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以自由的名義,我讚美孤獨

孤獨是人本真的狀態,是人終極的狀態。

無論人身邊有多少親人、愛人、朋友,他實際上是孤獨的;無論人的生活中有多少親情、愛情和友情,他的內心必定還是孤獨的。人是孤身一人來到人世的,也將孤身一人面對死亡。這種孤獨存在的一個證據就是疼痛:當你疼痛時,別人無法感同身受,只能自己一人獨自忍受,體會,面對。

孤獨是美的,不是醜的。人們嫌惡孤獨,總是身不由己地想躲到人群當中去。在人群中生活,可以使存在的荒謬感不那麼尖銳,其區別有如一個人有皮膚和沒有皮膚。人群就像人的皮膚,有了皮膚,人就不會感覺到疼痛。而一個孤獨的人就像一個沒有皮膚的人,一陣微風都可以給他帶來刺痛,這微風的名字就叫做存在。獨自一人面對廣袤的宇宙和美好的人生,孤獨可以是美的,而不是醜的。

孤獨是強大的,不是孱弱的。幾乎所有的大思想家大文學家都是孤獨的,從尼采、叔本華到卡夫卡、梭羅。他們的內心強大到不須陪伴,像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穩穩地挺立,深深地紮根於大地,不會因為一陣強風而倒下,也不懼風雨雷電。只有擺脫了所有俗世的糾纏,思想之蠶才能破繭而出;只有扯脫了所有人際關係的牽絆,獨自的沉思才有可能。而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機會,並沒有多少人的內心能夠強大到這個程度。

孤獨是快樂的,不是痛苦的。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在人們心目中總是一幅悽慘的景象。但是如果能達到簡單的身體舒適精神愉悅的狀態,獨自一人也可以是快樂的,而並不必然是痛苦的。一個人吃飯睡覺也可以是快樂的,並不一定是痛苦的;一個人聽音樂、讀書、看電影更不會比跟他人一起做這些事更不快樂;尤其是寫作,那根本就只能是一人來做,一人獨享,身邊有人反倒會大受打擾。叔本華為噪音跟人打架的事情早就是膾炙人口的典故。

孤獨是自由的,不是束縛、囚禁和壓抑。只要有人際關係的牽絆,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人就是不自由的,要受到種種的束縛和壓抑。比如為孩子犧牲自己的時間,為朋友做自己不願做的事,為愛人壓抑其他的情感。所以,只有孤獨的狀態才是真正自由的狀態,人可以獨自去哭,去笑,去痛苦,去歡樂;只有孤獨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無拘無束,隨心所欲。人的肉身和精神總是趨向於自由,不願受到束縛和壓抑,而只有孤獨的心才能自由飛翔。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以自由的名義,我讚美孤獨。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失戀在我們當代社會里面是最蒼茫的孤獨

孤獨,在現代社會里面,我們賦予它的意義和價值越來越高,尤其是在一百多年前,現代主義歌頌孤獨。因為在19世紀工業化發展的高峰期以後,大工業和大眾文化的出現,使整個社會文化失去了原來的非常清晰的創造力,流行、中庸、普遍化的東西多起來了。

而藝術就希望追求自己的創造性,所以對大眾文化、社會文化就有排斥感,在這時候就特別強調一種個性。在文學和藝術裡面,孤獨變成了一個正面的東西,一個人孤獨說明他沒有同流合汙,說明他很有自己的獨立性。

但在古典時期,比如希臘時期就特別排斥孤獨,因為希臘人喜歡社交,喜歡陽光,喜歡沙灘,喜歡交友,這樣的話,孤獨的人就變成一個流離失所的人,所以古典時期向來是排斥孤獨的。

我們原來都是家族社會,所以我們不喜歡孤獨,我們把自己定義為一個群體的人,一個社會的人,一個友誼中的人,一個愛情中的人,人的角色都是跟別人聯繫在一起的,這是我們原有的一個慣性。但現代主義時期對孤獨有很高的價值判斷。

