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滿族現在去哪裡了?

也馳

清朝滅亡後,滿族這個民族沒有滅亡,所以滿族人依然存在,而且今天已經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數量排第二位的大族。

這個問題已經好幾個人答了,本來不想回答的,看一些回答中扯太遠,通篇在講什麼八旗制度之類,我就儘量簡單點吧,爭取以簡單的語言來說清楚問題:

滿足這個民族,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靺鞨和女真,後來得了個機會於1644年入關,成了華夏大地上的主宰,當然也幹了很多讓人不齒的事,所以現在一提起清朝,很多人還是一臉鄙視。

辛亥革命爆發,滿清政府被趕下臺,滿族尤其是旗人的優越身份消失,漢族等其他民族擠壓在心裡的百年怨恨迸發,一些滿族人為了自保紛紛隱姓埋名,換上漢人服裝換成漢人名字,潛藏到漢人當中低調生活。

也有一些滿族人逃到了香港臺灣以及國外,這種大多是手上有血債的怕被清算。還有很大一部分,在清朝滅亡後又從關內跑回了關外他們的老家,也就是今天的東北地區。所以,今天東北地區的滿族人最多,光遼寧一個省就佔了滿族人口的一半還多。

清朝時期滿族人口過百萬,清朝滅亡後滿族人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低谷期,後來風聲過去了又迎來大發展。2012年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滿族人口為1041.0585萬人,比清朝時增長了10倍。

除了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和北京都是滿族人比較多的地方。

近今年,隨著風聲過去,一些滿族人開始高調起來。南邊有個自稱當年在廣州隱姓埋名的皇室後裔的舟迪,北邊的東北自稱乾隆XX世孫、康熙XX世孫的人不時出來大張旗鼓地祭個祖,搞個什麼皇家儀式。似乎又找到了當年的優越感。


凡塵往事


滿族在當今中國社會很少被提及,不像藏族,回族區分的這麼清楚,搞得吃瓜群眾都覺得這個民族好像人數太少。

其實不是這樣的,滿族人口在清朝滅亡的時候有一百多萬,到現在已經上千萬了,絕對的大族。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第一,滿族作為一個單獨的民族出現的時候,是在民國的時候,清朝統治者提到他們的統治階層是旗人。也是說清朝所說的滿族,其實說的是旗人的一部分。旗人這個群體並不完全是滿族,還有很多其他民族。比如八旗就分滿、蒙、漢三旗,除了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這些人都是第一等的群體,當然他們內部還有細分這裡就不多說了。八旗子弟是對這些旗人的統稱,能享受各種福利待遇。

到了清朝滅亡的時候,旗人中間的蒙古族,漢族,甚至還有高麗族,俄羅斯族,錫伯族、赫哲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這些民族為了和腐朽的被推翻的舊王朝撇清關係,肯定不會把自己歸於滿族,在佔了便宜但是不能吃虧的指導思想下,毅然恢復了自己本來的民族身份,所以在民國初,旗人裡面剩下的滿族人自然就非戰鬥減員就了很多。

第二,在政治層面上,與漢民族的融合程度高。明王朝崩塌後的漢族人和以滿族人為主體的旗人軍事集團建立的清王朝政權之間的的鬥爭強度比人們想象的要低一些,當然這是和蒙元時期比較。裡面的原因很複雜,這不僅是因為過渡時間短,滿清八旗手段狠辣。還有就是明王朝確實是自己人拆臺搞垮的,這個自己人當然是郵局清退員工李自成。

滿清入關以後很多指揮官還是漢人,例如洪承疇,范文程,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這些不要臉的大漢奸。漢八旗和他們的漢人指揮官已經不承認自己是漢人了,他們是漢奸,古往今來,確實很多人為了實現自己個人的目地當漢奸,並且不以為恥。

滿族人在征服中國的前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漢化。說起滿族人的漢化其實在明朝時,他們受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由部落組織構成轄區。在進入中國之前,他們已經具備管理定居在長城以北滿洲地區的漢人的經驗。當然努爾哈赤給李成梁當奴才,也是起到了帶頭學習漢文化的示範作用。

再往前追溯,滿族的前身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權,這個王朝在中國北方經營了一百多年,和中原北方漢民族已經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融合,金人的漢化程度很高,甚至金朝人也認為自己才是中國正統,甚至在南宋面前自稱“漢人”,南宋卻成了南蠻了。

