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北京的三源裡菜市場已經被報道到氾濫了。

從“名人出沒最多的菜場”,到“大千世界都能在一個菜場看見”,到“北京最傳奇的菜場”,三源裡以各種姿勢,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花式出現在了全國各新媒體大號小號的頭條推送裡。甚至連這篇文章, 也是在蹭三源裡這個名字的IP熱點。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可謂名人出沒最多的菜場

三源裡很好。一個在北京工作的上海小姐姐就曾經感嘆:上海如果有這樣一個齊全的菜場目的地就好了。當然,上海可能隨便一個菜場就能看到羽衣甘藍孢子甘藍洋薊這些蔬菜,並不需要三源裡。但新源裡是很好的。它讓我可以在做一個墨西哥或者以色列宴席之前,不用提早4天淘寶下單,焦慮的等待食材是否能準時到達,而是在宴席到來的前8個小時,慢條斯理的摩拜到三源裡,然後對著列表買齊所有的原料。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營業面積1560㎡,現有攤位139個的三源裡菜市場

所以就不表揚三源裡了。它的存在,至少讓西餐愛好者在懟北京貧乏的西方食材資源時會稍微思考一下,以及讓講究的吐槽者不能隨時隨地脫口diss。北京或許沒有特別高段位的西餐餐廳,但北京至少有一個叫三源裡的地方,可以隨時買到做高品質西餐的食材。

但三源裡很無趣。是一種骨子裡沒有靈魂的那種無趣。

1

伊薩卡是我呆了四年的美國小鎮,大學城式的城市。那裡有個農夫市集,叫伊薩卡農夫市集

美國幾乎每個大城小鎮都有這種農夫市集,從某種角度來說,“農夫市集”就像是這個城市的文化標籤。如果一個城市只有沃爾瑪,買菜只能去大超市,那這個城市在財政收入和文化底蘊上面,應該不會排名靠前。

伊薩卡的農夫市集很典型,“鄰里攤販其樂融融,我為我的食材驕傲,提倡低碳環保可降解,有吃有玩有逛有看。”

但這只是一部分。每一個美國小鎮的農夫市集,在典型上還有一個共同特徵, 就是都彰顯保留了各自城市的城市特色。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琳琅滿目又活躍的年輕市集

比如伊薩卡的農夫市集,因為靠在湖邊,所以來到市集的方法有很多種。有從家劃皮划艇直接劃到碼頭停下來,買菜後再劃皮划艇回去的,還有騎馬過來,再騎馬回家的。甚至時不時還有吃喝玩樂著就跳下湖裡游泳的。開車走路當然還是常態,但是它兼容了各種存在的交通工具和各種人群的獨特需求。而且因為是一個年輕化的大學型城市,所以它隔壁就是一個由本地大學生和政府合作的小菜園,

起到了教育孩子和娛樂玩耍的雙重目的。總之,很具有文化和年輕的氛圍。

再比如紐約聯合廣場的農夫市集,就因為紐約獨特的人設,既保留了“鄰里攤販其樂融融,我為我的食材驕傲,提倡低碳環保可降解,有吃有玩有逛有看”的特色, 還帶有旅遊景點必備的“靈活”特徵,即小份包裝,價格賊貴,拍照極美等。所有攤主都會很配合各種拍照,時不時告訴你哪家米其林三星餐廳的菜就是自己專供的,有的性格“奔放”的還會衝著馬路上來往的行人呼喊自己農產品最令自己驕傲的點。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好玩好逛又兼有景點特色的聯合廣場農夫市集

所以美國的菜市場,有的是一種隨性和自由,自豪和熱鬧的結合。和農夫聊聊天,看著色彩斑斕的蔬菜,聽聽他們說自己的種菜育種,他們講究的,是和人搭建一個親密的關係。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墨西哥菜場攤主碼放自家新鮮的瓜果食蔬

