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門峽的廣為人知的歷史有哪些?

---劉通曉---

三門峽市做為河南省的西大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的仰韶文化遺址將華夏民族的歷史上溯到7000年前;廟底溝遺址則上承仰韶文化,下接龍山文化,同樣具有重要的考古學意義;北陽平遺址則有可能與黃帝有關,已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之首。故而也可以認為,最早的中國其實就是從三門峽走出去的。

三門峽古稱陝州,地處西京長安與東都洛陽之間,號稱“兩京鎖鑰”,在五代之前地位十分重要,境內至今尚存的“崤函古道遺址”,做為絲綢之路上的唯一一處道路遺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門峽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春秋戰國之中,秦國便在此建立了函谷關。函谷關成為山東六國進攻秦國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關隘。而秦國則據此或防守,或東出,掌握了戰爭的主導權。關於函谷關,誕生了很多成語故事和典故,比如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白馬非馬、終軍棄繻、玄宗改元等,相關的詩文更是不計其數。

正因為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三門峽很早以來就成為重要的政治、軍事或地理分界線。所謂山東六國,其山即指三門峽境內的崤山;關西之關即指三門峽境內的函谷關。古書上所說的山和關都是特指崤山和函谷關,只是到五代以後隨著長安和洛陽地位的下降,山和關的含義逐漸轉移成了太行山和山海關。

除了山和關,三門峽還有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那便是陝塬。西周初年,周公和召公分陝而治,召公主西,周公主東,這是陝西作為地域名詞第一次出現。安史之亂髮生後,唐肅宗鑑於三門峽地區的重要位置,於759年在陝州置陝虢華節度,次年改稱陝西節度(虢州、華州皆位於陝州以西)。這是陝西做為行政區劃地名首次出現,其後宋代設陝西路、元代設陝西行省,陝西做為省名一直沿用至今。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的澠池之會也發生在三門峽,這個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不再贅言。

1952年,陝州專區撤銷,後來隨著隨著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三門峽市正式成立。三門峽在那個年代,其知名度很高,一點也不輸後來的三峽。1957年4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大家來支援三門峽啊!》,一時間,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支援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高潮,全國人民從人力、物力和財力各方面對三門峽的建設給予幫助。隨著陝州城的拆遷,三門峽市從無到有,一天天變大、變高。今天的三門峽人,來自五湖四海,很多都是當時從全國其他地方支援過來並工作定居於此的。後來隨著三門峽工程的調整,三門峽的城市發展規模也做出了調整,1961年由地級市降為縣級市,隸屬洛陽專區,直到1986年重新升為地級市。

三門峽歷史上也產生過很多名人,比如唐代的名相姚崇、上官儀及其孫女上官婉兒,五代時十國之一南平國的割據者高季興、近代大翻譯家曹靖華等等。

三門峽市雖說是一座年輕的工業城市,但是與古老的虢國、弘農郡、陝州一脈相承,具有光輝而燦爛的文化,值得每一個三門峽人為之驕傲。


欄杆拍遍

中流砥柱

三門峽市地處河南西部,是中華文明發源地的核心地區之一。從它的名字就能知道它擁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使神斧劈開砥柱山,形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引滔滔黃河向東流去,三門峽也因此而得名。傳說大禹留下的鎮河石柱 ——中流砥柱,至今仍屹立於三門峽大壩下游的黃河峽谷之中。境內靈寶,夸父逐日,乾渴而死,其後化為夸父山在現今靈寶市陽平鎮的東南。

有人會說,這都是神話傳說,不可當真。那我們就來說說有記載的事情。

仰韻文化”彩陶“

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遺址首次發現地在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展示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過程。年代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表面繪製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的特徵之一。

甲骨文中的”夾方“即後來的”陝“,意思是”狹窄之地“。而陝地的歷史已超過2000年。周朝時,周公、召公分陝而治。



境內的函谷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雄關要塞之一,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時,在這裡寫下了千古名著《道德經》,這也是成語”紫氣東來“的來歷,
兩週時期,晉獻公假途滅虢、唇亡齒寒成語典故出於此地。假途滅虢也成為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四計。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的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澠池。完壁歸趙、負荊請罪的故事人盡皆知。

完壁歸趙

負荊請罪

如今的三門峽,陝州區還保留著人居奇觀——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
”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每年冬季,萬餘隻白天鵝從西伯利亞飛回,憩息在三門峽溼地公園,吸引著八方遊客前往。


東方今報

說實話,三門峽的名聲在國內的確不顯,但能說比較多人知道的大概就是仰韶文化了,又被稱為彩陶文化,從裡面出圖的很多文物,甚至上過中學生歷史書,可以說是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的一個文化之一,也是中華民族藝術的見證,對於整個考古史都有重大的意義。

但是要再說其他的歷史,一般都是本地人或者河南人知道,外地人不知道,所以不算是廣為人知,那麼我就再說幾個比較有名的人物吧。

關龍逢,這個人可能名聲不顯,主要是距離現在太遠了,是夏朝的的大臣,而他輔佐的君王,正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夏桀,所謂助桀為虐就是關於這個君王的成語,但是關龍逢卻是一個有名的忠臣、直臣,更是開創了死諫的鼻祖,可以說正是有了他的先例,才有了輝煌的華夏文明,才有了一代代忠臣的名揚青史。

然後就是上官家族了,也就是上官婉兒和上官儀,這兩位父女皆是唐朝有名的人物,而上官婉兒的才能還是武則天發現的,而且這兩位父女在唐朝文化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詩章,廣為傳頌。


喪喪君

廣為人知的歷史主要有:分陝而治、雞鳴狗盜、唇寒齒亡、秦趙會盟、負荊請罪、假虞滅虢、淆之戰、甘棠遺愛、老子著經、仰韶文化、唐朝宰相姚祟,上官婉、劉鄧大軍渡黃河、修建三門峽大壩、周總理視察大營村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