清朝在政治上也一直強調自己是華夏文明的正統王朝。

第三,滿族語言文字的沒落,根據記載,溥儀作為滿族人的老大,自己都不太會說滿語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說道:“我的學業成績最糟的,要數我的滿文。學了許多年,只學了一個字‘伊立(起來)!”因為大臣們向皇帝請安,皇帝必須用滿語說“伊立"。

解放後,郭沫若向溥儀請教滿族語言,溥儀告訴他兩個字:“不會!”郭大師當時就風中凌亂了。

第四,民國初期,滿清滅亡後,很多滿族人根據前朝典故,認為作為曾經的貴族的他們肯定要受到殘酷無比的打壓和殺戮,紛紛改變姓氏,宣稱自己是純血的漢族,這滿族與漢族人的外貌有什麼區別,根本沒有。所以今天很多人拆老房子,拆出了隱藏的族譜,才知道自己祖上是滿人。我的同學就有滿族的,姓葉,其實就是葉赫那拉改的。

第五,漢人主動入滿族。這個情況當然是現代的事情了,滿族,少數民族,高考可以加分!所以成立什麼民族自治縣,自治鄉,很多人忙不迭的叫嚷著哥們是滿族,純種的滿族,高考加分!高考加分!可以多生孩子!於是就把戶口的漢改成了大大的滿字。

所以說現在的滿族和漢民族其實就差一個字面上的區別呢,早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可能分開了,就像華夏大地的所有民族一樣,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中國,中國人!


烽火冰河

目前應該主要分佈在北京地區及周邊城市,還有在東北地區佔有比例比較高。

一般情況下,朝代更替,皇親貴族是非常危險的身份,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血腥民族屠殺,至今歷史課本都不多提,金滅北宋,元滅金、南宋,明滅元,清入主中原、滅南明,都進行了大規模民族屠殺。

所以當辛亥革命“驅除韃奴,復我中華”,推翻清王朝的時候,滿族人可是人人自危的,必然會採取一些措施避禍,其中紛紛改成漢姓,融入漢族文化就成了比較成功的舉措,再加上辛亥革命可以說是一個沒有流血的和平革命,所以滿族人的財富和地位也基本得以保存。

滿族人在清朝屬於上層階級,所以都非常富裕,有地位、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新中國成立後,這麼一大批有影響力的人怎麼安排呢?從政?畢竟政治身份所限,不可能進入關鍵崗位。經商?當時國情又不允許。所以文化娛樂等相關領域就成了滿族人的聚集地,這也是導致如今滿族人在娛樂圈地位比較高的原因之一,很多文化娛樂政策也都受到影響。


以滿族皇族和八大姓氏為例:

愛新覺羅氏:金、肇、趙、羅、榮

代表人物:李宗翰



瓜爾佳氏:關、汪、白、石、鮑

代表人物:關之琳、周海媚、關曉彤

這個姓氏了不得,都是大美女啊。







鈕祜祿氏:郎、鈕

代表人物:朗朗,黃海波





馬佳氏:馬

代表人物:馬景濤



赫舍里氏:高、康、赫、賀、何

代表人物:英達



佟佳氏:佟、童

代表人物:佟大為



那拉氏:那、南、葉、白、康

代表人物:那英



富察氏:富、傅、李

代表人物:富大龍、傅衝




以下娛樂圈的部分滿族人員,引用自:“想在娛樂圈混,先把自己變成滿族?@拍電影。”

