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與共產黨的誕生

思考一下最近世界上發生的大事:從中美貿易戰、敘利亞戰爭,到中興制裁案,再到朝鮮放棄核試驗、準備全力進行經濟建設等等,生活在當下的我們,能夠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到一個事實:這個世界似乎越來越無法按照傳統的規則運轉下去,出乎意料的事情在接二連三的發生……

越是這樣的時刻,我們越需要對世界局勢有深刻的認知!

這個世界究竟在發生什麼?

世界的未來在哪裡?

我們該何去何從?

經濟危機與共產黨的誕生

現在我們結合100多年來的歷史,重新梳理一下世界經濟危機的這條曲線。

眼前的危機的確不新鮮。從資本主義出現那一天起,就存在一個根本的問題:購買力不足。

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要搬出一個反覆使用的等式:利潤=商品售價-工資-其他成本。即商品售價=利潤+工資+其他成本。這個等式對任何企業都適用

實際上,“其他成本”一項就是其他企業製造的商品。所以把所有企業放到一起討論的時候,有商品售價=利潤+工資。這說明,如果所有的生產都放在資本主義化的企業裡進行,必然存在一個問題——工資買不光所有商品,必須利潤也加入購買,產銷才能平衡。

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推論——消費傾向遞減原理。雖然說賺錢多的人花錢也多,但從比例來看,月薪500塊的人必然花光收入,1000塊的人最多攢一兩百元,月薪一萬的時候,可以每月攢幾千存款。等到月入百萬,雖然奢侈品消費已經不少,但佔總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兩三成。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費就要停滯了。在物質享受上,比爾蓋茨未必和一個國內大房產商拉開明顯差距。

經濟危機與共產黨的誕生

這咋一看是好事,有錢人不消費,多好啊,為社會節約資源。實際上不少幫閒就是這麼論證資本主義的合理性的。他們說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有錢人只是替大家看著社會資產而已,不會糟蹋多少。就算糟蹋了也是合理的報酬。但是,這和第一點放在一起看,問題就出來了。利潤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工資分配在大多數人手裡。工資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潤大部分沒有被花出去,勢必造成這樣的局面:商品售價>老闆的消費+工人的消費。商品不可能在這個體系內都賣出去。

賣不出去咋辦?老闆的第一反應是減產避免虧損。減產不是為了少造東西,而是為了少開工資。工人沒了工資自然就不買東西。結果,從全社會來看,購買力減少的比例比商品減少的比例還高。各行業的老闆只能下意識地再裁員,再限產。這樣一輪輪的轉下去,經濟就崩潰了。經濟危機就是這個原理。只要你立足於體系內解決問題,問題就繞不開。

當然了,這個問題在工業化之前並不嚴重。沒有工業化的年月,個人生產率很低,個人消費卻有下限——總不能讓人餓死。所以,剩餘產品再多也不是大事,在本土挖點金礦、打幾仗就足夠提供需求了。

19世紀初,工業革命完成,而且立刻和資本主義結合。從此工人可以造出遠超過自己基本需求的物資,人類開始不停的操心生產過剩——雖然很蛋疼。1825年左右,英國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因為工廠紛紛減產關門,機器設備的價格跌到和廢鐵差不多。不過這個時候英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工業國,競爭起來,其他歐洲國家不是對手,所以英國可以努力地對外擴展市場,通過對外傾銷來解決問題。所以危機一兩年就過去,接下來又是十來年的繁榮。

經濟危機與共產黨的誕生

等到1837年危機,事情就不一樣了,不光英國學會了用機器生產,德國法國美國也照貓畫虎地開始搞工業。英國沒法在老朋友身上找市場了,所以這次危機時間很長,持續了6年,各國的工業規模都縮減了一半以上。經濟縮減的趨勢直到1843年才勉強恢復過來。危機後面的繁榮年代僅僅持續了4年,1847年又爆發了一次危機。

1847年的危機非同一般,首先一個特徵就是危機持續的時間已經比繁榮年代長了,這在社會心理上是個極大的打擊——普通人覺得沒盼頭。其次這次危機沒有放過任何國家,只要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的國家統統大崩盤大失業,機械、鋼鐵等新興產業的規模壓縮到原來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這兩個問題結合到一起,就造成了第三個結果——全面政治革命。法國人趕走了國王,重建第二共和國;德國起義者佔領首都,逼迫國王建立議會;奧地利王室直接被示威嚇跑;意大利的馬志尼佔領羅馬,試圖重建意大利民族國家。至於匈牙利、捷克等小國,舊貴族只要聽說革命來了,立刻拔腿就跑。剛剛出現的工業城市一時間幾乎都掌握在新興的無產者手中。

危機的年份開始比“正常”的年份都多。無產階級佔領了大部分工業城市,這個事實大大鼓勵了無產階級和年輕的馬克思。1847年-1848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共產黨——共產主義者同盟。而大家熟知的《共產黨宣言》就是馬克思給共產主義者同盟寫的綱領性文件。

經濟危機與共產黨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