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聚義打青州,為何只有武松沒有出馬?

Belanov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事件過程。

呼延灼帶連環馬攻打梁山失敗,逃到了青州,想要走慕容知府的關係,條件就是幫知府掃蕩附近的強盜。青州外有三座山,都有強人聚集,分別是二龍山(魯智深楊志武松等人)、桃花山(周通李忠)、白虎山(孔明孔亮)。

呼延灼先去打的桃花山,周通和李忠打不過呼延灼,於是向二龍山求援。所謂唇亡齒寒,呼延灼既然要掃平三山,對大家都不利。所以二龍山派出援軍。呼延灼和二龍山人馬打了兩場,沒有取勝把握,這時又接到報告說白虎山在攻打青州城,御使撤軍回援。

孔明孔亮也不是呼延灼對手,孔明被幹淨利落地活捉了。三山人馬會合,楊志提建議說:想要救出孔明,就要攻打青州城,必須要有大隊人馬,靠我們這點人不管用。不如去向梁山求援。再後面就是梁山泊打破城池,眾好漢青州聚義一段故事了。

那麼打青州時,武松去沒去呢?

楊志道:“俺們各守山寨,保護山頭,本不去救應的是。酒家一者怕壞了江湖上豪傑;二者恐那廝得了桃花山便小覷了酒家這裡;可留下張青、孫二孃、施恩、曹正看守寨柵,俺三個親自走一遭。”

可見魯智深、楊志、武松三人都去了。

而且後來也是武松遇上了白虎山人馬,因為武松和孔亮認識,所以三家人馬併到了一處商量對策。

題目的疑惑,應該是因為呼延灼先和魯智深打了一架,後和楊志打了一架,但武松沒出陣。所以題主會問“為什麼武松不出馬”。

回答小說類問題,一般都有兩個角度:書內人物角度和書外作者角度。

從書內人物角度來說,呼延灼是馬上武將。二龍山這邊,楊志是馬軍,而魯智深和武松都是步軍。所以楊志肯定是要和呼延灼打的。

魯智深和武松如果選一個的話,魯智深的兵器是禪杖,而武松的武器是雙刀。馬上作戰,長兵器佔有優勢,因此魯智深比武松更合適一些。

而且魯智深是軍官出身,武松則是江湖好漢。雖然不知道魯智深是馬軍軍官還是步軍軍官,但他至少【有可能】有馬上作戰經驗,而武松應該沒機會獲得這種經驗。

所以要和呼延灼打,讓楊志和魯智深來比較合適。


從書外作者角度,魯、楊、武三位都是大頭領,作者對他們沒什麼偏愛,也不需要重點突出某一人物。所以戲份分配也就比較平均。

因為要引出梁山,所以讓和宋江有關係的孔明被抓了。

因為孔明被抓了,所以白虎山要求援。

因為武松和孔明孔亮認識,所以由他來“負責”二龍山與白虎山交涉的這一段情節。

因為在這裡武松出場了,所以前面的出場機會就分給其他兩人嘍。


北門猿

我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介紹這4名好漢。

1.呼延灼是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武藝高強,殺伐驍勇,有萬夫不當之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稜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時,坐第八把交椅。

水磨鋼鞭 鞭長三尺五寸,鞭把為五寸,鞭身長三尺。鞭身後粗前銳。呈方形,有十三個鐵疙瘩,鞭頭稍細,為方錐形。鞭把粗為一寸三分。鞭頭鞭把三處均可握手,能二頭使用。有十三個方形疙瘩,雙鞭又名雌雄鞭,左手較輕,右手較重。

宋31.2釐米

2.楊志,綽號青面獸,楊家將後人,武舉出身。三山聚義後加入梁山,在梁山排第十七位。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朴刀

朴刀全長約60-150cm,刀刃長度在45-70cm之間。從外形看,和大刀沒什麼兩樣,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即刀身部分)佔的比例比較大,這是朴刀不同於大刀的最明顯之處。

3.魯智深,本名魯達,綽號“花和尚”,法名智深。為人慷慨大方,嫉惡如仇,豪爽直率,但粗中有細,與史進、林沖、武松、楊志等交好。在梁山泊一百單八將中排第十三位。

六十二斤水磨鑌鐵禪杖

4.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血濺鴛鴦樓後,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頭陀打扮,江湖人稱“行者武松”。

武松排位梁山十四。

書中評價

贊詩

120回本:

直裰冷披黑霧,戒箍光射秋霜。額前剪髮拂眉長,腦後護頭齊項。

頂骨數珠燦白,雜絨絛結微黃。鋼刀兩口迸寒光,行者武松形象。

魯智深一條禪杖,武行者兩口鋼刀。鋼刀飛出火光飄,禪杖來如鐵炮。

禪杖打開腦袋,鋼刀截斷人腰。兩般軍器不相饒,百萬軍中顯耀。

雪花鑌鐵戒刀

戒刀為雙刀,須左、右手各執一把。左手之刀重五斤、右手之刀重七斤

長三尺(90cm)

由此看來,呼延灼和楊志都是馬上的武將,魯智深和武松是步兵頭領。通過這次交手,呼延灼,魯智深,楊志打了平手。魯智深和楊志車輪戰呼延灼。所以呼延灼本領要高強一些,當然魯智深他們也不弱,只是長途奔襲過來應該有些疲憊。

魯智深是長兵器打馬上將官不吃虧。武松使得是短刀,不方便對敵馬上對手。雙刀使的是巧勁,拼力量差。後面徵方臘武松刺殺騎馬對手也不是單挑。

上面是從武功和兵器分析,武松不方便出手。

再從攻打青州的這個行動來說,3員主將,兩人已經出戰,若是武松再出戰不勝不利於軍事士氣。所以第一戰,雙方是一個遭遇戰,不能夠全部將底牌露出,武松是一個震懾作用。後面梁山支援過來了,武松就進入戰鬥序列了。從《水滸傳》後面部分分析,基本是武松魯智深一同出場情況下,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兩位英雄潛移默化形成了分工,魯智深是老大,一擊克敵,武松是智勇雙全是備用軍,為制勝法寶。

其實上面四名好漢真是武功不分伯仲。非要分出勝負我認為1.綜合排名呼延灼,魯智深,楊志,武松。呼延灼,楊志是武將,騎兵,在大規模排兵佈陣有很大的優勢。2.單純武功排名魯智深,武松,楊志,呼延灼,前三位對陣馬上步下都有勝績,我沒有印象呼延灼有下馬的經歷。

個人見識,還請大家多指正。




Henry166791405


打青州時,魯智深與楊志分別與呼延灼交鋒了,暫時打成平手,為什麼武松沒出戰呢?原因如下:

呼延灼十八般武藝都懂,鞭、槍等會揮動自如,武功高強,魯智深楊志奈何不得,長時間戰,魯智深、楊志很可能輸,呼延灼起碼不會敗。楊志也會十八般武藝,武舉出身,也奈何不得呼延灼,車輪戰第二個出陣,沒佔到呼延灼便宜,可見呼延灼厲害。魯智深的禪杖是中等長度兵器,衝擊力很大,但對呼延灼重量一般的兵器雙鞭,仍無優勢,可見呼延灼武藝高強,如果呼延灼換了用槍出戰,魯智深禪杖可能處下風。

武松是拳腳徒手功夫了得,但打呼延灼是馬戰,武松的戒刀無優勢,而且,武松兵器在整部小說中無出彩表現,武松兵器對兵器唯一戰過的是蜈蚣道人,道人兵器水平如何,沒有戰例,作者讓道人很快死了,是武功很一般的人,就是說武松的兵器水平根本無法判斷,靠想象,作者整部書中沒讓武松兵器功夫蓋世,出戰機會極少,就是武松兵器武功談不上高強,所以不敢馬戰呼延灼,如果硬要馬戰,很可能十多合就被呼延灼削了腦袋。作者是不能這樣安排武松的情節的


你語言理性就有說服力

武松對馬上的對手只有一招,拽下馬來,一刀割下腦袋,作者怎能讓他去戰呼延灼?事實上武松自從經歷了被張蒙方構陷的慘痛教訓後,穿上行者服,已經有點看破世態,心往出家了,之後都基本不主動挑戰,出戰也只是參加做樣子的車輪戰,除了他的佛門師兄魯智深有緊急危險,他才會出手,但一出手基本就是ko,其他時候只是幫忙帶帶隊伍而已。蜈蚣道人在佛門墳庵姦淫婦女,武松是清淨佛門之舉。


天地理親師

怎麼不問問孫二孃不出手??武松是沒有資格對陣這些主將的,武功過於平庸,當然了,可以列舉一堆他勝的例子,可惜對手沒有一個上檔次的,都是比較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