王中軍(滿族) 華誼兄弟公司老闆 他弟弟王中磊     

英達(滿族) 英氏公司老闆 他表弟英壯

郎朗 (鋼琴家、滿族)、戴嬈 (歌手、滿族) 啟功(書法家、滿族)、關牧村(歌唱家、滿族)、關之琳(演員、香港、滿族) 、金鐵霖 (音樂教育家、滿族)、 英達(導演、滿族)、李斯羽(演員、滿族)、關凌(演員、滿族)、 謝園(演員、滿族)、常寶華(相聲演員、滿族)、 常寶田(相聲演員、滿族)、 侯耀文(相聲演員、滿族)、侯耀華(相聲演員、滿族)、小柯(音樂製作人、滿族)、王立平(作曲家、滿族)、胡松華(歌唱家、滿族)、那英(歌手、滿族)、胡軍(演員、滿族)、火風(歌手、滿族)、 吳京(演員、滿族)、馬景濤(演員、臺灣、滿族)、劉蘭芳(曲藝家、滿族)、 佟大為(演員、滿族)、汪正正(歌手、滿族)、周海媚(演員、香港、滿族)、爾東昇(導演、香港、滿族)、關錦鵬(導演、香港、滿族)、李宗翰(演員、滿族)、劉德凱(演員、臺灣、滿族)、馮曉泉(歌手、滿族)、曾格格(歌手、滿族)、齊秦(歌手、臺灣、滿族)、齊豫(歌手、臺灣、滿族)、沈傲君(演員、滿族)、楊童舒(演員、滿族)、王朔(作家、滿族)、金巧巧(演員、滿族)、張元(導演、滿族)、胡茵夢(演員、臺灣、滿族)、王中軍、王中磊(華誼兄弟公司老闆、滿族)、佟瑞欣(演員、滿族)、林依倫(歌手、滿族)、臧天朔(歌手、滿族)、英壯(演員、滿族)、佟鐵鑫(歌唱家、滿族)、關琦(名模、滿族)、傅淼(演員、滿族)、曹穎(演員、滿族)、雷振邦(作曲家、滿族)、楊少華(相聲演員、滿族)、傅庚辰(作曲家、滿族)、侯寶林(相聲演員、滿族)、賈作光(舞蹈大師、滿族)


蘇蘇看歷史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清朝末年“滿漢關係”日趨嚴峻,革命黨人激進的“排滿”民主主義思潮愈演愈烈,面對如此緊張的勢態發展,滿人無人敢直言滿族人。

滿漢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排滿”民主主義思潮的開端,辛亥革命前後成為上層精英人士的一種流行思想。

章太炎自幼受“排滿”思想影響,1906年他在日本東京留學生會上說道:

兄弟少小的時候,因讀蔣氏《東華錄》,其中有戴名世、曾靜、查嗣庭諸人的案件,便就胸中發憤,覺得異種(滿人)亂華,是我們心裡第一恨事。後來讀鄭所南、王船山兩先生的書,全是那些保衛漢種的話,民族思想漸漸發達。

他否定清朝為合法正統王朝,認為要建立一個以漢族為統治的單一民族國家即“中華民國”。

鄒容的“排滿”思想更加激進,他在《革命軍》書中這樣體現:

滿族是低於人類存在的一個種族,並且用這樣的詞語描述它“有毛有角”、“野蠻”、“遊牧羊臭的夷狄”、“賊”,並認為它“其地汙濁,其心獸心”、“其風俗為毛皮之風俗”。而認為漢人是“神聖的”、“文明的”、“聰明的”且“其地為神州”。
對待異種的滿清政府和滿族人,則要“推倒滿洲人”的“野蠻政府”並“驅逐居住中國中之滿洲人,或殺以報仇”。

孫中山將“排滿”思想與革命相結合,認為:

“清虜執政於茲三百年矣,以愚弄漢人為治世第一義,吸漢人之膏血,錮漢人之手足,為滿奴升遷調補之符。”“當滿洲人之未入支那,不過黑龍江畔之野蠻遊牧”,“將滿洲靴子從我們的國土上驅逐出去”。

當然,孫中山的“排滿”思想並未太過激進,他反對將滿族人徹底殺盡的激進復仇主義思想。

面對如此激進的“排滿”思潮,滿人陷入恐慌之中,男子改名換姓,充作漢人。女子因不纏足,服裝又和漢人不同,只得向估衣鋪購買漢人婦女衣服,打扮成漢人,還硬給十歲左右的女孩子纏足。在北京,滿族女子逃入使館區尋求庇護。

直到中華民國建立,並提出“五族共和”的政治口號,講究漢滿蒙回藏和諧相處,共建共和國,激進的“排滿”思潮才逐漸趨於平淡。


五味社

清朝滅亡以後,為了躲避仇家的追殺等不必要的麻煩。許多滿族人選擇了改姓和逃亡。

溥儀在偽滿洲國當了皇帝以後,很多滿清的遺老遺少都跑去了新京、四平、瀋陽、錦州一帶落腳。他們這些人去的比較乾脆,把家眷、族人連著家裡那點沒折騰完的家底都帶上去了東北。最後這些人也都沒回來,骨頭渣子扔到了白山黑水間,也算是為宣統皇帝盡忠了。

