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文明在12~13世紀後趨於保守的原因是什麼?

七丘之狼1

首先給出結論,伊斯蘭世界文明的衰落根源來自於內部的分裂,與教派的紛爭,而11世紀十字軍的東征和13世紀蒙古西征則是將這種趨勢進一步擴大和延伸。

第一點就是自然環境的割據,這為什葉派和哈瓦利吉派的秘密傳播和封建政權的割據提供了便利。由於統治的疆域過於遼闊,同時有些諸如沙漠沼澤山脈等環境的地理隔絕,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權力中心往往只是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定居的農業區域。我們會發現,強盛的阿拔斯王朝在哈里發哈倫統治下的巔峰時期過去後,陷入了艾敏和馬蒙的內戰,這場內戰為眾多封建政權的獨立提供了可乘之機。公元756年獨立的西班牙後倭馬亞王朝自不用說。公元788年在什葉派穆斯林傳教下依靠柏柏爾人支持在今天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西部建立的伊德利斯王朝,公元800年在今天的阿爾及利亞東部和突尼斯和利比亞西部建立的阿格拉布王朝,公元868年在埃及和利比亞東部建立的土倫王朝,公元874年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建立的薩曼王朝,公元820年在今天的阿富汗建立的塔黑爾王朝,公元867年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伊朗東南部建立的薩法爾王朝。


由此我們可見,所謂哈里發世俗統治權的完整已經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第二點就是哈里發權力的式微和突厥奴隸軍官階層的崛起。上文所述說的馬蒙和艾敏的內戰後,原本作為軍隊主力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力量受到了削弱。哈里發穆爾臺綏姆在登基之前就通過奴隸市場大量購買突厥奴隸,組建名為馬穆魯克的外籍新軍。在這之後,突厥將領的軍事權力日益對哈里發的世俗統治造成威脅。公元861年試圖削弱外籍新軍政治勢力的穆臺瓦基勒被外籍將領謀殺,從而成為阿拔斯時代第一位死於宮廷謀殺的哈里發。到了哈里發嘎希爾當政期間(公元932-934),哈里發的疆域只剩下首都巴格達附近的伊拉克中部一帶了。在十字軍東征之前,之前那個跨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就已經分裂了,在十字軍東征時期積極抵抗的也是突厥人的贊吉王朝以及後來薩拉丁的阿尤布王朝。


第三點就是宗教派系的紛爭了。自9世紀以後,異教徒叛亂的事件逐漸變少,伊斯蘭教的傳播受眾基礎得到了很大的擴展,異教信仰的差異趨於淡化。但是這卻也使得穆斯林國家諸民族爭奪政權和伊斯蘭教內部教派的紛爭變得更加激烈,從而成為助長伊斯蘭世界政治格局多元化和導致哈里發國家解體的深層社會背景。

綜上所述,十字軍東征和蒙古西征只是加劇了這種哈里發帝國分裂的趨勢和動盪的局勢。而伊斯蘭教文明趨於保守也只是相對而言,無論是馬穆魯克王朝還是奧斯曼土耳其,我們會發現他們與東西方世界的貿易交流和文化交流一點也不比之前的哈里發帝國少。至於對異教徒的政策,伊斯蘭文化的奧斯曼帝國依舊還是比同時期的基督教國家開明寬容不少。當然也有實行虐殺異教徒政策的狂熱宗教分子,但同時基督徒對穆斯林的迫害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南風過境與夏夜流星

伊斯蘭文明在12世紀開始不是趨於保守,而是走向衰落了,那時的伊斯蘭是阿拔斯王朝,統治時間從公元6世紀到公元13世紀,阿拔斯王朝在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達到了最高峰,俗話說盛極必衰,在11世紀以後,阿拔斯王朝開始走向衰落。

等待祈禱的伊斯蘭民眾。

伊斯蘭世界第2任哈里發曼蘇爾(707-775年)是阿拔斯王朝的奠基者,他採取開明寬容的政策,允許非穆斯林文化、思想、習俗的生活方式存在,為阿拉伯民族學習其它民族的文明提供了條件,758年曼蘇爾募集10萬民眾在今天巴格達地區新建阿拔斯首都,不到50年巴格達就變成了百萬級的大城市,由於阿拔斯王朝的政體是模仿波斯人,所以國家的軍隊在後來變成了多民族,造在了大權旁落。