今天來說,各種孤獨我們都要去品嚐,之後孤獨的體驗會越來越豐富。一個人用什麼生活支撐自己,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就是用什麼東西來相伴人生。所以在現代社會里面,一個人的專業性就特別地重要。

事業不在於大小,不在於錢的多少,而是你真心熱愛的東西。有時候我們把愛只定義在一個人身上,一旦跟這個人情感斷裂,就會陷入巨大的孤獨裡面去,但如果你還有一個熱愛的事情,事情不是抽象的,你就可能會從中找到支持和動力。

不過終究,無論什麼東西都不能替代人的愛情和情感,因為它構造出一個生命來,構造出一種生活的完整性。所以失戀在我們當代社會里面是最蒼茫的孤獨,這種孤獨要靠什麼去打破,靠什麼去渡過,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特別重要的一個人生考驗。

電影《托斯卡納豔陽下》中,一個女作家正在慶祝她的一本書出版,忽然她丈夫的律師來找她,要求辦理離婚。他丈夫有個理由說,妻子向來寫作收入高,而他的收入比她低得多,所以她丈夫就要求在離婚的時候,房子歸他,大部分錢也歸他。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這個女性——弗朗西斯,從一個生活幸福感爆棚的人一下子變成一個特別孤獨、悲哀的人,她沒處可去了,最後只好去很廉價的單身公寓,這種公寓號稱“離婚公寓”,都是離了婚以後沒去處的人到那兒去住。

弗朗西斯去了以後,第一天晚上準備看看書。但房間的隔音非常不好,隔壁的一個男人一直在哭,弗朗西斯被他弄得很煩,後來敲牆壁讓他不要哭,對方一會兒又哭起來,最後問她,你有沒有空過來喝一杯?

按理說,一個女性和一個陌生男人隔著牆,又是這樣的環境,應該斷然拒絕,但是弗朗西斯就說“下次吧”,這個話把弗朗西斯自己都嚇了一跳,人在孤獨中會發生種種想不到的、自己不可控的一種變化。

她原來拒絕了她一個閨蜜的贈票,是到意大利去參加一個同性戀者的旅行團,她不願意去,而這個時候她發現,如果自己再不去打開一個新的生活面,生活可能就會不可遏制地發生種種自己最不願意見到的事情,後來她就去了。

她去了托斯卡尼,在意大利南部,特別漂亮,種植葡萄園特別多,古代的生活保留得也特別完整。她忽然看到一個老房子,特別喜歡,覺得自己可以在這個房子裡重新開始人生。於是最後買下了這個房子,開始一個人打理,後來也請了施工隊來幫她裝修。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你居住的地方決定了你是誰。你與自己的住所越息息相通,你的自我就越與它難分難捨。一個人選擇居於何處絕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反映了你內心的渴望。

這樣一個人,她是通過自己來重建一種新的生活。她那種孤獨,夜裡面一個人無所傾訴,下大暴雨,老鷹飛進房子裡來,恐懼、緊張、不適應,但是慢慢地一點點跨越過去。

每個人都會經過一個隧道階段,孤獨就是你的隧道階段,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當你走通過一次隧道以後,再面臨新生活的黑暗區的時候,心裡面就會有一種力量去穿越它。

從這個意義上說,失戀造成的孤獨給人帶來的喚醒,給人帶來的生活的銳氣和那種追尋生活的力量,其實是非常強大的。沒有失戀的孤獨的話,人永遠不可能體會到這一點。

從愛裡轉換出來的恨,如果不加控制,會蛻變出巨大的罪惡

另一方面,孤獨也會造成一些創傷,特別是失戀的創傷,它有時候會散發出來一種很黑暗的情緒。我們小時候經常會有從愛到恨的轉換,本來是一個紅色的、熱烈的情感,卻轉變成了黑不見底的仇恨。人就在這個過程裡面敗壞,變得殘酷。

為什麼殘酷呢?因為殘酷有理由,因為你負我,所以我要報復你,可以衝破一切的道德規範,我做什麼事情都是合理的,這時候人就陷入了一種表面上看似合理的巨大的沉淪,這是人生特別需要警惕的地方。

