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稻田養魚產量提高3倍,貴大這個教授上了央視!

貴大專家給山區稻田到底做了什麼“手術”,讓稻田裡養魚的產量提高了3倍?

用怎樣的方法,一畝稻田裡可以養鱉,一畝稻田養小龍蝦可以掙5000多元?

今年9月,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水產系姚俊傑教授就稻田養魚項目和《稻田種養關鍵技術》接受CCTV-7採訪。姚俊傑科研團隊的稻田綜合種養研究成果記錄片《山區稻田也能養出大魚了》於12月12日下午6:30分在CCTV-7《科技苑》 呈現。

讓稻田養魚產量提高3倍,貴大這個教授上了央視!

姚俊傑教授在接受採訪

2008年9月18日,貴州大學啟動“稻魚共生系統研究與示範”專項項目,旨在通過從浙江省引種甌江彩鯉,通過稻魚種養配套技術的提升,促進稻田魚、水稻效益的增加,通過開展示範和推廣,促進我省農戶的增收致富,促進農業的發展。姚俊傑教授科研團隊用將近10年時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姚俊傑提到了兩種養魚模式:從傳統的魚凼魚溝模式的養殖品種單一,經濟效益低,不方便管理,到現在的硬化雙田埂模式的出現,科研團隊經過了長期的技術改進,最終實現技術上的飛越。

讓稻田養魚產量提高3倍,貴大這個教授上了央視!

硬化雙田埂模式

讓稻田養魚產量提高3倍,貴大這個教授上了央視!

姚俊傑多年致力於水生動物的繁殖與發育生物學和水域生態學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在魚、蝦和蟹等水產動物的繁殖規律、胚胎髮育等方面先後主持科研項目20餘項,科研團隊研究成果先後在《Aquaculture》《Crustaceana》《水生生物學報》《水產科學》《動物營養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先後主編《大鯢實用養殖技術指導》《淡水魚養殖100問》《花溪河生物多樣性》等書籍。2012年7月,姚俊傑團隊科普作品《稻田養魚 中國人的智慧》獲得貴州省首屆科普作品創造大賽科普文章類優秀獎。在稻田綜合種養相關工作中參加了很多次學術會議報告。

“潘核桃”“酒博士”“茶專家”……這些都是貴州大學專家學者到各地開展扶貧工作時,當地老百姓給他們的尊稱。他們有的用13年堅守換來一方產業振興;有的因為常年上山下鄉、居住環境簡陋,38歲患上風溼;有的致富一方後又繼續跋涉異地,只為貧困農戶眼裡的渴望……他們中不少人成了扶貧明星,但更多的人不為名利,默默奉獻。

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希望有更多的貴大身影!


姚俊傑個人簡介:

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水產學科學術帶頭人,水產養殖學碩士點碩士生導師。1988年8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生物學專業,獲理學學學士學位,2000年任貴州大學副教授,2007年任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水產學會副理事長。2009年,獲“貴州大學感動校園十大人物”榮譽稱號。2010年,參與的《貴州省鱘魚養殖技術推廣與產業化示範》工作獲得貴州省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獎 二等獎。2014年參與的《中國紅鯉種質的創新與應用》獲上海市科學技術成果獎二等獎,2017年貴州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等。


運營:李柏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