伊斯蘭女性的服裝。

第8任哈里發穆塔西姆(833~842年)建立了一支以突厥奴隸為主體的禁軍,後來突厥首領掌握了軍權哈里發逐漸大權旁落變成了他們手中的傀儡。公元900年以後,阿拔斯王朝出現民族混亂,地方勢力割據嚴重,出現了大大小小獨立王朝,首都巴格達屢次被攻佔,比如934年德萊木人建立的白益王朝攻佔了阿拔斯首都巴格達;945年布韋希王朝入主巴格達;1055年,塞爾柱土克曼人率軍佔領巴格達。

圖為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位於阿拉伯麥加大清真寺。

隨後,持續了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征加劇了基督教和穆斯林世界的矛盾,促使它們成為永久的對立局面,十字軍東侵的後果就是加速了阿拉伯文明的衰落,並沉重打擊了阿拔斯王朝,隨後阿拉伯世界起義蜂起,部落之間不再是因伊斯蘭教而團結,和外族混居的阿拉伯人也變得小心翼翼。

印度的泰姬陵其實是伊斯蘭文明代表。

1258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率領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末代哈里發穆斯臺綏姆被亂馬踩死,阿拔斯王朝滅亡,從此伊斯蘭世界開始了歷史上最困窘的時期,直到半個世紀以後,由伊斯蘭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圖文繪歷史

從人類誕生開始,便會遵循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作為人類生產勞動的產物,人類文明也要遵循這一法則。作為人類三大文明之一的伊斯蘭文明,從公元7世紀開始,經過長期的對外擴張,將自己的勢力主要擴展到亞非地區,在農耕時代其影響力覆蓋範圍非常廣闊。但是,到近代,伊斯蘭文明卻在步入工業化道路上速度慢了下來,與其他主要文明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雖然,如今,伊斯蘭教分佈在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但是早已沒有伊斯蘭文明早已沒有農耕時代的風采。

伊斯蘭文明要想實現崛起,對內改革,與世界接軌是少不了的。不過,任何革新運動都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攔,伊斯蘭內部嚴格遵循原教旨主義的保守勢力是伊斯蘭文明改革的最大阻礙。

按理說,像原教旨主義這種不符合事物向前發展規律的絆腳石,是會被社會一腳踢開的糟粕。可是,這個絆腳石不但沒有被銷燬,反而卻萌芽生長有發展成參天大樹之勢,尤其是在中西亞和北非地區,當地民眾不但不反對原教旨主義,反而成為了原教旨主義最虔誠的擁護者。不但普通民眾如此,連精英階層們也強烈拒改革。

為什麼伊斯蘭世界改革就那麼難呢?雲石君將做具體分析。

在古典時期,伊斯蘭世界在古代東西方傳統商路的利益驅使之下,使得地緣結構支離破碎的伊斯蘭世界得以成為一個整體,起到連接亞歐大陸的作用。在商業財富的積累下,伊斯蘭世界有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形成了伊斯蘭文明的繁榮。

不過,隨著人類進入到大海航時代後,連接東西方貿易的不僅僅有陸路通道,還有海路通道,也就是說,伊斯蘭世界連接東西的壟斷地位不復存在。

隨著海路通道的不斷拓展,以及美洲板塊崛起,大大提升了人類文明的生存空間。而伊斯蘭文明主要是在亞歐大陸中部,以及北印度洋等地繁榮,而不斷崛起的歐洲和美洲他們的地緣關係都較疏離,從而削弱了傳統東西方貿易通道的作用,也就是從,東西方貿易並不一定要走傳統的路上貿易通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伊斯蘭世界的利益來源通道越來越弱,而且維繫伊斯蘭世界各地緣板統一的紐帶也消失了,而伊斯蘭文明衰落也成為了必然。而遠離華夏文明、俄羅斯文明、歐洲文明以及美洲文明的地緣格局,決定了伊斯蘭文明可以利用這種地緣格局來維持生命,不至於走向滅亡。

伊斯蘭這種僵而不死的狀態,本身隱患重重。鑑於伊斯蘭世界整體落後的態勢,並不能依靠自身來實現現代化改革,而吸收其它的現有的先進文明才能助其完成改革。不過,隨之而來的便是其它外來文明進入伊斯蘭世界,並衝擊伊斯蘭文明體系。