瑞士作家迪倫馬特寫的《老婦還鄉》,看著就會覺得特別地殘酷。62歲的克萊安她回到了故鄉,這個小城原來發展得還可以,但是後來越來越破敗。這個富婆回來以後宣佈要給這個小城10個億,振興小城。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迪倫馬特

小城的人知道以後都到車站去迎接她,人山人海,大家都特別期盼她拿出這10億來,但沒想到她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要把鎮裡的兩個老頭子抓起來,判死刑。為什麼呢?其中有一個是她年輕時候的戀人,她當時懷孕了,在當地的傳統裡面是大逆不道,結果那個男孩子為了逃避大家的懲罰,就說是克萊安勾引他,他經不住她的勾引,才有了這個事情。

另外一個青年,跟他是特別好的哥們,他出來作證說,他親眼看到克萊安是怎麼勾引的那個男孩子,這就讓克萊安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結果全城的怒氣都衝向克萊安,克萊安最後就逃出了這個小城。

她後來在希臘認識了一個船王,跟船王結了婚變成了大富婆。現在她回來以後就堅決要求說,我會拿10億出來,但前提條件是要把那兩個人殺掉。全城一聽,堅決不同意,怎麼能用錢來換良心呢。

其實這些城裡的人也很可笑,因為當年那個判決還拿到法庭上去過,但法庭上的人顛倒黑白,給她一個罪名,把克萊安給趕跑了。全城的人表面上維護正義,實際上是一群烏合之眾。

克萊安一聽也不著急,既然你們不同意,我就在這住下,天天優哉遊哉地在城裡轉。那兩個老人有時候在街上走路,大家紛紛上去跟他們握手說,你們倆放心,我們堅決不會同意的。那兩個人聽到簡直是熱淚盈眶,特別地有信心。

但是十幾天過後,大家一看,克萊安整天在城裡轉悠,而10億就在她身上,因為那兩個臭老頭子就是拿不出來,大家的心情就發生了變化,慢慢覺得這兩個老頭也太不知趣了,自己上吊算了,還好意思在這裡活著。

老人出來散步的時候,發現大家眼光在變,越來越驚恐,終於有一天決定逃走。到了火車站,他們發現全城的人都來送行,每個人都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倆。因為克萊安說清楚了,如果逃掉了,10億也沒有。所以兩個老人一看這陣勢,就知道什麼意思,膽敢踏上火車,立刻打成肉醬,所以兩個人只好又回家裡去了。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最後他們終於熬不住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兩個老人乾脆自動走出來,到了城市的廣場,周邊的人群越聚越多,把他們圍了起來,然後兩個大力士站出來,一人掐著一個老人的脖子,把他們掐死了。

掐死以後,城裡最權威的醫生趕快來簽署診斷意見,某某某因為心臟病突然發作,死亡了。克萊安一看,把10億拿了出來,然後她帶上了當年戀人的屍體,坐上火車走了。其實她心裡面還是很愛他。

他還像過去那樣,和許多年前一樣,還是那隻黑豹。

這裡面愛恨、善惡、黑白都很害人,非常地恐怖,但是一切進程好像又那麼順其自然。從愛裡面轉換出來的恨,如果不加控制,沒有對它的清晰的認識,它會在表面的合理性裡面蛻變出巨大的罪惡。這也是孤獨和創傷裡面,我們需要特別去管理、特別去洞察的部分。

很多人會陷在情緒裡面一發不可收拾。人性深處埋藏著大量的惡,一旦它的釋放獲得了正常性、合理性,就會百分之百地釋放出來。在愛情裡面,有時候人會變得很惡劣,就有這麼一個人性的崩潰。

很多人根本的愛的來源是創傷,這個時候愛情就被扭曲了

還有一個問題,很多人去投入愛情,為什麼投入呢,是因為心裡有創傷。在從小的成長經歷、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求學過程,或者是自己的社會遭遇裡面,有很多創傷,對自己的價值毫無信心,感覺自己的生命毫無前景。

