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滅亡之後,意大利地區的情況如何?

月夜涼太

羅馬帝國曾經是一個地跨亞、歐、非的繁盛帝國,公元1世紀時,羅馬帝國處於鼎盛時期,經濟繁榮,疆域遼闊。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分別管理,從此羅馬帝國被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意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被分大了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建立時,便受到了哥特人的侵擾。哥特人的首領阿拉里克曾三次兵臨羅馬城。羅馬城因戰亂破壞嚴重。公元439年,汪達爾人從海上襲擊西羅馬帝國。455年,他們將羅馬城洗劫一空,並殺死了羅馬皇帝。至此,西羅馬帝國只能苟延殘喘,無招架之力。後來的八個皇帝多是傀儡,實權掌握在將領手中。領土也只剩下意大利半島。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廢黜了最後一個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宣誓效忠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將西羅馬帝國的國徽也轉讓給了東羅馬帝國。至此,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地區仍然戰火不斷。東哥特帝國的統治只堅持到了公元6世紀中期,隨後,東羅馬帝國佔領了意大利地區。568年,倫巴第人又開始侵略意大利北部地區。大量奴隸主因此破產或消亡,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這時的東羅馬帝國只保留了意大利地區的一些零散城市。之後,大概兩百年時間內,意大利地區保持了微妙的平衡。直到8世紀的破壞聖像運動,意大利的支持活動被羅馬主教記恨。所以,倫巴第人再次入侵時,東羅馬帝國選擇了袖手旁觀。意大利的首府拉文納淪陷。而後,威尼斯等城市處於沒有中央政府管轄狀態,只能自食其力。這就使得中世紀時,威尼斯一直脫離帝國的控制。意大利北部諸城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帝國也授予其貿易特權,在中世紀成為了聞名中外的強邦。意大利的中部是教宗國。南部被日耳曼人佔領,建立了西西里王國,后王位傳給法國安茹王朝。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滅亡。這一時期,是意大利北部城邦的強盛時期,意大利也成為文藝複習的發源地。

到了16世紀早期,意大利大部分領土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其後,也多有戰亂侵擾。一直到19世紀60年代,在意大利復興運動的開展之下,1861年,意大利王國宣佈成立,70年代結束了長期分裂狀態,完成了統一。


國家人文歷史

羅馬滅亡之後,意大利地區四分五裂,教會的勢力一天天強大,外侵不斷,直到加里波第統一。

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倫巴德王國建立

四世紀末至五世紀是歐洲民族大遷徙時代。出現大遷徙的原因主要有三點:(1)羅馬帝國內部奴隸制危機加劇,無法抵禦外族入侵。(2)日耳曼人正處在原始公社制末期,社會生產力低下,而人口的自然增長速度超過了生產的發展速度,寫事首長和侍從兵熱衷於對外發動掠奪土地和財富的戰爭,以滿足需求。

在各蠻族的衝擊下,395年羅馬帝國分裂。489年,東哥特王國的國王狄奧多里克征服意大利,殺掉奧多亞克,建立東哥特王國,定都拉溫那。534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進攻意大利,以二十年時間完全控制意大利,使之成為拜占庭的一個行省。原居易北河河口地帶的日耳曼人一支倫巴德人,進入意大利,迅速摧毀拜占庭的統治,佔領北部意大利,改稱此地為倫巴底。568年建立倫巴德王國,都城拉溫那。

二、教皇國的由來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半島的宗主權在名義上屬於東羅馬帝國,而教皇受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的委託,照管羅馬城及近畿地區。其後東哥特人侵入,在那裡建立東哥特王國,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滅東哥特王國,設拉溫那總督區。568年倫巴德王國建立後繼續南下。751年攻陷拉溫那,包圍羅馬城。教皇驚恐萬狀向法蘭克王國求救。稱矮子丕平為“意大利的攝政和保護者”,丕平兩次征討倫巴德人。756年丕平強迫倫巴德人退出拉溫那及意大利半島中部,並把那一大片土地贈給教皇,使教皇具有世俗權。這就是“丕平獻土”,也是教皇國的內來。從此教皇既是天主教會的領袖,又是意大利的封建領主。直到1870年,才被剝奪世俗權。

三、加洛林帝國統治

768年矮子丕平逝世。其子查理和卡羅曼分國而治。但三年後卡羅曼死了,查理成為法蘭克唯一國王。史稱查理曼,意為“查理大帝”。他在位時期,法蘭克王國擴張為一個龐大帝國,史稱加洛林帝國。773一774年查理大帝征討倫巴德王國,廢其王吞併意大利北部,兼任“倫巴德人的國王”。又吞併威尼斯、伊斯特里西、達爾馬提亞等他。又把阿拉伯人趕出了科西嘉島、薩丁島及巴利亞里克群島。

814年,查理曼逝世。子虔誠者路易繼位。

840年,虔誠者路易逝世,長子羅退爾繼位,但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不服,掀起內戰。

843年三兄弟在凡爾登締結條約,三分帝國。羅退爾得帝國中部,北起北海,從萊因河下游往南,直到意大利半島中部,他仍保留皇帝尊號,兼意大利國王。870年路易和查理訂墨爾森條約,瓜分了在他們中問的羅退爾的領地。

四、進入封建社會及羅馬教庭的統治

“采邑制”的推行,使全國出現大大小小的封建領主,其中天主教會是最大的地主。

到十一世紀時,城市基本形成。這些城市是封建國家的行政中心,設防據點,教會中心區。城市逐漸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十一至十二世紀在意大利出現了城市國家,它們擺脫領主控制,取得獨立。出現城市共和國。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盧卡、拉溫那、波倫亞、米蘭等。

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會,羅馬教皇不但擁有神權,而且還擁有世俗權。它經營著最複雜的信貸業務和高利貸業各,大量的貿幣源源不斷地流入它的國庫。從1096年至1270年羅馬天主教會發動了宗教戰爭性質的“十字軍”東爭,持續了二百年。

五、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國對意大利的侵略

薩克森王朝奧托一世在多數德國僧俗封建主的支持下,在951年進行了第一次對意大利的遠征,結果侵佔了意大利北部,接受了倫巴底國王的稱號,962年,教皇為奧托加冕,建立了日耳曼民族的羅馬帝國,到1155年德皇腓特烈一世加冕時,加“神聖”字樣,所以叫神聖羅馬帝國。然而德國騎士的橫暴引起羅馬全面起義,腓特烈一世被迫放棄羅馬。1158年再對意遠征。結果1167年北意各城以米蘭為中心聯合起來,成立倫巴底同盟。1176年雙方在米蘭西北激戰,德國失收。腓特烈一世在教皇前屈服。意大利城市自治權恢復和城市政治獨立地位鞏固。

腓特烈一世的孫子腓特烈二世繼續幹涉意大利內政。遭到意大利城市和教庭的反抗。雙方鬥爭三十年,結果霍亨斯陶芬王朝垮臺。

六、法西爭奪南意大利

意大利不是個統一國家。分北意、中意和南意三個主要地區,每個地區都分佈著一些封建國家。王權在北部和中部有名無實。

1268年法國安茹王朝的查理勾結教皇建立起對西西里王國的統治。1282年法國人的壓榨激起意大利人民的起義。阿拉岡的統治者進行干涉,在南意建立統治。十六世紀上半期,法國和西班牙在意爭奪霸權的戰爭,結果西班牙統治鞏固了。

意大利的統一是在1870年實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