而伊斯蘭文明因本身內部凝聚力有限,並不能像華夏文明一樣,依靠自己的凝聚力,以一個完整的中國的姿態,來應對在改革中來自西方在文明體系的衝擊。

中國是一個整體,體量巨大,西方文明要想顛覆中國的改革,只能一盤端,沒有各個擊破的機會。雖然,華夏文明遠遠落後於西方文明,但面對巨大的中國,西方文明沒法一口吞下。高度的凝聚力是中國優於伊斯蘭世界,來抵抗西方文明侵襲最有利的改革利器,利於汲取西方文明先進成果,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免遭西方同化。

雖然,伊斯蘭文明體量也很大,但四分五裂的屬性決定了其難以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集中資源,來應對西方文明的侵襲。若伊斯蘭貿然開放,雖然可以借西方勢力提升先進生產力水平,但西方文明亦可各個擊破,分而治之,潛移默化的替代原伊斯蘭文明。到那時,伊斯蘭文明也就離覆滅不遠了。

而伊斯蘭世界所處的地緣位置,分散的地緣格局,西邊有西方文明,北邊有俄羅斯文明,東邊有華夏文明,東南方還有印度文明,還有作為全球霸主的美國的虎視眈眈,真的是四面楚歌,被其它主要文明團團包圍。此種情形之下,伊斯蘭世界會有被中、俄、歐、美、印五大文明勢力共同同化的危險。

所以,伊斯蘭世界如果不能實現政治統一,要想向現代化轉型,被肢解、覆滅的風險極高。

既然貿然改革風險巨大,那麼,坐以待斃至少可以讓伊斯蘭世界存在久遠一些。於是,從感性層面上看,不管是精英階層,還是普通大眾,凡是對伊斯蘭文明還有感情的人,都不敢貿然改革。

而從理性層面來看,伊斯蘭世界轉型會嚴重損害到自身利益。

拋開情感不說,如果伊斯蘭世界改革的利益高於固步自封,那麼,相信絕大多數人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也會推動改革。畢竟有了豐厚的物質基礎,才能構建更高的上層建築。

問題是,改革的性價比並不足以激發伊斯蘭世界的轉型慾望。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還得從伊斯蘭世界的地緣格局說起。伊斯蘭與中、俄、歐、美、印五大文明勢力的地緣關係並不是很緊密,正是這種疏離的地緣格局決定了其它文明難以有效的替換伊斯蘭文明,難以將先進文明輻射到這些地區,也不能給到伊斯蘭世界足夠的利益。

這也就是就說,伊斯蘭世界改革轉型,更多的是淪為他方勢力的附庸,而對伊斯蘭本身而言,看得見的好處並不多。既然改革轉型的性價比如此低,那還不如維持現狀,至少國家和主權是獨立的,大國也有機會吞併其它伊斯蘭小國,使得實力變得更強,還能做一統伊斯蘭世界的夢。

就拿曾經風光無限的土耳其來說,在奧斯曼帝國瓦解後,其大力推動脫亞入歐戰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土耳其入歐的火焰越來越小。因為入歐後,土耳其也只能淪為歐洲大國的小弟,當然利益會受到歐洲大國們的削弱。而蘇聯解體後,土耳其有了對中西亞突厥語族地區整合的機會。如若整合成功,土耳其的羽翼豐滿程度不必多說。

綜上,伊斯蘭內部四分五裂,外部列強環伺的地緣格局,決定了其改革轉型之路的性價比不高。既然得不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伊斯蘭文明排斥現代化轉型的情緒就會高漲。與此同時,也會排斥外來勢力。在眾多外來勢力中,伊斯蘭世界最反感的是美國,比如伊朗、伊拉克等,甚至是最近極為火熱的敘利亞。

為什麼伊斯蘭世界視美國為最大的外部隱患?