而愛情本身就承擔了一個對人的肯定,對人的確定的任務。在現代社會生活裡面,我們每個人都有對身份的焦慮,愛情就變成了對身份的一個證明。

有些創傷是潛在的,比如說在原生家庭裡面缺乏一種愛,甚至比如你的生活裡面潛藏著某種原罪感,你都想通過愛情的美好讓它獲得另外一種生存,這個時候愛情就被扭曲了,它本身的特性也就變化了。

最近志賀直哉的小說《暗夜行路》又重新出版了。這個小說裡面寫的是謙作這個年輕人,他發現自己實際上是祖父和他的媽媽生下來的孩子。他本來喜歡一個女孩子,但是家裡無論如何不讓他跟她好,後來他才知道原來他們是親戚關係。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志賀直哉

他內心深處非常痛苦,他非常希望通過愛情來使自己獲得另外一個身份,獨立出去。

我們看卡夫卡,他終身沒有結婚,他其實很想結婚,藉此脫離他的父親。《審判》是他在21歲的時候用一個晚上寫出來的。他寫了一個年輕人,他要結婚了,他娶到了這個小城裡面家境特別好,長得很美的一個姑娘,他要寫一封信告訴他的一個好友。

這個好友在8年前去了俄羅斯做生意,但一敗塗地,不好意思回來。他以前給這個好友寫信都是講自己生活得一般,因為他怕說自己好,對比起來,會令對方難過。其實他一直過得很不錯,現在又能這麼喜氣地結婚,因為太高興太幸福,他剋制不住了,想寫信給他的好友。

他寫好以後,就覺得這個信會不會不妥當,於是跑到樓上問他爸爸,他爸爸冷冷地看著他,突然說,你終於撕下那種偽善的面孔了。

他父親痛斥他說,你以前偽裝的那種善良、憐憫,到今天都不過如此。他越聽越覺得自己是一個魔鬼,最後他爸爸說,我現在宣佈判處你死刑。他就像聽到上帝的命令一樣,轉身就往下跑,最後跑到河邊的橋上,看著黎明河水,心裡大聲呼喚“爸爸,我是多麼地愛你”,然後“嘣”地就跳水自盡了。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審判》

卡夫卡的作品中,很多東西都是從家庭體驗裡來的,我們可以從他的書裡面看到一種社會專制,可以看到一種權威控制,然後還有那種掙脫感,那種生活的異化感,像《變形記》等等都是這些內容。

所以我們看《暗夜行路》裡的謙作,他想趕快結婚,但是他接觸的女性有限,結果他愛上了比他大20歲的阿榮,而這個阿榮恰好又是他爺爺的小妾,所以更加混亂。最後他又遇到了一個女孩,叫做直子,他特別地喜歡她,後來追求直子,跟直子結了婚。

但是因為帶著巨大的心理創傷,他跟直子相處的時候,無法那麼自然坦然。他很渴望從直子那裡得到治癒,得到溫情,得到種種,但是直子也是個敏感的人,還是很多情的一個女性,面對這麼一個像孩子一樣,整天需要呵護的人,直子最後也跟別人有了戀情。

謙作後來生了病,也發現直子的這些事情,特別地沉痛,一生修理不好自己,一生都不能把自己放好位置,最後終於支撐不住。去世以前直子陪伴著他,忽然在生命要消逝之前,他看到這個世界不應該糾結,很多東西都只是人心裡放不下。他終於心裡面徹底寬容了直子,那個創傷最後要靠死亡來消除。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謙作的樣子看起來既沉靜又平和。……直子彷彿第一次看到謙作的這種表情,想到:"難道沒有救了嗎?"但奇怪的是,這沒有讓直子非常傷心,她好像被吸引住了一樣,目不轉睛地看著謙作的臉,不停地想:"不管有救沒救,反正我不離開他。不管到哪裡,我都跟他去。"

在很多人的戀愛中,愛人變成對自己的一個彌補,而他根本的愛的來源是創傷。我們要意識到為什麼一個人在現代生活裡面需要獨立地去成長一段時間,因為在這個過程裡面要去認識自己內心的創傷,要使它癒合,生命要打開新的葉子,生長出新的枝葉來,去獲得一個比較完整的生命,然後去愛人,去相愛。