北美的菜場則是一種雜而不亂,平凡但不髒亂的視覺感。比如墨西哥,它的菜場很有咱們從前家邊上大棚菜市場的感覺,擁擠熱鬧,環境不乾淨,但是人都很熱情。大家每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食材,比如我家是賣仙人掌的,我就專攻不同種類的仙人掌,閒下來的時間就是加工自己家的仙人掌。每個菜場幾乎必然有一個賣果蔬汁的攤點,因為這是當地的飲食習慣,以及一個賣炸豬皮(當地特色食材)的攤主。水泥瓷磚的檯面上展示著豬牛羊的各個部位。每個攤主雖說文化程度可能不及美國農夫們來的高,也不會說英語,但是他們很認真地在做自己擅長的東西,儘可能地用產品的擺放和加工行動來告訴附近居民我的食物新鮮好吃。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墨西哥菜場必不可缺的果蔬汁攤點

印度的菜場就更有自己的個性了髒亂差是關鍵詞,除了人車攤位,還有神牛,牛糞,馬羊等各種牲畜。女性幾乎不會出現在市場,安全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與此同時,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建築和人們的傳統服飾又給菜市場一個別樣的歷史沉澱感,即使髒亂差,人們也似乎在這樣的混亂裡找到了平衡和規則,一切在自己的法則裡運轉。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混亂的印度菜場卻有著自圓其說的平衡

2

菜場除了滿足買菜的需求,還能做些什麼?

美國的農夫市集,起到的很多是農產品教學的價值。印度和墨西哥的菜場,則是這個國家城市文化的窗口。但無論是什麼,它不能太刻意。很多東西,太刻意了,就假了。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雲南寨子忙碌的市集

我記得幾年前去雲南的一個寨子裡逛,恰逢市集。應該是一週一次的大市集,村婦揹著自己還沒脫殼脫乾淨的紅米,在最原始的那種大秤上過秤。門外是在燒豬皮的農夫,地面上堆了各種見過的沒見過的本地草藥蔬菜,毛豆腐是用竹匾一排排的碼好。那天我就像愛麗絲來到了仙境,體驗的不僅僅是食材,更是這裡的一種生活狀態。你在逛的時候就能明顯感覺到,這個集市是這個寨子的一部分,他們無違和的共生,而我作為一個旅人,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端口,窺見了這個寨子的生活狀態。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阿姨正在用噴火槍給豬蹄燒毛

三源裡菜市場,沒毛病。它滿足了周邊居民的買菜需求,又有世界各地的食材滿足不同的烹飪需求,商販英語比大學本科畢業過了4級的都強,所有交易手段都是最先進的,水果蔬菜甚至還可以論個賣,整潔乾淨的程度超越了所有我去過的其他菜場。除了貴是被媒體吐槽過的,其他幾乎是一邊倒的褒獎。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三源裡菜場商戶們接入了各種線上支付手段

但太完美的人設就等於沒有人設。讓人們印象最深的,往往是缺陷美。就是,你有些東西,非常極致地屬於自己,有些東西,你有一個作為正常人的缺陷。你可以很美麗但是暴脾氣,你可以很專業但是很執拗,但你如果又美麗又溫柔又善良又接地氣又聰明,你就不可避免的失去跟大多數普通人的銜接點。太完美則不真實,沒法產生共鳴感。

三源裡菜市場這些所有的完美背後,缺失的是一個屬於自己的靈魂。你會覺得,它想討好所有人,它想讓自己滿足不同人的各種需求。但什麼是三源裡?三源裡自己的個性是什麼?我感覺說不清楚。我摸不到。我來到三源裡,就只能滿足自己買不同食材的目的。你是展示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麼?似乎整個中國放眼望去,找不到第二個三源裡。你是在教育食客一些食材食物方面的內容麼?這裡的商販都不是農民,他們似乎也並不瞭解種植過程。

三源裡就像是一個太過於完美的夢境,在這個夢境裡,中國所有的菜市場都應該長成這樣:和國際接軌,又滿足周邊小區居民的需求;乾淨整潔好客,世界人民都是一家人。但實際上,大多數中國的菜市場是泥濘水泥地加成堆的瓜果蔬菜,雞屎味混合著魚腥味,但卻按節氣,按地域上不同季節供應著豐富的蔬菜。這是一種不完美,但它很美,是一種有中國靈魂的美。

我還是會去三源裡買菜。但我知道,那只是存在於三源裡的一個完美的故事。真正有中國靈魂的菜場,散落在中國各地。但不在三源裡。

文:梅姍姍

圖:梅姍姍,部分源於網絡

人設完美的三源裡菜場,究竟缺少怎樣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