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做公道”是海南東部地區流傳已久的一種生活習俗,它實際上就是現在流行的AA制。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人們餵養的那些數量有限的雞鴨鵝(俗稱“三鳥”),一般都是預備著過年時才殺的,或者是留著平時下蛋的。有些則會拿到市集上賣掉,換些錢來添補家用。平日裡,要是把家裡的三鳥殺了來解饞,是既不現實、也很奢侈的事情。於是,聰明的人們就想到了“湊份子”的方法,合錢集資購買三鳥,如此一來,就能在自己經濟能承受的範圍內滿足口腹之慾了。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通常,那個首先發起倡議的人就自然地成了“公道頭”,負責收錢及操辦一切。為了體現“公平均等”,“公道頭”必須將煮熟的食物當眾平分,按份數將食物的各個部分均等切好,一人一份,連一隻肝、一段腸子都得分得均勻,確保絕對公平,“做公道”即由此得名。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這是瓊海人“做公道”的一個場景:

新叔是打牌高手,也是“公道頭”。他手腳麻利,下刀剁分三鳥,精確無誤。白斬番鴨(今天的加積鴨)是“做公道”的最好選擇,它不大不小,介於雞和鵝之間,所以“做公道”又叫“做番道”。在三鳥剁分之前,份數都在不斷地添加中,多少錢一份不好確定,只有開斬了才知道。份數多時達到二十來份,少時也有十份八份,每份價錢2到6元不等。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做公道”的時間不定,更多的時候都是晚上。當時沒有電視看,最好的娛樂活動就是打撲克。打牌累了肚子也就餓得咕咕叫,於是就來“做公道”。煮鴨子的湯用來煮飯,香得直教人流口水。做飯用的米是大夥從各自家裡拿來的,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個沒有規定,出多少米就拿走多少飯。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飯煮好後“公道頭”就趁熱把它捏成飯糰(海南人稱“糒珍”),一斤米可捏五個,猶如蘋果大小,食用時不需要筷子,用手拿著便可吃。裝肉食的不是飯碗而是芭蕉葉,既方便又可低碳環保。把浮在湯麵上那層黃燦燦的油撈起來,配上鹽巴、生薑、大蒜和辣椒製成的調料別有一番風味,吃完後還會不停地舔著手指,恨不得連手指一起吞下去。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這是文昌人“做公道”的一個場景:

修船,補網這一切的準備工作完成後,龍樓的漁民們總會做一回海福吃“公道”。“公道”是在“頭家”家進行的,當時的“頭家”是黃姓的二公,而我大伯是漁船夥計之一。記得小時候嘴饞,悄悄地跟在大伯身後前往二公家,也不敢進去,只是透過半掩的門縫,偷看裡面。只見庭院中擺放著幾個簸箕,白色的圓飯糰還有成堆的豬肉直接倒在簸箕上,大人們圍著一圈,蹲著,也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肉抓飯。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細心的大伯發現躲在門外的侄兒,便拿一個飯糰和一塊沾了鹽的豬肝出來,遞到我手上,交代我回去吃。而嘴饞的小孩肯定在路上就把這“公道”食幹完,直到現在,還無不懷念沾鹽巴的豬肝味道。也就是從那次偷看大人們吃“公道”,我才知道做海人講究很多,比如不能把鹽巴叫鹽,而是稱為“寶山”。我跟爸爸提起這些講究,他告訴我,更早以前,爺爺那輩做海人做“公道”更講究,都是在村外的樹林中進行。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今天的“公道”文化

如今,人們已不再需要靠“做公道”來解饞,但一些飯店的套餐仍沿習著“公道”的作法,將食物分成等份售賣,既表示買賣公平、童叟無欺,也滿足了人們記憶深處難以忘懷的“公道”情節。在瓊海的多河文化谷景區內有一座“瓊海公道文化館”,既是向遊客展示瓊海“公道”飲食文化的場所,也是旅遊團的用餐之地,遊客們可以親身地用舌尖來體會和感受我們的“公道”文化。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海南獨特的美食習俗,只有在海島的最東面才可以吃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