我們今天的創傷,以前的很多人是沒有的。我們的要求太多了,渴望得到的東西也太多了,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層層疊疊。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愛情裡面就承擔了太多的東西。一旦結婚,互相的需求度太大了,造成沉重的壓力,然後每個人都沒有什麼輸出的能力,互相都是枯竭的,所以就帶來了巨大的失望、巨大的衝突。

對於這些潛在的需要,我們要有一種自我清理。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裡面,也是運用了很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它說到現代社會的信息環境,比如說廣告等等,給人的心靈深處移植進去太多的慾望。它剝奪了你的潛意識,在無形之中給你埋下很多欲望。

在今天的社會里面,創傷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從心理上,我們要做一個比較簡單的人,要做一個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人,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把握住愛,把握住到底應該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孤獨本身有時候會讓人滑向愛情

其實,我們現在的孤獨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非常值得稱讚的,因為它可以讓你獲得承擔生命的力量。索菲亞·科波拉拍的《迷失東京》,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裡面那個美國人,是一個過氣的影星,叫哈里斯,日本人把他請去拍葡萄酒廣告,另外一個女孩子,叫夏洛特,她的丈夫在日本拍商業照片,所以她也去了日本,在東京住。兩個人都很孤獨。

哈里斯來到東京以後,當天晚上接到他太太的電話,萬里之外,太太不問他在外面感覺怎麼樣,心情怎麼樣,而是喋喋不休地說要裝飾地板,到底什麼顏色的好等等。這對夫妻的悲哀就在這裡,共同生活這麼多年,但是丈夫在外那麼遠,打回去電話,卻是這樣一些非常瑣細的細節,所以哈里斯聽著就特別地累。日本人又把他當商品利用,擺各種姿勢拍廣告,用的不是這個人,而是這個角色,用他的影響力。

夏洛特也是這樣,丈夫特別忙,儘管年輕,還是新婚夫婦,但是他就是匆匆忙忙,以工作為主,夏洛特就一個人被甩在東京。兩個孤獨的人,一箇中年男人,一個年輕女孩,中年男人有自己的身份危機、中年危機,而年輕女孩子有她的青春焦慮,它們疊合在了一起。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按西方人的觀點,東京是一個充滿禪意的地方,是一個以靜為美的地方,所以心靈在這裡可能能獲得一種沉澱,能獲得一種安靜,它是這樣一個設計。

但其實兩個人來到這裡,更加感到孤獨。後來他們三次相遇,還有擁抱,但是即使這樣,他們還是感到孤獨,電影裡面有一句話,就是“在天黑以後,往熱鬧地方躲,跟著別人努力快活,可惜心裡,有定時的鬧鐘,提醒你有多寂寞”。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這不是一個個別的事情。城市人在現代生活裡面,歸根到底,在忙碌之後,在夜半三更的時候,心裡面更多體會到的還是孤獨。這時候就特別渴望有一個伴,愛情在此時跟我們的需要就有高度的契合。

孤獨本身有時候會讓人滑向愛情,好像愛情可以填補這個孤獨,但是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誤區,因為兩個人真正在一起,它有時候釋放出來的孤獨比你原來一個人承擔的孤獨還要大,因為它伴隨著一個特別大的失望。

所以這個影片裡我覺得非常地好,兩個人在東京相遇,彼此那麼優秀,那麼真情,但最後還是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他們不能走到一起,也意識到生存、生命是要靠自己去承擔的,而不是躲到那種所謂的愛情裡面去

結尾兩個人終於分別,哈里斯要回國了,他們在賓館大堂告別。我覺得這個告別設計得很好,通常愛情影片裡兩個人是如何告別的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如果跟一個人依依不捨地分別,分別之後知道永遠看不見了,心裡面會湧出一種特別特別難過的情緒。就像電影《情人》,小女孩最後跟男人在碼頭分別之後,月夜下,甲板上,大哭起來,才意識到自己多麼愛他,才知道一生再也不可能跟他在一起。