雲石君

伊斯蘭文明在12-13世紀趨於保守的原因很簡單:高度封閉的伊斯蘭教已經逐漸成為伊斯蘭文明的主流意識形態,無法為伊斯蘭文明的變革創新提供新的理論依據,這導致伊斯蘭文明缺乏變革的內源力量;而且伊斯蘭教傲慢地將非伊斯蘭教的宗教,文明斥為異端並加以排斥屠戮,伴隨著伊斯蘭教逐漸發展壯大這一點也越發明顯,這導致伊斯蘭文明缺乏變革的外源力量。在能引起變革的內外源力量都缺乏的情況下,伊斯蘭文明只有趨於保守這一條路可走。沒有新路可走,那就只能老老實實走舊路了。 任何文明想要發展,就必須不停地變革自己,尤其是當自個的文明日趨虛弱的情況下更需要變革。華夏文明自周公制禮作樂之後五六百年,禮崩樂壞,天下有崩壞之勢。孔子鑑於當時的情況根據周禮創立儒家,春秋之時,儒墨並顯,遂有百家爭鳴的學術盛世。四五百年後到了漢武帝時,天下急需一理論統一人心,董仲舒遍雜糅百家重新解釋儒家,遂有獨尊儒術。後又五六百年,到了唐代,儒道釋三教合流,大唐文化之燦爛不可否認。到了南宋,朱熹重新解釋儒家,道學漸盛,元明清三代,墨守成規,華夏文明逐漸趨於衰落。到了清末,西學東漸,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實驗變革,到了今天遂有復興之勢。華夏文明的每一次變革可以說一方面有內源,所謂的復古不過是借聖賢之口行變革之事;一方面也有外因,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雜糅百家為己用。 而伊斯蘭文明的前身為信仰多神教的文明,自有包容百家的氣魄和供文明發展變革的因素。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之後,憑藉彎刀傳教,迅速將伊斯蘭教傳播至中東西亞地區,這個時候伊斯蘭教對其他文明多持一種包容的態度,進而導致了伊斯蘭文明唯一的一次文化繁榮。這一方面是因為伊斯蘭教新創,其統治尚且不穩,思想理論也不足以完全降服被征服的人,故只能採取妥協政策。另一方面便是因為被征服的人一下子無法從舊文化傳統中完全剝離出來完全接受伊斯蘭教,故多采取陽奉陰違的政策,在不激怒征服者的限度內留存舊文化傳統。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七八世紀的伊斯蘭文明的繁榮昌盛。一句話:七八世紀的伊斯蘭文明繁榮並不是伊斯蘭教優越的表現,而是舊有的文化傳統和伊斯蘭教尚未站穩腳跟的結果。然而當伊斯蘭教站穩腳跟,被征服者的子孫完全成為穆斯林之後,能為伊斯蘭文明變革提供素材的外源因素遍消失了,因為伊斯蘭教開始排斥屠殺卡飛樂了。而穆罕默德死後,因為未指定繼承人,導致伊斯蘭教迅速分裂,為了爭取正統,四大哈里發可是上演了不少狗血劇情。後來,伴隨著伊斯蘭教逐漸成為伊斯蘭文明的超級主流意識形態,為了爭奪正統地位,各教派下意識地開始了宗教極端化,認為越遵循古蘭經的教派越正統。時至今日,以至於哇哈比派都要去挖了穆罕默德的墳墓。就這樣,伊斯蘭教乃至伊斯蘭文明進行變革的內源因素也消失了。 伊斯蘭教進行宗教變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歧路走得太遠了,哪怕絕大部分信徒都認為走錯了,這路也很難走回正軌了。


鹿鳴悠也

伊斯蘭文明在12-13世紀的日趨保守,其實是阿拉伯與波斯文明衰退的後果。也是穆斯林世界在各地遭到不斷打擊的結果。更是中亞突厥化後的必然。

從上面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12-13世紀的穆斯林世界,一直在遭遇兩股勢力的夾擊。儘管這種夾擊不意味著永久性的戰爭,但他們的確對穆斯林世界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藍色方框包括了:歐洲和聖地的十字軍勢力。

紅色方框包括了:從中亞邊緣進入穆斯林世界的各個突厥強權。

在這段歷史開始之前,穆斯林世界實際上是由最初的阿拉伯文明以及後來得到復興的波斯文明,一起支撐起來的。他們之間的內鬥,就造成了阿拉伯人的式微與突厥奴隸兵的大量進入。這就是中亞突厥化的開始。

到了12-13世紀,原本象徵穆斯林文化正統的哈里發政權,實際上只是一個控制巴格達及周圍地域的地方勢力。而各種突厥人和突厥化的本地人組成的帝國、王國、甚至自治城市,都在穆斯林世界內部進行著頻繁的內鬥。


結果就是阿拉伯人基本只能在宗教領域繼續發揮作用,波斯人則以文官和稅吏的形式為各政權服務,而軍事力量的精華則是突厥人在壟斷。這種軍閥四起的亂世,思維簡單和作風極端的思想,更容易獲得底層青睞。而強調理性與思考的文明開化內容,註定沒有了過去的生存空間。