留在北京、天津一帶的滿族人比較多,他們大多隱匿了自己的身份,在市井中小心翼翼地生活著。失了供養、賣了王府家產的王爺貝勒們成了被坊間人們取笑的對象。那時候沒有人願意說自己是旗人,可是旗人的身份還在那裡擺著呢,所以對於旗人的身份也不會進行否認。民國強調的是自由、民主、平等,沒人關心你是清朝的貝勒還是宮裡出來的太監。民國亂世,大家都湊合著活著唄。不論你是在旗的還是宮裡的,別說以前的尊貴身份,有好東西拿著當了賣了過日子,沒好東西的沒有活命的本錢的,王爺家的公主格格也就只能找個差不多的人家下嫁了事。實在不濟的就去街上拉車掃地買大塊,自食其力也不丟份,一輩兒熬著一輩兒人唄。

中國的少數民族情況比較特殊。原來大清朝在的時候,很多外族人也都說自己是滿族。滿清統治者也樂得看到自己的母族在自己的治下發展壯大,所以對外來認親的一概納之不拒。什麼蒙古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赫哲族的都一股腦地收了進來,大清從龍入關的時候,人口也不過百萬之眾,近300年滿清統治下來,除滿洲八旗以外,還有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人口急劇增加之下,壓在清朝政府身上的經濟負擔也越來越沉重。滿清的最終滅亡,同不合理的八旗制度也有很大的關係。

滿清滅亡以後,民國強調五族共和。原來和滿族混搭的少數民族又紛紛改回了原來的的民族。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滿清政府進行了最後一次人口統計。居住在京城的旗人有大約70萬左右,而到了1951年前後,人民政府進行的一次民族調查發現,北京的滿族人口已經下降到只有幾萬人了。

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滿族人口1041萬人,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佔第二位。


徒步說史

清朝的滿族現在哪裡了?就在我們身邊。同我們一樣,己經溶和民族大家庭了,如果自已不說是滿族,你是不知道的。我認識的幾個滿族人,也是在說笑之中才知道。他們己經不會說滿話了,但能清楚知道自己老輩兒是八旗的那一旗,幹什麼的。

我所知道的三哥就是這樣一個滿族人,是一個地道的老北京人,一口京腔兒,從劉伯溫拷打沈萬三籌錢建北京城,到北京胡同市井小民的風俗,說起來都是一套一套的。是個侃爺兒,北京人把有點能耐兒的叫爺兒,能說會道的叫侃爺兒,有一次,大家聊起了清宮劇,三哥在一旁說,“不符合歷史,胡編亂造。”三哥把不足之處侃侃而談,說的有條有理,大家都說講的好。三哥說,“我們家是滿族,能不清楚點事兒。”這才知道三哥是滿族,滿八旗鑲白旗,祖父是翰林院編修,正八品官兒,大家就起鬨說,“看不出三哥還是高幹出身。”三哥也笑了“敢情兒,高幹談不上,享受幹部級別。”大家就在說笑間知道了三哥是滿族。


泉240830234

滿族共同體的形成是在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之後,自東海至遼邊,北自蒙古嫩江,南自朝鮮鴨綠江的廣闊地區,同一語音者俱被征服,統一於一個新政權之下,操著相同的語音,有著相似的經濟形態和共同的生活習俗,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的初步形成。

這時雖然他們還自稱女真,但已基本上不是遼、金、元及明朝初時的女真族了。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在他的統治下,隨著國勢日隆,疆土日廣,滿族共同體迅速擴大,在接納女真部族之外,還吸收了漢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加入,使來自不同血緣的各族人民都彙集到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之下,成為滿族的新成員,即“新滿洲”。

新、老滿洲的區別,正好顯示了滿族發展史上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而此時的滿洲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成長為了一個強大的新民族。所以皇太極在建元稱帝前,正式宣佈更定族名為滿洲,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屹立於中國東北。

尤其是在他後來征服了漠南蒙古察哈爾林丹汗部,喜獲傳國玉璽後,這個民族共同體更加強大,因此在正式建國稱帝時,他遂將滿洲國號更改為大清國號,改天聰年號為崇德元年。“大清嗣天之寶”寶璽及寶璽印文皇太極之所以兩次更定國名,最後定大清為國號,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的:一是歷史原因。從唐朝以後,我國北方處於五代十國紛爭時期。宋朝中期,我國中原地區先是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契丹遼國的侵犯,後女真人完顏阿骨打打敗遼國,建立了金國。