哈里斯和夏洛特兩個人分別之後,都很難過,但沒想到,他們在街頭又碰見了,這個又互相看見就不得了。兩個人在街頭深情擁抱,但最後還是選擇分別。這個又分別不簡單,這裡面有一種力量,自己把自己的孤獨承擔起來。

在這個時候,人忽然覺得自己能夠達到一個境界,就是可以活得又孤獨又自由,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它寫得非常精彩,是跟一般以往傳統的結局非常不一樣的一個處理。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人生有時候不要回避,一孤獨就覺得為什麼我孤獨了,就忙著逃避。有的人覺得為什麼我還不談戀愛,我怎麼一個人還單著,如何如何。其實你要珍惜你的這一段孤獨,你一旦在這個孤獨裡面獲得了自己的這種獨立的生存,獲得了自己的內容,獲得了自己生命的堅實,這個時候你才真正地變成了一個在這個世界上能承擔愛情的人。

一生裡面如何獲得幾年孤獨的時間,這還真的是一個挺值得去好好努力的東西。我們都覺得孤獨不好,總希望能夠迅速地獲得一個愛人或者獲得一個陪伴,實際上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你的成長就在孤獨裡面,這是很容易被扭曲的事情。

人生最寶貴的東西總是被剪掉

在所有的創傷裡面,比較大的一個創傷容易被我們忽略,就是作為下層被鄙視的這種創傷。今天是一個走向中產化的社會,我們有十三億七千萬人,按照美國人的標準,當一個家庭年收入在五萬多美元以上,它就是中產階級。

據美國人的統計,中國人大概有一億兩千多萬人處在這個水平上,但我們還有十多億的下層。這十多億的下層,在社會生活裡面,尤其是在愛情生活裡面,受到的鄙視是非常強烈的。

現在社會主導的愛情觀,都是向著上層的,比如物質條件、精神條件、社會身份等等。大家如果看過《十七歲的單車》這樣的影片,就會發現社會對於進城打工的人的那些蔑視,是非常非常可怕的。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朱塞佩·託納多雷拍的《天堂電影院》,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個電影,它裡面的多多家裡就是意大利一個小城裡的下層。

多多特別喜歡看電影,而且他跟放電影的大叔很熟,經常跑到放映室裡面看大叔放電影,但是他發現,每次放電影前都要先審片,就是神父一個人坐在電影院裡,看到接吻鏡頭、擁抱鏡頭就搖鈴,上面聽到以後就會把這一段剪掉再接上,變成一個節本,但多多看到了完整的電影。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後來多多長大了。作為一個下層人,他跟一個大工廠主的女兒艾蓮娜談了戀愛,兩個人一開始就拋開了自己的身份,結果艾蓮娜的爸爸堅決反對。

兩個人經歷了特別浪漫的愛情。有一次他們開車開到半山腰拋錨了,只好攔車求助。一攔,沒想到攔到了艾蓮娜的爸爸的車。艾蓮娜爸爸的氣場很強大,讓多多一下子很緊張。

但電影鏡頭很好,多多這時候顯得很弱勢。相愛的人,她應該不由自主地跟他站在一起,彼此支撐。但是在這裡,艾蓮娜就站在另一頭,一動不動。鏡頭的寓意很強烈,後來兩個人就分掉了,她爸爸把艾蓮娜弄到別處去了,多多作為一個下層,深受打擊。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之後他學了電影,變成一個導演。但一個受打擊的下層,哪怕他後來社會地位很高,他內心深處還是會有下層的陰影,受鄙視的人對這個世界不信任,他看不到那種真誠,看不到那種純粹,不敢相信真正的愛情。

他後來跟一個女人結了婚,多多的媽媽就跟他說,其實我知道你過得不幸福,因為每一次接電話,聽到你媳婦的聲音,都聽不出她愛你。這樣的因為社會階層而形成的生活的一路坎坷,特別是精神上,對人來說是特別大的一個壓制。

