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夏朝的都城,中國最早的繁華都市之一,就在山西!


大禹,夏朝開國君主,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后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約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啟繼位稱王,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這個地方曾是夏朝的都城,非常繁華,現如今卻連省會城市都算不上,僅僅算個市轄區,這裡就是安邑,安邑,是古代都邑名,是夏朝的都城,中國最早的繁華都市之一,在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其遺址稱"禹王城",位於今山西夏縣西北7.5公里處。


古代都邑[yì]名,在今山西夏縣。是戰國時期魏國早期都城(前475年-前364年共計111年,前403年韓、趙、魏並立為諸侯,魏始成戰國七雄之一),戰國前期,魏國領土主要在河東,定都安邑。隨著魏國在東方不斷開疆拓土,魏國的主要疆域變為河南地區,再加上安邑地處河東一隅,不利於控制東方諸侯,穩固霸業。魏惠王六年,前364年,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秦漢時期安邑成為河東郡治所和安邑縣治所。安邑縣乃置於西漢,至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428年),分為南北兩縣;太和十年(493年)北安邑縣治所東遷、並改名夏縣,至今不變。 有趣的是,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還曾臨時定都安邑,時近一年。

其遺址稱"禹王城",位於今山西夏縣西北7.5公里處。至今尚有城垣殘跡,由於幾度興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個城圈。大城屬戰國前期,地跨鳴條崗黃土丘陵和崗下平原,周長15.5公里,為北窄南寬的梯形,牆基的寬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為22米外,其餘部分都是10-12米。


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長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牆寬5-6米,地勢高出周圍地面1-4米,可能是與大城同時建造的宮城,但尚未找到宮殿基址。至於將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長6500米,則可能是秦漢時期作為河東郡治時修築的。

禹王城內滿布東周至漢代、兩晉時期文化層,其堆積厚度2-3米遺存極為豐富。出土的大量遺物有陶範、漢五銖錢等,尤以五銖錢泥範最為珍貴,有"海內皆臣,歲豐登熟,道無飢人"十二字篆文方磚和獸首瓦當為同時期遺址中所獨有。它是國內現存戰國-秦漢古代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源:夏縣司馬光墓祠堂內的文史展覽資料)

另有一處遺蹟禹王臺,又稱青臺,為歷代祭祀大禹之所,解放前毀於戰爭,留一夯土高臺,位於小城東南角,當地傳說為禹妻的望夫臺。傳說中的"禹都安邑"即指此處。又:相傳夏啟接帝位後建都於此。桀又居之。


北魏期間428年,原安邑縣(治所在今夏縣西北禹王城)被分為南北兩縣,其中的南安邑縣治所位於此處。北安邑改名夏縣後,南安邑被稱為安邑。現在的安邑主要由四個街道組成,包括北街、南街、東街和西街。如今的安邑儼然不是曾經繁華一時的都城,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在經濟方面也是第一、二、三產業齊頭並進,是一個發展勢頭良好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