來自歐洲的基督教十字軍,不僅攻入小亞細亞地區和西亞沿海,也在伊比利亞半島和地中海不斷反擊穆斯林世界。他們不僅將穆斯林從西西里、薩丁、克里特等地趕走,也直接攻入了聖地和西方的安達盧西亞地區。甚至還有崛起的熱那亞船隊,揭露阿爾及利亞沿海,並控制沿海殖民地達10年時間。


面對這種威脅,穆斯林世界更是加速開啟了派往的保守傾向。但傾向本身並不能代替善戰的士兵去抵抗基督徒。於是,更多突厥化的軍事組織力量,在穆斯林世界中脫穎而出。甚至於已經獲得一定成就的老突厥力量,繼續從中亞招募新的突厥聖戰者來為自己作戰。

頻繁的戰亂與叛變,不僅影響了富庶的城市文明地區,也更加排斥過去那種溫和而理性的思想派系。穆斯林世界為了自身的安全,都本能的進入了這個轉化趨勢。以至於在12-13世紀,突厥化的軍事國家,已經成功的佔據了埃及、小亞細亞大部分地方、兩河流域北部、波斯、河中和北印度。這些國家的成型,也徹底改變了伊斯蘭世界的文明風貌。

結果,更厲害的一輪洗牌,在蒙古入侵後開始。原本還會對傳統文化有一定尊重的突厥化勢力,要麼被蒙古摧毀,要麼為生存而變的更加激進。


雖然在這輪風波過後,各個城市文明地區都得到了恢復。但這種恢復都是非常短暫的,因為穆斯林世界各地的內亂,依舊此起彼伏。在毀滅經濟和文化成果的同時,也就讓附著在這些現實層面之上的文明本身,顯得越來越保守了。


米南德王問道

他們拿著一本一千多年前的書,一字不改的應付一千多年的事,能撐這麼久真的很不錯了。

這個群體的成功在於他對人身控制的細節性,從吃穿修行無所不包的規定嚴格的控制了自己教眾的忠誠。但是細節性的生活細節很容易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比如以前坐馬車,現在坐飛機,以前地區隔離,現在人口流動性大……

而他們依然像一千年前一樣的規定著自己的生活起居,一樣的排外,一樣的控制……


扣毛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深度,我覺得穆斯林世界以及範伊斯蘭文明地區這個現象很普遍,為什麼呢?首先伊斯蘭文化是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戰爭擴張迅速擴散開的,他的擴散基礎本事並不牢靠,而且他戰領擴散的地區本事就是文化多元地區,所有在帝國初期伊斯蘭文化和當地文化激烈碰撞必然產生文化的閃光,種現象在全世界文明地區都曾經出現過,也伴隨著帝國擴張的高潮而達到頂峰,隨著征服腳步的停滯戰爭失敗的不斷出現擴張文化的影響開始動搖,帝國必然就會以行政命令的形式開始鞏固自己的文化屬性,保守的出現是必然的,另外阿拉伯帝國自身內部的爭權奪利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止過,轉而發展成為你死我活的教派紛爭,更是加劇了文明發展的停滯和文化的退化。


夢竹62142066

伊斯蘭教和其它任何宗教一樣,都有孕育,產生,發展,高潮,至衰竭死亡的過程。基督教也是有個趨於保守,之後宗教改革將其弱化的。要麼哥白尼怎麼會被燒死,那個時代已一去不復還了。佛教也被多次滅佛,直到將之趕出政治經濟特權領域,成了在野宗教。伊斯蘭教產生的最晚。其弱化也要比較晚些。宗教的壽命也就不到一千八百年。


銀河淘玉

根本沒有什麼保守。伊斯蘭文化火那陣是吃古希臘,古羅馬的遺存,靠融合而不是靠創造,但他這個制度是不鼓勵創新發展的,不利於知識分子,科學家,商業文明的生存,家底吃光了,就看起來保守了。這個跟元朝一樣,元朝的很多東西其實跟蒙古人沒關係,都是色目人,漢人在搞,把中亞的拿到東亞,把東亞的拿到中亞,好像挺厲害的,但別人一產業升級,不帶你玩,你就傻眼了。我這可不是說現在的中國,是說元朝,中古伊斯蘭文明,大夥別瞎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