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林區雜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區第幾代人,未來一同故地重遊吧

發了一個開發東北的回憶視頻,看到有同年代林區開發者的回覆,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一直想做一部關於大興安嶺林區開發者和生活的微電影,但時間有限,就算這次視頻簡單剪輯後,也沒有時間添加字幕。

所以,折中一下,先用文章的形式做一些記錄和分享,未來有共同想法的朋友,可以溝通一起策劃。第一篇,先簡單寫一寫林區幾代人,不知有多少人也在其中。

東北林區雜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區第幾代人,未來一同故地重遊吧

美麗的林區,綠水青山,幾代人留下太多的記憶

與這些詞彙有交集的相信可能就是大興安嶺林區人

作者沒有專門做地理研究,只想一些記憶中的詞彙,如黑龍江大興安嶺,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東北部,這是一個大的範圍;細節的地名至少有這些,阿爾山、伊圖里河、烏爾旗漢、圖里河、根河(額爾古納左旗)、得耳布爾、莫爾道嘎林、阿里河、克一河、金河、阿龍山、滿歸林、大揚樹、甘河....小的時候沒覺得這些地名有什麼特別,長大後發現其他地方起名原來不是這樣的套路。

東北林區雜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區第幾代人,未來一同故地重遊吧

小時候總去採都柿,來到城市才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藍莓

植物和野果也有很多,例如落葉松、樟子松、都柿(藍莓)、高粱果、託末、楊奶子、水葡萄、臭李子、松樹子、牙個達......林區的人你見過幾種?

林區三代人

從個人觀點簡單劃分,林區從開發至今,應該有這樣三代人,由於封山育林以來,走出來的人越來越多,是否還能形成人數眾多的第四代人,作者已經不敢確定。

東北林區雜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區第幾代人,未來一同故地重遊吧

齊膝的積雪中,現在是旅遊,過去是開發

林區第一代人,外來開發者:林區最早很少人,到處都是原始森林,第一代人是響應國家號召的外來開發者。他們是來自“五湖四海”,大約是在1953年開始進的林區,有抗美援朝回來的鐵道兵、汽車兵等,也有來自河北、河南、山東等的各地人。荒山野嶺,零下幾十度,修鐵路,採樹木,一批一批的人安下家來,形成了今天林區的一座座小鎮。

林區第二代人,本土成長的建設者:這些人是第一代人在林區誕生的後代,有的是在開發路上誕生的,有的是第一代人安家後誕生的,大概出生週期是50年代中後期,至70年代中後期。這些人出生在林區,成長在林區,很多人一直工作在林區,直至今天。

東北林區雜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區第幾代人,未來一同故地重遊吧

東北集市上的凍魚,第二代人的童年可能凍梨都沒有

林區第三代人,新的遷徙者:這些人大部分出生週期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也就是常說的80後、90後。趕上了計劃生育,趕上了林區最風光的年代,趕上了封山育林的政策落地。隨著林區從採林轉變為養林護林,就業機會變少,很多人從林區遷徙出來,上學、打工,重新分佈到全國各地。

三代林區人的印記

為了造福子孫,為了綠水青山,相信未來美麗的林區仍然會養護為主,開發為輔,而開發的方向也很可能是旅遊和綠色養殖。而與林區有過交集的幾代人,身上還有很多印記,能重溫記憶的,最有可能是夏天去旅遊和故地重遊。

東北林區雜文第一篇,算算你是林區第幾代人,未來一同故地重遊吧

小時候的冰燈比這個簡單,但也很美

一年一年,林區第一代人越來越少;一年一年,林區第二代人越來越老;一年一年,林區第三代人鄉音漸改,但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林區人都有深深的林區印記烙印在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