的溫差測試。

除此之外,天文臺等級的機芯會經過五方位調整,製表師會盡量將每一個方位調整至最接近,因此不論配戴者的使用習慣為何,每天表款的誤差數據都會非常接近,不會因為常坐辦公桌,或是時常外出辦公而產生過大的誤差值;而每一枚天文臺認證的機芯,也必須通過多方位的測試標準。可見,天文臺認證機芯的優勢,其實相當的明顯。

天文臺認證手錶為什麼走時會不準?

所以,如果你手邊的天文臺手錶每日誤差超過-4至+6秒的範圍,請不要太過大驚小怪。如果真的超過太多,也可請服務中心調整一下。因為目前絕大部分的天文臺錶款,都是將測試通過的機芯直接裝殼組裝,如果沒有太大的誤差,是不需要動手進行調校的。

近年來勞力士所推出的頂級天文臺精密時計認證(Superlative Chronometer Officially Certified),不僅採用模擬真實狀況的測試標準(即裝殼後多方位測試)裝殼後多方位測試,更將誤差值提升至每日正負兩秒之內,算是業界最嚴苛的認證規格。而歐米茄的海馬Chronometer大師天文臺認證標準,也開始進行機芯裝殼後的測試,新增防磁測試的項目,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更有保障。

不過錶款在完成組裝之後,裝箱運送到全球各地的分公司,然後再到錶店進行陳列與銷售,路途中仍有諸多變數。因此,如果太執著那幾秒鐘的差異,其實反而會失去購入新表的喜悅。試著用平常心去看待,應該可以有更大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