這個電影到最後很有意思,放電影的老伯伯去世了,他留給多多的禮物是一大盤電影膠捲,多多拿回羅馬去一看,都是當初被剪掉的那些片段,擁抱、接吻,這時候寓意就太深了,就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總是被剪掉。生活裡面最寶貴的是那些真情,但是都是要被剪掉的,所以多多的生活也是被剪掉的生活。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多多,人生與電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離開這裡,去羅馬,你還年輕,世界是你的,我老了,我不想聽你講,我要聽別人來講你。

上層的人過於功利,很難擁有最純粹的愛情,下層的愛情又被這樣扭曲,所以有時候為什麼覺得這個世界不美好。問題是我們之後20多年,有幾億人要進城,十多億人裡面要有六七億人轉成中產,在這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換裡面,我們的愛情是什麼愛情?

什麼都沒有了,但是她有生命了,這就是人生的一個境界

在另一方面,一代年輕人要有自己的勇氣,要有自己的理想,特別是要相信,通過自己的勞動能夠超越孤獨和創傷,這是唯一的出路,光靠理念空想肯定是不行的。不要過多地盤旋在孤獨和感傷裡面,要在創造性的勞動裡,去超越這些東西,包括愛情。

我特別喜歡《走出非洲》,西德尼·波拉克這部電影是根據卡倫的小說改編的。裡面的凱倫很虛榮,她花錢給自己丈夫弄來了爵士爵位,然後跟著他到了肯尼亞,成為高高在上的殖民者。但是她的丈夫覺得,你給我弄了個爵位,我也滿足了你結婚的要求,彼此就扯平了。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丈夫經常花天酒地到處去打獵,還染上梅毒病。凱倫變得迷茫孤獨,一個人在家裡,她才發現自己的命運離原來的設想太遠了。她開始跟當地的黑人一起種植咖啡豆,那麼艱苦的條件,一天一天地勞動,她獲得了一種巨大的價值感和滿足感,人就變了。

在那個過程裡,有一次遇上一頭獅子,這麼絕望的時候,一個男人衝出來,把那個獅子逼退了,那個男人就是丹尼斯。丹尼斯是一個非常有理想,非常浪漫,非常有詩情的人,他又非常地勇敢,凱倫跟丹尼斯就越靠越近。

但是,優秀的男女碰在一起,最擔心的不是對方不優秀,而是對方太優秀而喪失自己的自由,比如說你遇上一個特別美、特別優秀的女人,她希望你怎麼樣,你就覺得要順應她的希望。而一旦發生這些變化,你就會特別擔心自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電影裡兩個人一開始有一點彷徨,最後還是拋下了一切。電影裡邊有一段,丹尼斯去弄了個飛機來,才學了一天,就帶凱倫飛上天去了,那一段拍得特別好,飛機飛上天,能夠看到雪山、湖面,還有火烈鳥大片地飛起來,能夠看到非洲的那種壯麗。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這最根本的意義在哪裡?就是兩個人坐在飛機上,兩個人一起看到一個世界,這時候就不一樣了,原來那一種在土地上,沒有飛起來的人的內心裡面的各種苦、各種傷、各種難,一下子好像都化解了,所以兩個人最後想一起開闢一個新的生活。

孤獨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如果按照一般的電影,達到這個要求就可以了,但這個電影最後的結局是丹尼斯因為飛機失事死掉了,凱倫又變成一個人,但是即使一個人,她也經歷了這一切。最後她的植物園也被大火燒掉了,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但是她有生命了,這就是人生的一個境界。她最後離開了非洲,但是她已經變了一個人。

凱倫:你是對的,那個農場從來不屬於我。

丹尼斯:也許是我錯了。

凱倫:……

丹尼斯:你毀了我,你知道嗎?

凱倫:毀了什麼?

丹尼斯:獨處的自由。

在我們今天這個世界裡,勞動是有無限的含義的,歸根到底是專業化,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是一個專業化的人。現在是一個交換的世界,你沒有專業化,就沒有跟世界的關係。

比如你是一個畫家,你光是做好畫家,就需要走出去,就要尋找不同的人去觀察,然後你從這一點上,跟世界就有一個很紮實的、有根系的聯繫。你的那種孤獨、創傷就會在這個過程裡面獲得它的一個平復,獲得它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