金國南侵曾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瘋狂地進行戰爭掠奪,中原人民深受金國的禍亂,就連宋朝的皇帝宋徽宗趙佶及所有皇室人員,後來都被金國掠到黑龍江的依蘭縣,最後都病死在那。在中原漢人的心目中,曾將女真人稱作金狗,一直積怨很深。所以皇太極為避免漢人對“女真人”的民族敵視和疑慮,早在天聰九年就將後金國號改變“滿洲”,把以前文獻中有關“金國汗”的字樣統統更改為“大滿洲國皇帝”。崇德元年(1636),他即皇帝位時,又廢除了大滿洲國名號,改用“大清國”為新國號。皇太極兩次更改國號,主要是考慮女真金國曆史上的原因,為了迴避中原漢人對金國的積怨,迴避中原漢人對金人的仇恨。

定國號為大清,一方面從字面上與原國名有區別,避免了漢人直接產生對女真人的疑慮,另一方面此時的統治集團中已不單有女真人,取國名大清,可以減少漢人對其進一步擴張勢力的阻撓。二是從政權性質的本身考慮。因為此時的政權性質已經不是女真或滿族人單一的民族政權,其政權的最基礎形式是八旗制度,而此時的八旗制度經過皇太極繼位後的兩次擴編,已形成了滿、蒙古、漢八旗共治的局面,新的政權性質,已是由滿、蒙古、漢等多民族組成的聯合封建政權,重定國號為大清,是符合當時歷史客觀現實的。

三是為鞏固政權來考慮。皇太極正式稱帝后,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目標,原來的“金國”或“滿洲國”,在人們看來,最多也只統治半個中國,要統一天下,就必須更定新的國號,這樣可以使新政權的概念更加寬泛,更加具有不確定性,可以增強多民族統一的國家認同感。總之,皇太極堅持更定新國號為大清,既有歷史原因和統治者的意志,又是政權建設的發展和制度的革新所需;既是為了爭取民心奪取更大勝利,又是為了奪取全國政權的需要。

縱觀大清國正式建立國號前五十二年的歷史,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一生,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民族領袖來活動,他只能是清朝初期的首創者,而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在清朝歷史發展進程中,則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歷史人物,皇太極在清朝歷史的關鍵時刻,以卓越的政治睿智和求實的思想,審時度勢,重建國號“大清”,進而開闢了清朝歷史的新紀元。他才是大清封建王朝的真正締造者,大清國皇帝第一人。


歷史大帝

清廷滅亡後,滿人為生計奔波全國。但多以北方為主,滿族人口分佈於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於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乾隆年間,金朝皇族遷往臺灣,在臺灣女真倒也算是個大族。



清朝滅亡後,滿人的政治經濟特權被剝奪,曾經養尊處優的旗人們要不坐吃山空,要不被迫走上街頭。淪為為娼妓、走販、奴傭、苦力者不計其數。不管怎麼選擇,在這樣一個滿人倍受歧視、天下大亂漢人尚且不能溫飽的時代裡,滿人最終的結局都不太好。


滿人脫身於白山黑水的窮苦遊民,後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飛上九重天、享盡榮華,晚清民國打回原形,現在又做回平民百姓,滿人這經歷倒也不凡。


南京聞故事

在滿清統治中國的200多年裡,滿族人都有特權,他們不事生產和勞動,也被禁止從事工商貿易等活動,由此導致的社會問題在後來就愈發明顯,但在清朝後期的時候朝廷也有所改變,讓他們務農和經商,以解決個人生計問題。清帝退位後,長期不學無術的滿人沒有生存技能,只能做小商販。在經濟上窘迫的同時,還有歧視,所以為了生存,於是很多人改名換姓,隱藏滿族身份。

新中國成立後,滿族與各族人民一樣享受民族平等的權利,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河北、遼寧、內蒙古和吉林等省區陸續成立了一批滿族自治縣,滿族幹部隊伍也不斷髮展壯大,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各地滿族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如今,改革開放和黨的富民政策給了滿族充分發展的空間,滿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方面都得到了新的發展。


雨後青山秀

清朝前的滿族叫女真人,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清朝時滿族集中到了北京周圍,清朝後滿族分散到了中國的各大都市。其實,滿族就是傳統的東北人,以前叫女真人,後來叫旗人,明天東北的一億人可能還會有個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